儒家思想体系概述ppt课件
路漫漫其悠远
3.强调教化主体身教示范的榜样带动作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域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4.孔子教化思想的终极追求:以培养君子圣贤 为目标,礼乐教化并行,让人具备高尚道 德品格。
“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恭 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 路漫漫其悠远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
? 在国家社会治理层面,提倡为政者需要培 养仁民爱物之心,置恒产,养恒心,以求 兼善天下。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 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 ,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 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 体。”《孟子·离娄上》
路漫漫其悠远
? 而在个体成长层面,基于性善论而强调涵 养本心,扩充“四端”,从而达德天下,使人 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仁义 礼智,非由外练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 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 倍雜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 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 丑上》
路漫漫其悠远
1.董仲舒思想的逻辑
? 天人合一、天人相副理念,以天道释人道 ,以阴阳释性情,说明人道顺时教化的必 要性。董仲舒所说的“天”是包括天、地、阴 、阳、火、金、木、水、土、人等在内的“ 十端”。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天分为阴阳两 部分,称其具有阴阳两方面的性质、功能和 特征。所谓“天之大道者在阴阳。阳为德,阴 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张载 程颢、程颐 朱熹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地只有一个理,先理后物;格物致知 ,物皆有理 先理后气的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的心性论;格物致知的 认识论;三纲五常、正君心的道统论
陆九渊 王阳明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心即理;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 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君 臣平等,限制君权;提倡工商皆本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路漫漫其悠远
? 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
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 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 心上》
路漫漫其悠远
(三)荀子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继承人。荀子 也主张“亲亲”尊“尊”。《荀子·王霸》中说:“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 为也。”孟子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而荀 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 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 行,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 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 ,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 荀子·强国》
?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 礼论》
? 荀子认为虽然人性天生为恶,但并不是无 法改变,只要通过积虑、练习等理智的方 法就能“化性起伪”。故他得出结论称:“性也
路漫漫其悠远
周公在辅佐成王期间,“为政以德”才是 安定天下的最好办法。 据《尚书·康浩》, 他在给前往殷地上任的康叔的信中谆谆告 诫道:“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 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命。”往“尽乃心 ,无康好逸豫,乃其口民。 “怨不在大,亦 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路漫漫其悠远
周公作《周礼》,制礼作乐,将文治教 化工程推向全国。在《周礼》中,他将“天 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 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等机构编制 和岗位职责条分缕析,要求各色人等各安 其责,各守其分,将社会纳入到一个统一 有序的规范之中。
(二)孟子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孟子从子思学派接 续儒家正统,在孔子基础上继续强调仁义 之说。
以“仁”为出发点,他在孔子推崇“仁”的 基础上,依然认为具备仁心、仁行才是教 化天下的前提 。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 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路漫漫其悠远。”《孟子·离娄上》
于臣,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 天也。”《春秋繁露·顺命》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 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 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 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 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 书·董仲舒传》
路漫漫其悠远
(三)周王朝
据《史记·周本纪第四》在周部落祖先 周太王古公定居岐下之时,周朝贵族就已 经开始建辟雍,修灵台,“积德行义”,“赔 戎狄之俗”。同时,作五官有司,专命司徒 掌管赋税产殖、徒隶教化以及宗庙祭祀等 事关国家大体的工作。
《鲁颂闷宫》指出:“后稷之孙,实维太 王,居歧之阳,实始翦商。”也就是说,将 礼乐教化与政治实践相结合,在周部落的 成长壮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路漫漫其悠远
(二)夏商时期 《史记·夏本纪第二》中记载:“帝,桀之
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 汤修德”, 故“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 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史记·殷本纪第三》中记载殷纣王“好酒 淫乐······妲己之言是从······厚赋税以实鹿台 之钱,而盈矩桥之粟。”以“酒为池,悬肉为 林。”
路漫漫其悠远
? “性三品”说以期为人性教化提供逻辑支持。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 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为情,情非制度不 节。是故王者上谨于天意,以顺命也;下 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 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历大本 举矣。”
路漫漫其悠远
2.董仲舒思想的内容和主旨—“三纲五常” “天子受命于天······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路漫漫其悠远
三. 儒家思想的发展时期
(一)秦、汉初时期的儒家思想
? 1.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奏曰:“今
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 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 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上所建立······臣请史 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 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 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 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路漫漫其悠远
(二)董仲舒的思想与实践
? 《汉书·武帝纪》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 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 事,犹多缺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默百家 ,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贤茂,与 之立功。兴太学。”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
路漫漫其悠远
? 2.汉初“无为而治” 经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之后,
社会凋敝,土地荒芜,刘氏政权在这种现 实约束下,统治阶级用黄老无为思想,兼 采法家、儒家,采取了休养生息,轻徭薄 赋政策,以图尽快恢复秩序,安定百姓。
刘邦轻蔑儒生到“溲溺”于儒生帽子的程 度。但叔孙通、陆贾等儒生对儒学的薪火 相传。
儒家思想体系概述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31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期 春秋战国
特征
创立并形成完整体系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主要思想
仁;礼;中庸;以德治 民、为政以德;有教无 类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 善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 ;礼乐规范;性本恶;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西汉
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但孟子是从内在心理方面立论,而荀
子是从外在规范方面来立论。荀子虽然大 讲用兵打仗之事,但他却贯穿着仁义道德:“ 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彼“兵 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 议兵》 路漫漫其悠远
荀子,他不是盲目地沿着孟子走向神秘 主义,而是赋予自己的伦理原则以现实的 社会内容。
? 古人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路漫漫其悠远
1.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泛招收门徒,兴 办私学,改革周代教育体制机制,为天下 培养君子士人。
(1)提出“有教无类”,中国最早提倡以民为 本的教育家。
(2)在教学内容方面,孔子没有放弃旧传统 ,但却突出了其中的诗、书、礼、乐,把 仁作为教育的核心贯穿始终。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纲五常
路漫漫其悠远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期
宋明
明末清 初
路漫漫其悠远
特征
新发展: 创立理 学,形 成心学
批判与 继承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周敦颐、邵雍
建构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重新排 列《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
路漫漫其悠远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
? 隆礼重法
首先“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 国乱。”
其次“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 ,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 劝。”
如何做“听政之大分:以善治者待之以礼,以 不善治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 不杂,是非不乱。
最后“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 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免罚 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
路漫漫其悠远
3.董仲舒的教化实践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中央立太学,地方设庠序。汉武帝于公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