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
从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之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表示推崇师法,受过其人的种种影响。
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前一年(1917年8月28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
”蒋介石则这样评价曾国藩:大满清之所以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者,盖非人才消长之故,而实德业隆替之征也。
彼洪杨石陈韦之定略,岂不比拟于曾左胡李之清臣,然而曾氏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其结果竟给移风易俗,挽回颓靡。
吾估不问其时应变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何如,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矣(《曾胡治兵语录注释》——蔡锷著)。
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孔学的圣哲:建功树业,转移世运的伟大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平定太平天国,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同时他善于识拔人才,引用之能,更时时以转移社会风气建立廉能政治为己任。
所以经由他一手拯救得生的满清王朝才会在同治光绪之间,一度出现振苏衰起救的中兴之象。
同时他注意个人道德文章的修养,在立德,立言,立功上成就了不朽事业。
自曾氏去世之后,先有满清朝廷褒扬其功,赐以美溢,既有其弟子,同僚,家属,一力为其歌功颂德。
除推崇其诗文外,陆续刊行其遗著,对其涵养之功,治病之法,办事之能,经世之才等等优点广事宣扬。
清政府称他是“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一般的官宦和士人则称他“盛烈伟绩冠一代,深造道德”“仁爱明知,智勇兼全”“气度忧闳,望而知其伟人”“可称完全之君子,而为清代一流人物”等善颂善寿之词,不一而足,不可胜数。
然则,誉之而来,谤亦随之。
勃兴于清末的革命运动,首先提出排满反清的民族主义革命思想。
基于此革命主张,为满族所建立的清王朝自然是必须的革命对象。
至于那些在,满清王朝中做官的汉人,尤其他们曾经出力镇压过汉人的革命运动,必被视作为异族效力的犬马,抵之为汉奸,斥之为反贼。
曾国藩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出力最多的人,于是也就成为了首要的推倒对象,詈为镇压革命的刽子手,与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同被画为人首兽身的畜类,口诛笔伐,无所不用其极。
章炳麟(章太炎)当时是最激烈的代表之一。
他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厌之则为元凶。
死三十年,其家人犹曰:吾祖民贼,悲夫,虽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也。
孙中山先生则说:曾国藩者不明春秋大义,汉子孙不孝。
更有甚者认为曾国藩根本是伪儒家的代表,其所谓的种种美好品德,皆不过其所利用的工具。
利用道德,善行,才能等工具,以济其奸,是大盗亦有道的大奸人。
可无论人们如何贬斥,曾国藩的“行事正惬人心,共治已伸民权,却是一个可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先生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曾国藩:曾文正公,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
而吾则越更事越崇拜其人。
吾以为使曾文正公今日犹壮年,而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
彼惟以天性之纯厚也,故虽行破坏焉可也;惟以修行之极严谨也,故虽用权变焉可也。
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在美者在也,彼其能拿厉群贤,以共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学于人且善写人者也。
吾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更也。
——《饮冰室文集·论私德》又曰: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其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当时诸贤杰中最称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指逆之中。
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宗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
“而文正以朴拙之资,起家寒素,饱经患难,丁人心陷弱之极运,终其生于挫折讥妒之林,惟持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挽一时之浩劫。
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辈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
……况相去仅一世,遗泽未斩,模模在望者耶?则兹编也,其真全国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
虽有阿谀奉承之嫌疑,然则其大体体现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其取得功绩的原因。
民国以后,人们对其替满族出力,讨伐汉人虽加以指责,但认为应从“历史的时代性以及他的家世教育所造成的必然性上”加以理解,用大历史观对其进行评价。
同时亦称赞其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保卫儒家传统文化。
从整体上,人们开始更多的从道德角度评价曾国藩。
总之,曾国藩的一生是很难给以一个确定的评价的,其一生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他非常重视理学。
他虽然主张兼取各家之长,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认为只有先学好理学才能学好其他学问。
因而,其世界观和道德观上一直秉承着理学的传统。
其次,曾国藩非常重视人的品德修养。
自追随唐鉴,倭仁讲习理学以来,他虽然有按照理学家的形式每日做功课,但从未放松过对自己道德的修养,每天都对自己进行反省,时时见诸其日记和书牍中。
最后,曾国藩非常相信主观意志的作用,甚至把自己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归结于“坚忍”两字。
他的一生前半期是功业的,是标榜诚信的,但后半期随着事业的如日中天,其座右铭成了“打掉牙,和血吞”。
这正是其可贵而又可恨之处。
基于此,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吾窃以清代王闿运之挽联作结: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攻功,戡定仅传方面略;经术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致身何其太早,龙蛇遗憾礼堂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
一、多切磋。
首先曾国藩提倡“多切磋”,这是他在家书中写得最多的方面。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只有在不断地竞争中才能发现缺点,弥补不足。
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竞争能激发出内部的活力。
不过,竞争必须是有序的竞争。
尤其是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力戒教师无序混乱的竞争。
竞争不仅能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还能转变教师的工作态度,激发教师的上进心和工作热情。
第二,多实践。
对于子侄,他认为:“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还说过:“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这与苏联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劳动教育是不谋而合的。
与曾氏家教相比,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
我们现今的教育由于高考的压力,学校之间只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就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成为了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负担。
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增加音、体、美课程以及减少课业负担,而应该适当增加些实践课和兴趣课,最好能像国外一些学校那样,有野外实践或者给孩子布置个分析报告之类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孩子真正的长知识,开眼界。
第三,多思考。
他要求子侄要多思考,像这样的道理,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实行起来就是困难重重,为什么哪?像我们教师大家只知埋头苦干,不知现今的素质教育考验的是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教学思维方式、教学风格、教育观念等综合素质。
可是,现在的教师又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中靠自己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中所有的问题,知识面狭窄,扩展度不深。
面对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一定要教师一改过去的工作方式转向靠智慧取胜,靠科学取胜的新工作方式。
现在最应该提倡的是:指导性的教师合作学习(如邀请同事进行课堂观摩与诊断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评估小组活动等);观摩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观摩教学、教学展示等);研究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小组合作教学、课堂事件调研、反思性教例研究、反思性说课活动、教学创新论坛、课题引领的行动研究);网络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博客、论坛上的讨论研究性活动或者与专家的在线交流活动等)……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阅读全文(4036)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