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

基于核心知识分层原则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陈庆军(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福建厦门 361021)摘要:高中必修Ⅰ因为自然地理的理科属性和综合性,在知识构建、空间关系、逻辑过程、综合运用等方面对学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高初中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落差,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通过梳理教材和配套图册,依据课标、考纲和近年高考会考试题,理出核心知识,并根据其呈现形式、教学目标水平要求、相关学科配合程度、学生的熟悉程度、技巧层次等制定分层原则,相应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提供优化资源、和诸如如何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先行组织者等学习方法的辅助学习,课堂师生及时互动、主要由教师讲授等教学策略,落实“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努力达成爱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自然地理;核心知识分层原则;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实施新课程以来,高中自然地理(必修一)从体系、结构、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新教育理念。

但因高初中地理内容和教法学法的巨大现实落差、数理化生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严重滞后,或有迎合考试评价致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取舍失衡等诸多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叠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地理难度不亚于物理、数学,以致不少学生一开始就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并严重影响后续教学的正常开展。

课堂教学方面,满堂灌、赶进度仍是普遍现象,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

通过对教材的全面系统梳理,结合高初中课标和高中各阶段性目标如会考高考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客观实际,以及学生的层次差异和要求,对必修Ⅰ自然地理核心内容依据一定原则进行分层,通过教师引领下的课内外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联系数理化生等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乡土时事等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发挥地理图析功能,教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精简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凸显学科的现实意义、价值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师生减负提质。

一、核心知识的界定本文所述的核心内容是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课标》)中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以及掌握上述知识所必需的相关知识。

本文所述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内涵为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其外在形式为历年会考、高考等试题涉及的具体考点。

二、核心知识的分层原则1.根据涉及的关联内容的难度、多寡(即信息强度)分层2.根据易混程度分层3.根据与学生知识储备关联的疏密程度即熟悉程度分层4.根据呈现形式是否直观具体形象分层5.根据教学目标水平要求分层,即识记、理解、应用、综合教师备课时大致将目标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地理基本知识及基本规律的识记;提高性目标——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运用;发展性目标——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6.根据相关学科关联知识的配合紧密程度分层7.根据学习掌握所需的技巧的复杂程度三、基于分层原则的教学策略根据核心知识的难易程度,相应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或教师提供优化资源、和诸如如何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学习方法的辅助学习为主,或课堂师生及时互动、主要由教师讲授等三种教学形式。

四、“地球运动”核心知识的教学策略1.落实“低起点、高要求”,创设图文密切结合的阅读材料和试题基础问题的梳理和落实。

教学实践中发现,知识点疏漏、概念理解不清、知识结构不全等基础性的问题,影响着所有层次的学生。

利用教材和配套地图,采用菜单式的导学要求,按课文次序,通过小型问答和填空题逐步进行。

这些难度较小的内容,通过图文结合说明,让学生自学,如经纬线、地轴、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自转、公转、昼夜、昼夜交替、四季(天文四季、气候四季、统计四季)等概念。

难度较大的,通过教师的图文结合讲解说明,及时互动,有效降低难度。

例1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因为涉及空间想象而有相当难度,可课堂结合演示说明(见图1)。

图1 各纬度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示意图例1(2014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卷)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图2。

读图完成11~12题。

1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1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A.1小时40分钟B.2小时20分钟C.3小时20分钟D.4小时40分钟解析:日期a日出时间最晚、昼最短(冬至日),相反则昼最长,所以b日期应为春分日。

对照图1、表2可知11题答案C。

日期a昼长12-2(7:40-6:30)即12h-2h20m,夏至日为12+2(6:30-5:20)即12h+2h2m。

2.针对信息量大的知识体系,创设思维导图、概念图,构建简洁明了的知识树必修1综合题如地球运动,因涉及的知识点多、信息量大致难度高。

可通过创设思维导图、概念图,结合教材,从概念、原理到规律,循点、线、面、体依次构建知识体系。

如地球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见图3)图3 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3.让“先行组织者”先行,重建一个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即通过引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支撑性材料(生活场景、经验与铺垫性知识),提醒、引导学生课前观察有关生活场景,或课内运用多媒体手段(例见图8)演示[2]。

自然地理问题大都宏观、可见,因此利用生活场景、经验,既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可强化理解和记忆。

例2(厦门市2014届高三文综质量检测)如图4所示,2014年2月28日北京时间11时,某地(105°E)花坛呈现“一半亮、一半暗”。

读图完成11~12题。

(解析见图7)11.图5中能正确表示该日北京时间15时花坛受阳光照射情况为(D)12.若不考虑天气状况,该地能再看到图4所示情景的日期大致为(D)A .4月12日B .7月13日C.8月28日 D .10月14日图6 日出日落方位图⑴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的来向。

赤道上春秋分:正东升,正西落;321-923东北升西北落,923-次年321东南升西南落极昼地区(0点位置恰日出日落):北半球为正北,南半球为正南{其余纬度3月21日至9月23日:东北升,西北落;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东南升,西南落;3月21日、9月23日:正东升,正西落}⑵正午前后太阳光的来向:判断太阳直射点与该点的方位。

北回归线至赤道:如10°N太阳直射点在其南至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光在正南,反之正北。

南回归线至赤道则相反。

图7 日影覆盖分析示意图图8 北纬30度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动态演示示意图4.高中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必修1,不少涉及数理化生等学科原理、规律、思想、方法、技能(如几何作图)。

必要的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

如“地球运动”有很多对称的问题,自转速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公转速度(见图9 乙丙相同,甲丁相同)、正午太阳高度(见图10 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对称递减)、昼夜长短(同纬度北半球如30°N昼长等于南半球如30°S夜长)、太阳高度、日影长短(见图8 受照物体等高前提下:地方时12时为界对称等高等长)、日出日落方位(见图6 地方时12时为界对称分列东西两侧)。

见例1第12题,日期a(冬至日)与对称轴日期b (秋分日)相比,日出晚1h10m,昼短2h20m,另一对称点(夏至日)昼较长2h20m,故答案选D。

图9 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0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示意图例3(2013年福建省质检文综)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对教学大楼四周日照情况进行观测。

图11示意某日大楼日出、日落楼影分布,读图回答11-12题。

(解析见图12)图1111.该日接受日照时间最长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12.该日当地的昼长约为A.3小时B.15小时C.9小时D.18小时图12 太阳视运动与楼影关系示意图解析:图12中可见,丁得不到日照的时间最短(角度最小),故11题选D;日出光线入射方向与日落光线入射方向所成夹角大于90度,即白昼应在6小时以上,又要小于12小时(直射南半球),故12选C。

5.复杂问题的分解与综合一个复杂的地理问题往往由多个简单的问题组成。

籍因素分析,可分解成若干密切联系的简单问题。

本着由易到难、近及远、简至繁的原则,逐一分析,再叠加综合。

教材提供的典例:单圈环流(只考虑赤道极地间热力差异)→三圈环流(叠加自转偏向力)→季风环流(再叠加海陆热力差异)。

例4(2005年高考文综天津卷)2001年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穿越北极的国际航线试飞成功,从上海(31°N,121°E)至芝加哥(42°N,88°W)仅用15小时35分钟。

读图13回答1-4题。

图131.若飞机北京时间5月20日5时55分从上海飞往芝加哥A.一路上都是白天B.伦敦会位于飞机的正北方向C.北极星的高度保持不变D.经极点附近机罗盘不受干扰分解:①沿121°E从31°N飞越北极,再沿88°W飞到42°N,跨纬度107°,用时15小时35分,时速约6.9°/h;②飞行中,受自转影响,6h后120°E逆时针向西转至近12h位置,依次类推。

图14之1图14之2图14之3图14之4五、结语教学实践证明(成绩对比:相同试卷与同校往届比、他校同届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妥善处理核心知识的分层教学,提供适用的学习资源与环境,中等及其以下难度的问题,学生大多能自学解决。

较难的问题,通过及时的师生互动、针对性的讲解、螺旋式上升的变式训练,各层次学生的学业水平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1]教科研.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N/OL].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教,http://www./jyky/2013-04-03/1559.htm1,20 13-04-03.2014-06-03[2]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