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论文

毛概论文

浅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文学与传媒学院 A1352班李昕宇金铄彭琳王若曦涂铭珊内容摘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面临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我们将持何种态度? 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自己文化传统和根基。

只有前者可能会感到背叛了自己的文化和家园,只有后者则会感到被社会文化排斥在外。

这种现象加剧了文化的冲突。

我们渴望吸收和融入新的先进的外来文化同时也希望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传统和根基。

关键词: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一.浅谈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精华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命运前途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民族。

文化失去了活力,民族也将面临灭亡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 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

而外来文化则是指非本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非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二.直面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文化是领先的,成熟的,我们的历史文化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自我完善机制,因此到了近代中华民族文化已经走上了巅峰,具有影响其他文化的能力,却难以被其他文化所影响,都是其他文化向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却很少认真的向其他文化学习。

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相反,一些人类历史起步比较晚的民族,例如西北欧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比复杂,文化发展起步晚,社会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经验的渴望,对方法的需求,对文化的需要比中华民族迫切,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比我们迅速,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地域文化急剧的变化,以适应不稳定的生存条件。

为了获得资源,获得财富,人们渴望探险,渴望接触外界。

向东方,欧洲人积极寻找中华文明,积极吸收东方文化,包括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向西方,积极探险,寻找新的陆地;向南最早越过地中海,跨过撒哈拉大沙漠殖民非洲。

对地域以外其他文明的访问与探索推动了欧洲文化与经济的进步,推动了创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迎来了人类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最早时期,这是人类文化融合积累创新的结果,这一结果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资产阶级文化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和变革,从早期的掠夺,屠杀,到残酷的殖民统治,到帝国主义的相互争斗,再到当今天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这其中也是文化在不断的起变化,文化变化的动力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精神需求。

中华民族由于文化的保守,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就已经显出颓势。

中华民族很少了解西方民族的发展变化情况,没有察觉到与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更没有意识到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所蕴含的严重危险。

中华民族已经被西方强国甩在了后面,当西方进入现代文明时期的时候,中国还处于2000年前的文化思想水平。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被对手打败,就得了解对手,而了解一个对手,莫过于了解对手的文化,因为对手的文化,就是对手的理念和方法。

100多年的惨痛历史,一个接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一个千疮百孔积贫积弱的民族,终于一步一步的意识到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苦果,中华民族再也无法坐守古老的文化了,学习西方,就在这苦涩的文化反思中一步一步的开始了。

中华民族如果要生存,就必须面对先进文明,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如果不灭亡就只能吸收融合先进文化,以夷制夷其实就是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疑问,并逐步迈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向现代文化发展的脚步,洋务运动是这一发展的物质认识,物质的认识推动了精神理念的接触和研究,当甲午战争的烈火烧掉了微薄的希望的时候,中国社会发生了从物质形态,向政治文化层面的转变,1898年9月28日维新运动的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就义,标志着中国新旧两种理念,两种文化的冲突到达了顶峰。

晚清政府不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吸取先进文化的绊脚石。

没落文化的代表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中国要发展,要摆脱民族危机,就只有搬掉绊脚石,消灭腐朽的机器,为新文化运动扫除障碍。

没有先进的文化作基础,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社会思想,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民族和国家。

五四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新文化的发展。

五四运动造就了两个具有时代理念的政党,尽管80多年前的中国社会仍然落后,但是先进的资产阶级理念和共产主义理念已经诞生,这就如同一艘巨轮,虽然航行艰难,但是航向已经拨正,先进的理念,先进文化与传统守旧文化的差异,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不再是顽固的了,脱掉了费事的长衫,换上简单的服装,扔掉了大刀长矛,换上了步枪线膛炮,人们不再跪拜皇帝,人们开始认识民主和自由,文化的变化奠定了社会变革的基础,中华民族终于回到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今天我们的社会发展比较稳定,不再有腥风血雨的争斗,文化、经济、社会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在这种和平的环境下,人群、种族、民族的交往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各种文化同时出现,同时登场,我们该怎么办呢?是排斥,还是接受,如果接受了,会不会丢掉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是不可以排斥的,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稳定是相对的,一个伟大先进的民族文化是发展的变化的,是有足够空间的,包容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造就出符合现代理念,适合未来发展的方法,这是我们当代文化的任务。

那我们的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呢?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忘记,但是如果传统文化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应该重新审视,将有用的精髓传承下来,再将那些不适应现代与未来的文化放进博物馆,放进历史教科书,留给以后的人们去研究或者借鉴。

文化的差异是受地域环境影响的,一种文化适合一个区域群体,但是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区域群体,我们可以参考,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

我们应该去研究,去认识。

现代社会,地球犹如一个小村庄,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大,我们可能生活在自己的家乡,也可能去到其他地方,或者到其他国家,也会接触其他民族,其他种群的人们,我们多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文化,对我们从事交流,人口蔓延和扩展是有意义的。

三.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影响的利与弊纵观我华夏种族四千多年的民族文化,曾经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华灿烂文明,博大而精深,风风雨雨从未衰落。

我们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也有“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等特殊的生产生活习惯。

我们有老子的朴素辨证思想、孔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孙子兵法的战争观等思想性代表;也有有“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具体行为准则;我们更有“《诗经》、《离骚》,《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茶经》……”浩如烟海的涉及文艺、教育、历史、伦理、医学、绘画、建筑、农业、冶金、旅游、宗教、体育等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的民族文化精髓。

从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中华民族在近代、现代的近一百年中发生了沧桑巨变,在伟大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一跃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东方巨人。

我们也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然要服务于某个特定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一主题。

因此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和民族情绪,通过民族语言,通过民族的文字充分的表现出来,并在艺术、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中习俗和风尚中得以弘扬、传递和延续。

因为民族文化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独立性特征,所以决定了民族文化必然是排他的。

虽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族群(比如我们华夏子孙)会有意识、无意识的接受一些优秀的异族文化(比如胡服、西服等服饰、佛教解决了历史时间段的民间信仰问题等等),但多会将其改头换面、洋为中用,而不是照办照抄。

随着第二次大规模的开放国门(主动),西方的先进经济和经济的附属物(外来经济文化,主要是管理思想、贸易模式等)也随之而来,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变革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冲击,以及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涌入(“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等异族文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

与第一次被迫接受殖民文化统治不同的是,对于第一次遭到侵略而被迫接受的异族文化,国人大多表现为抵制和仇视(如义和团、红灯照等民间组织团体的暴力行为等)。

但对于异族文化(外来文化)第二次大规模涌入,国人的从最开始的反感、消极对待、无所适从、逐渐开始慢慢接受甚至无选择性的全盘认同。

更有“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论调”风起云涌、甚嚣尘上。

需要指出的是,外来文化对于我民族文化的最大冲击,来自外来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严重不良影响(下一代的争夺)。

青少年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对于文化的选择和吸收几乎不具备甄别的能力。

毕竟堕落比进取向上来的更为容易。

于是反民族文化和对外来堕落文化的崇尚,一时间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青少年们,现在已经变成社会的成年阶层,并且正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影响。

想想这些,确实有些让人不寒而栗。

四.社会发展需要外来文化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来到中国,曾写下一篇题为《中西文明比较》的著名文章。

文中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在许多这种交流中,作为:‘学生’的落后国家最终总是超过做老师的先进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