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推荐名著《聊斋志异》导读与精要练习部编教材推荐名著《聊斋志异》导读与精要练习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这种简单的经历使蒲松龄与普通乡民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他蒲松龄曾写过《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婚嫁全书》《历字文》等通俗读物,这些著作体现了蒲松龄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而这种关怀也构成了他与其他小说家不同的精神品格。
他创作的著名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作品概述蒲松齡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绘细膩,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很多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多篇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广为流传。
《聊斋志异》全书491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爱情。
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特长,来写花妖狐魅,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引人入胜,但又叙次井然,结构严谨;描写生动细致、逼真传神,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
片段欣赏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幞独奔,甚艰于步。
急走趁之,乃二八姝丽。
心相爱乐,问:“何夙夜踽踽独行?”女曰:“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
”生曰:“卿何愁忧?或可效力,不辞也。
”女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
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所弗堪也,将远遁耳。
”问:“何之?”曰:“在亡之人,乌有定所。
”生言:“敝庐不远,即烦枉顾。
”女喜,从之。
生代携幞物,导与同归。
女顾室无人,问:“君何无家口?”答云:“斋耳。
”女曰:“此所良佳。
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
”生诺之。
乃与寝合。
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
生微告妻。
妻陈,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
生不听。
【赏析】《画皮》这篇小说在艺术描写上相当细致、形象逼真。
不论现实的还是幻想的情节或场面,都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段话开头写恶鬼伪装的女郎,“抱幞独奔,甚艰于步”;接着写王生问她,她还故意作态,不肯回答,说什么“行道之人,不能解愁忧,何劳相问。
”再问,则黯然曰:“父母贪赂,鬻妾朱门。
嫡妒甚,朝詈而夕楚辱之。
所弗堪也,将远遁耳。
”这些都写得非常形象逼真、细致入微,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描写才能。
1卧后,闻水声人声,聒耳不寐。
更既静,忽闻邻舟骰声清越,入耳萦心,不觉旧技复痒。
窃听诸客,皆已酣寝,囊中自备千文,思欲过舟一戏。
潜起解囊,捉钱踟蹰,回思母训,即复束置。
既睡,心怔忡,苦不得眠,又起,又解:如是者三。
兴勃发,不可复忍,携钱径去。
” 【赏析】人物心理描写常用的方法有多种。
“行动表现式”即通过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这段描写是十分精采的,把任秀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斗争描绘得非常真切,显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夜晚躺在船上睡觉后,听到水声、人声,感到嘈杂而不能入睡,这种感受是—般客居在外的人所共有的。
而一旦听到邻近船上赌博的骰声却感到“清越”(声音清脆悠扬),“入耳萦心”,这则只能是一个长期在赌场濡染赌徒才会产生的独特心理感受,正如一个嗜烟成瘾的烟鬼一闻到烟味就感到香甜一样,是一个赌徒的心理感觉赋予了骰声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不过,任秀毕竟不同于一般的赌徒,他是经过了“母训”的,他母亲曾为任秀嗜赌而“愤泣不食”,任秀自己也因此而“惭惧”,向母亲保证,一定戒赌。
因此,他并没有闻声即去,而是经过了反复多次的思想斗争,他虽然忍不住“潜起解囊”,“捉钱”在手,但“回思母训”,不得不又把钱放进口袋里并系好口袋,躺下后,心中不安,苦苦不能入睡,这样迟疑、反复了三次。
作品真切而生动地写出了在任秀心里展开的“赌性”与“母训”之间的激烈较量、交锋。
较量、交锋的结果,是他的“赌性”占了上风,最后他的赌兴“勃发”,“不可复忍”,抛严厉的母训于脑后,径直投入了赌场。
最末一句写任秀“携钱径去”,似乎没有再写他在“去”途的心理,其实一个“径”字已把他的心理活动显现出来了,此时他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后,赌徒的意志已经坚定,他下了狠心,已经是“义无返顾”、“在所不惜”了,因此他才带着钱径直奔向赌场。
这种心理斗争的结局突出了人物难以改变的癖好,显示了人物的赌徒本色。
这种通过人物行动显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比直接的心理描写更简练、含蓄,可以启发读者通过想象、联想去补充和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成功的心理描写应当是符合并显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和人物行动有机统一的,其发展变化是有内在脉络的。
这就需要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有深刻的了解,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看透和理解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王樨,字桂庵,大明世家子。
适舟南游,泊舟江岸。
邻舟有榜人女,绣履其中,风姿韵绝。
王窥既久,女若不觉。
王朗吟“洛阳女儿对门居”,故使女闻。
女似解其为已者,略举首一斜瞬之,俯首绣如故。
王神志益驰,以金一锭遥投之,堕女襟上;女拾弃之,若不知为金也者。
金落岸边,王拾归,益怪之,又以金钏掷之堕足下;女操业不顾。
无何,榜人自他归。
王恐其见钏研诘,心急甚;女从容以双钩覆蔽之。
榜人解缆径去。
王心情丧惘,痴坐凝思。
时,王方丧偶,悔不即媒定。
【赏析】《聊斋志异》大多描写狐鬼精魅的故事,情节诡异变幻,引人入胜。
《王桂庵》却是写人世间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情节并不复杂,但蒲松龄写得彼有新意,曲折多变,同样引人入胜。
这一段是《王桂庵》一文的开头,写世家子弟王桂庵,在一次乘舟南游途中,看上了邻舟贫家女芸娘,内容不涉诡异,只是“示以平常”。
但是蒲松龄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极尽腾挪跳掷之能事,使作品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当时,王桂庵妻子刚亡,为散心中的悲情乘舟外出游玩,初次看到芸娘,先是久久窥瞻,芸娘“若不觉”,他就吟诗挑引;芸娘瞟了他一眼,他即“神志益驰”,投以金锭;芸娘“拾弃”金锭,他“益怪之”,接着又掷以金钏,表现心意,芸娘虽不理睬,但在父亲归来时却从容以脚“覆蔽之”。
这样,在芸娘随父解缆去后,他更“心情丧惘,痴坐凝思”。
这些神态,这些动作,随着情节发展,淡而浓,层层写来,把一个多情而又举止轻浮的“世家子”形象,描摹得十分鲜明。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2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
但得痊瘳,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此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
吴支托不肯赴召。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
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赏析】在《婴宁》一文中,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女主角的外貌美和爱花、爱笑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
婴宁一登场,作者就以十分传神的笔法,勾勒出她不同凡俗的形象:她“容华绝代”,手拈梅花,姗姗行走在上元节的郊野;当她发现王子服死死盯住自己的目光后,”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仿佛不知道王子服“目灼灼”是为己者,亦没有想到此时遗花地上对一个封建社会的少女来说是“大不检点”。
开篇起势,作者就以简洁的笔触,将婴宁爱花、爱笑、美丽、纯真的特点全面写出,也可以说是对婴宁的形象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勾划。
以后在较长的篇幅里,作者暂时放下了婴宁,转写王子服对婴宁的相思。
正是婴宁的美丽和卓荦不群的风姿,才使得王子服“忽忽若迷”,所以,此处极力渲染王子服的相思之情,一方面是为以后情节的发展(王子服到西山中寻找婴宁)“蓄势”,另一方面也是对婴宁的虚写,字里行间都能让读者感觉到婴宁的存在。
就象高明的画家善于“经营空白”一样,作者此处的虚写手法是运用得非常巧妙的。
人物介绍聂小倩:聂小倩是一个美貌女鬼,生前只活到18岁,死后葬在浙江金华城北的荒凉古寺旁,不幸被妖怪夜叉胁迫害人。
后浙江人宁采臣暂居寺院,小倩受妖怪指使,前来谋害,却被采臣的正气打动,便以实相告,助采臣转危为安。
采臣也不负小倩重托,助她逃脱魔爪,并收留她侍奉母亲和久病的妻子,小倩勤劳善良,深受宁家人喜爱。
小倩因长期接触活人,逐渐犹如常人,宁家人亦绝口不提她的身份。
宁妻病逝后,小倩嫁给宁采臣做鬼妻,之后,又指点采臣除掉前来报复的金华妖怪。
几年后,宁采臣考中进士,小倩也生下一子,宁采臣还纳一小妾,小倩、小妾又各生一子,三个儿子长大后也都成了有名望的人。
宁采臣:浙江人,为人慷爽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