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生障碍性贫血 同济医学院

再生障碍性贫血 同济医学院


血象(×109/L) 中性粒细胞<0.5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 >15
12
(二)鉴别诊断
其 他 全 血 细 胞 减 少 的 疾 病
1、PNH或Evan综合征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3、低增生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4、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5、骨髓纤维化
6、自身抗体介导的IP
7、先天性AA:Fanconi贫血等
2
一、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造血组织功能衰 竭综合征,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为 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发病机制主要为 免疫异常,故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原发性:确切病因不明 2、继发性:a.化学因素:药物(氯霉素、抗肿瘤药 等)工业用化学物品:苯 b.物理因素:X线、放射性核素 c.生物因素:病毒性肝炎、B19
胞减少或缺乏。淋巴及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
8
3、骨髓活检:观察骨髓组织象优于涂片法,主要病变是红髓
脂肪变,造血细胞少于正常半数,脂肪组织比例增多,
巨核细胞不见。
4、全身骨髓核素扫描:可估计残余造血活性,有助于了解
造血组织减少的程度。
5、造血细胞培养: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对
造血因子的刺激反应差。
9
6、发病机制检查:
• CD4+/CD8+ T细胞↓,Th1:Th2 T细胞↑
• 血清IL-2、IFN-γ 、TNF↑
•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若核型异常,考虑诊断
MDS,或AA发生转化为克隆性疾病 • 骨髓铁染色示贮铁↑,NAP染色强阳性 • 溶血检查均阴性
10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AA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
4
(二)发病机制: 种子 (造血干细胞) 土壤 (造血微环境)
虫子 (免疫异常) 近来认为,AA 的发病主要由于机体免疫机制异常,T细胞 功能亢进,CTL 直接杀伤和淋巴因子介导的造血干细胞过
度凋亡,导致骨髓造血衰竭。
5
三、临床表现及分型: 贫血、出血、感染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缓急,再障分为重型再障 (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国内AAA,CAA。 (一)重型再障: 起病急,发展迅速,严重出血与感染,进行性贫血。少 数可由非重型进展而来。 (二)非重型再障:
NSAA骨髓象:淋巴细胞较多,可 见中性晚幼粒细胞。杆状核和 分叶核粒细胞,晚幼红细胞核 高度致密,浓缩呈“炭核”样
27
典型AA 骨髓象
完全由 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肥大细胞、脂肪细胞 组成 。
三年后恢复
各系血细胞恢复造血,代 偿增生。
28
29
19
八、预 防
20
获得性再障(SAA)治疗指南 (英国血液病学标准委员会)
21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
22
产板巨核细胞
幼稚巨核细胞
23
AA 骨髓活检
AA 骨髓涂片
24
灶性红系造血
25
残留灶性红系造血岛
26
SAA骨髓象:骨髓造血岛呈空网 状,仅见成纤维细胞(1)、 淋巴细胞和大量网状纤维,未 见造血细胞
目前多主张联合使用ALG、大剂量甲强龙、CsA
16
(3)造血生长因子:
a.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于红系祖细胞和幼红细胞。
b.rh G-CS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IL-11
作用于早期造血祖细胞
17
4、慢性再障的治疗
a.雄激素:以丙酸睾丸酮为代表,目前多被十一 羟睾丸酮替代(安雄) 160mg/日,疗程6月,其作用
使用激素预防过敏反应和血清病。
15
b.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HDMP)
为一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其免疫抑制效应可 能与抑制Ts细胞分化增殖及NK细胞活性有关,有效 率30-60%,剂量1g/天,连用三天,逐渐减量。 C.环孢菌素A(CsA):CsA是Ts细胞和Tc细胞克 隆的抑制剂,封闭IL-2受体,抑制T细胞产生干扰素, 纠正免疫紊乱。 剂 量:6-12mg/kg.d,疗程1-6月,并长期应 用适当维持量以提高疗效。 副作用:肝、肾损伤,少数多毛、手颤、高血压、 头痛等,停药后可消退。
生活跃,需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
造血细胞增多. 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 MDS、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免疫相 关性全血细胞减少。
5、一般抗贫血药物无效。
11
表1.SAA/NSAA的鉴别(AA分型诊断标准)
重型再障(SAA) 起病 出血 感染 急 严重:常发生在内脏 严重:败血症 BPC计数<20 骨髓象 预后不良 多部位增生减低 死亡率较高 非重型再障(CAA) 缓 轻:皮肤、粘膜多见 轻:以上呼吸道为主 >0.5 >20 增生减低或活跃, 较好,少数死亡
7
2、骨髓涂片 骨髓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减少,淋巴及非造血细胞 (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比例增高, BPC少见、NAP积分增加。 重型再障:骨髓穿刺稀薄,多部位增生重度减低, 粒、红、明显减少,骨髓小粒空虚,油滴增多,巨核 极度减少或无巨核细胞。 非重型再障:多部位增生减低,如果穿刺在造血灶, 有核细胞增生较好,可见多分叶核粒细胞,但巨核细
8、继发性AA(非免疫异常性)
13
六、 治疗
1、祛除病因(对继发性),保护性隔离
重症患者需住层流室 注意皮肤、口腔、肛周护理及饮食卫生。
2、支持疗法:
(1)贫血:输血(Hb<60g/L) (2)出血:主要原因BPC少,BPC<20×109/L可有自发性 出血,输注单采BPC 。一般止血药物效果不 明显。 (3)感染:有感染征象,早期应用 强力抗生素,不采用粒细胞输注作为预防感 染用,粒缺,严重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可输注粒细胞,连续3-4天。
14
3、SAA发病机制的治疗:
(1)骨髓移植:亲缘异基因BMT 年龄<40岁
(2)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有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病例。
a.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用人的胸腺细胞或胸导管淋巴细胞免疫动物后得到的一种抗 血清,可抑制T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解除骨髓 抑制,恢复造血功能。 治疗方法:住层流病房,防止感染,用前皮试。 大多用马或兔ALG。10-15mg/kg.d 或3-5mg/kg.d , 疗程5天,有效率60-7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机理:具有刺激造血作用(对EP0作用,直接对骨髓作
用),对肝副作用较轻,定期监测肝功能,其他副作 用主要是男性化作用。 b.环孢素A(CsA) c.其它:一叶秋碱、左旋咪唑
d.中西医结合:
18
七、预后及疗效标准:
重型再障预后相对差,以往90%死亡,目前仍然 1/3死亡。 非重型再障多数有效,30%-50%的病例得到 治愈。
起病缓慢,发展慢,多数以贫血就诊,以皮肤出血点多
见,部分病例病程中可转化为重型,称重型再障Ⅱ型, 表现同重型再障。
6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多呈全血细胞减少,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重型再障: (1)Hb常进行性下降,在30g/L以下,网织红细胞<1%, 绝对值<15×109/L。 (2)中性粒细胞<0.5×109/L (3)血小板<20×109/L 极重型再障(VSAA):SAA-Ⅰ的中性粒细胞<0.2x109/L. 非重型再障: (1)Hb常维持在40~60g/L,Ret>1%,但绝对值低 于正常值。 (2)中性粒细胞>0.5×109/L,白细胞分类中以淋巴 细胞相对值增高。 (3)BPC>20×109/L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AA)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
1
1888年:Ehrlich首先报道一青年女性,严 重贫血、白细胞减少、发热、牙龈溃疡和 月经过多。死检骨髓为黄色脂肪骨髓。 1904年:Chauffard提出AA的名称。 1934年:认识AA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