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案(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案(3)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B重点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

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讲述内容】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报纸的局限,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

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出现2、发展(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是由周恩来等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1938年1月,《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后迁重庆,1947年2月,被国民党勒令停刊。

《新华日报》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我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我党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解放后,《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出版,后来又成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2001年9月,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省委、省政府同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

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诞生,1949年3月,迁至北平(今北京),作为一份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

《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

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我小结: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同年拍摄了影片《火车进站》。

空无一人的火车站,一个中年搬运工手推轻便行李车出现在月台的右前方,画面右上角的后景中,一个黑点很快变成清晰的火车向观众冲过来,火车头一度占据了大部分画面。

以上就是《火车进站》向我们描述的场景。

如今,这部影片早已成为电影诞生的象征和标志。

电影在发明之后不久便迅速传到了世界各地。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诞生: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世纪末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不久传入了我国。

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

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

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如果学生要求可简单介绍剧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如《渔光曲》、《风云儿女》等。

1935年3月,《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

《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3)走向辉煌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广播事业(教材P74历史纵横)3、电视(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随着电视的过渡: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三、互联网的兴起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小结全文】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报纸、影视、互联网等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希望每个同学能将每种媒介发展的历程简单概括出来。

单元小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

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E布置作业:《导与练》演练广场当互联网正大踏步走进人类生活的时候,人们对网络作用的认识似乎还是模糊不清。

一种意见认为,作为中学生,他们上网的机会很多,互联网向他们展示了各类知识结构,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他们对于知识选择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学习的内容自然大大超出了狭隘的课本范围,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应是大有裨益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网络的出现无疑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块绿洲.但部分中学生上网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因为网络--这个完全虚拟的世界是他们放松自己的最佳场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