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重史传统”3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重史传统”3

05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重史传统”
一、“重史传统”的概念分析
王旭送在《春秋时期的重史传统》中指出,春秋时期形成了浓厚的重史传统,它主要表
现在在历史中追求不朽;讲史活动盛行一时;从先人格谚、典籍中寻找证据;史家“直书’
精神高度自觉及历史典籍的大量积累。

它对于开创我国的重史传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冯天瑜在《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中将《诗》、《书》、《礼》、《易》、《春秋》等原创性
典籍称之“中华元典气试图探讨中华元典所包组的基本精神之一—追远祖,重史范的传统。

在中华元典系统中,其本根性不亚于“尊天”观念,而与人文传统密切相连的,是“敬祖”
意识,以及由此推演出来的“重史”传统。

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元典精
神的主动脉,显示了中国式意识形态的荃本特征。

夏禹龙在《发扬重史传统,普及历史知识》一文中写道:悠久的历史化为现实的传统。

传统之所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就在于它虽源于“死”的历史,却仍“活”在当代人的
心中。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从甲骨文、金文、尚书》,到《春
秋左传》,到司马迁的《史记》等,如此连续未中断的历史记载,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中国历史有连续未中断的记录,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中国人历史意识强烈,认识到
历史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二是因为有制度上的保障,即开馆修
史,专门设立国史馆,专门设立历史研究、历史编纂的政府机构。

张桂萍《近50年来国内关于史学传统的研究》指出,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
(一)求真传统。

坚持实事求是,如实地揭示历史事实的真相,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历史上优秀的历史著作,常被人称为“实录”。

求真的思想体现在历史编纂上就是直

笔传统,体现了史家对历史记载真实性的责任感,实录精神则是人们对史家的崇高评价。

(二)经世传统。

经世传统表现在历史编纂上就是“着眼当代,详今略古”的传统。


重当今,即注重近现代史的研究,注重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

史学思想中的借鉴意识、述
往思来的意识和忧患意识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历史上,很多史家都明确阐述过自己以史经
世的主张。

杜佑在《通典》自序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撰史宗旨:“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如
一般认为史学经世的思想出现在明清,而现在一些学者明确提出:“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
的优良传统,它远溯于春秋之末,成熟于明清时期,贯穿于史学发展的始终。

当今史学的出
路就是“继续坚持经世传统,把史学传统的研究与社会现实的要求相结合”。

(三)把作史当做不朽之业,历尽艰辛,坚持著史的传统。

我国的历史记载之所以能持
续不断,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就是史家把史学看做“名山”事业的优良传统。

(四)史家才、学、识三长和史德的修养。

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关于史家修养的几
个重要范畴,从刘知几到章学诚基本上建构了我国古代史家修养的理论。

史家修养包括很多
方面,上面谈到的博学的传统、善恶必书的传统、批评创新的传统等都构成史家修养的一个
方面。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史德》篇中明确提出“史德”,认为史德即“著书者之心术也”,
主要强调了史家不要以个人好恶影响对历史客观性的反映。

(五)注重文字表述的传统。

对史著文字审美要求传统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左传》、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几部名著的评述上。

特别是《史记》,把历史学和艺术性
的表述巧妙地结合起来,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

二、高考命题分析
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
越多,语
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
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
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
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
4.(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
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
A.记载的真实性C.修撰的政治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5.(2012·上海单科·3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
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
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
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
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答案解析】
1.【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解析】题干给出的是与商代相比周代青铜器铭文的特点,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
为金文,是对商代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故A可排除;这些青铜器的铭文记述的是个人
功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用,可见,仍是家族传承的重器与礼器,故排除C、
D项,正确项为B。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重视历史传承、重视历史记录是一
个重要的方面,重史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本题利用历史材
料,追溯了重史传统形成的渊源,使考生不但深化了对青铜文明与中国文字形成历史的
认识,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对教材知识理解的高度。

【答案】B
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解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
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部真
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
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担心自己有误
失会遭史官记录,而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的意图,故D项
错误。

【答案】A
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解析】从题干来看,西汉通过掌握秦的国家档案文献成功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可见
是对秦的统治方式有所继承,从所学知识来看,西汉初年基本继承了秦的制度,故B
为正确选项。

A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D项只表达出
题干的部分内容,故排除。

【答案】B
4.【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魏晋官修史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
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
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
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
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解释历史具有客观性,
故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傅斯年的观点是:各地各时的直接资料和其他学科作为研究工具,可以增加历史
研究的客观性,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D项最全面;A、B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历史学不一定涵盖各种学科,C项错误。

【答案】D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