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稼先 导学案(教师版)

邓稼先 导学案(教师版)

邓稼先导学案
(教师版)(2018.3)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理解文章在继续、理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重点】
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

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2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获奖无数。

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关于“两弹一星”
2、“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全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开始挺直了腰板。

【自主学习】
1、注音
氢弹.()懈怠.()癌.症()开拓.()
孕.育()聘.()无垠.()难堪.()
兽铤.()挚.友()日曛.()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马革裹.尸()彷.徨()
答案:dàn dài ái tuò yùn pìn yín kān tǐng zhì xūn rú xiǎn gé páng
2、解词
①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②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

③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毕,完全。

④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喻,明白。

晓,知道。

⑤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马革,马皮。

⑥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没有间断地出现。

⑦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指界线极为分明的样子。

⑧妇孺皆知:连妇女和孩子都知道。

⑨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⑩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合作探究】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答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答案: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我不能走”部分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
答案:荒凉凄惨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点拨:体会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和氛围渲染。

(.悲壮、凄凉;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辛劳的精神)
4、一句“我不能走。

”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2分)
答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5、“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6、杨振宁先生在写邓稼先时引用唐代散文《吊古战场文》中的一段,其作用如何?(2)
答案: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7、范仲淹在他的一首词——《渔家傲》中说:“燕然未勒归无计。

”文中也有取此意的一句,应该是哪一句?(2)
答案: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8、“戈壁滩上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
答案: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人物形象。

9、现在各种媒体逐渐发达起来,各种虚构的电视剧喋喋不休地“侃”着生活琐事。

杨振宁在文中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你觉得有必要吗?(2)
答案:当然有必要,过去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对真正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视而不见或抹煞其价值。

【知识迁移】
天阶赵恺
(1)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

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

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2)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3)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4)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

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5)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

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6)她去过甘肃镍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

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

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7)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

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

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

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8)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9)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

与死亡抗争了17年。

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

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10)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11)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12)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13)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

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

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

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

她知道,这是天籁。

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

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

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

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14)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15)她说:“音阶,天阶。

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记叙了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坚持为平民演奏以及她对二胡演奏艺术至死不渝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找出主要人物:闵惠芬;事件:坚持为平民演奏,她对二胡演奏艺术至死不渝的追求。

把这两方面加以概括即可。

2、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答案:①闵惠芬去苏北高邮湖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②闵惠芬去甘肃镍矿为矿工露天演出;③闵惠芬去干旱贫穷的定西为老乡们演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寻找“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的段落(5)至(7)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试分析选文第(7)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

答案:侧面描写了闵惠芬二胡演奏技艺的精湛,也表现了闵惠芬的平易近人以及她与老百姓亲密无间的关系。

4、从人物描写和修辞角度赏析第(5)段画线的句子。

答案:“恭敬虔诚”是对闵惠芬的神态描写,“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是比喻,表现了闵惠芬对人民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分析第(5)段画线的句子,紧扣题干要求,“恭敬虔诚”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而“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5、结合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

答案: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德艺双馨。

6、试分析本文题目“天阶”的含义
答案:用“天阶”比喻音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闵惠芬对二胡演奏艺术无止境的“生死攀援”,表达作者对闵惠芬高度赞扬、无比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要从“天阶”的比喻义入手,紧扣闵惠芬对艺术的热爱和作者对她的赞美方面思考回答。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