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三部曲之情感美
摘要:林语堂,我们国家的一代大师,无论你是读过他的作品,我们都听过这么一个作家。
他的文笔轻松幽默,语言简练,把生活描绘的很美满,富有生活哲理,常常显出大智慧。
他的作品有他的独特情感的魅力,林语堂的三部曲《朱门》、《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这三部小说林语堂的作品的经典代表,其中的情感丰富,我就那其中打动我的美丽情感分析这三本书中的各一种情感。
关键词:林语堂三部曲小说情感
林语堂在1936年移民美国,用英语创造了大量的以中国为原型的小说作品,并在美国畅销,在赢得美国人的喜爱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三本,他自己认为这虽然是三本分开的小说,但是三者有着内在的精髓联系,都在寄托着文化理想和精神理想,主要表达了虽《朱门》的童话美、《京华烟云》的超然美、《风声鹤唳》的佛理美,这些主干情感,道出了人世间最美的向往和追求。
《朱门》的童话美
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想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呢。
这是无比残忍的诗句,《朱门》本就是含着残酷现实的题目,可是里面的情感却带着童话的味道。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两位西安人——记者李飞和名门闺秀杜柔安跨越门第界限的爱情传奇。
我很喜欢他用朴素的白话文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情感。
故事发生在时局动荡的战乱年代,这就为本来已经一波三折的家族命运和纠结不清的情感起伏,最终的美好结局实在不易,就像灰姑娘一波三折被王子寻找到,白雪公主历经千难万险获得自己的幸福。
在战火连天的动荡岁月,身怀六甲的杜柔安,千里迢迢赶到兰州去营救李飞,在经历战争和苦难的磨砺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没有想起灰姑娘最后和王子在一起的美好结局?这本书的爱情随让一波三折,在看的过程中有着不断的期待,期待他俩在一起,但是没有最终的障碍,。
这本书看着不虐心,爱情是美满的,好人都得到了幸福,宣扬着:美好希望的主题。
在这本书里,范文博却才是我最钦佩与敬爱的,他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就一定尽心去做,以身犯险救遏云,在柔安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他带来了最大的帮助,三岔驿救春梅,也许可以说救春梅有一点他的私心在,可是对待朋友的未婚妻柔安的困难,他也是倾尽一切多能来提供帮助。
他虽然不是主角,但也是以童话般的存在,使得故事发展的更加完美。
在我心里,范文博才是真正的大男子汉,也许林语堂没用过多的笔墨描写他,在林语堂笔下他心思并没有蓝如水细腻,没有一腔的柔情百转,但是他却用他的方式打动了我,也许这也是我的童话情节。
本来世间的故事也是在一遍遍的重复,不同的只是落在的年代罢了,那些美丽的童话说不完的世间真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合上书,却合不上它留下的那一份旧旧的情绪。
《京华烟云》的超然美
记得以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哭了的。
很多不确定性让姚木兰很无助,很多事情无法预料,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打仗,什么时候会离开,什么时候会死......最后,姚木兰的洒洒脱脱的拥抱人生,浓厚的超然味道感染了我。
“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这么评价道。
林语堂是个崇尚老庄道学的人,看看题目“烟云”,你不会想到“过眼云烟”吗?突然想起村上春树的一句话“人活一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就这么活着吧”,本书在最后也是这种淡淡的超脱和淡然吧。
可是最后的那些洒脱却然我觉得凄凉和无奈。
细读《京华烟云》,有些场景你会有种读红楼梦之感,比如里面对大家族的庭院描写,假山河流树木等等的组合形成美丽庭院的画面。
再比如姚木兰的婚礼,写出了木兰丰富的陪嫁,各种珠宝、玉器的名称,让读者眼花缭乱啊!正如《红楼梦》中对秦可卿葬礼的铺排,那是同一种奢华的美感。
但是也隐隐的凸显着本书和《红楼梦》一样的相似情感,在奢华后的败落,在热闹后的冷清,在相聚后的分离,在相爱后的伤害,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最后的那种“放手”做铺垫。
最后的贾宝玉剃度出家,姚木兰看开了爱情。
在经历了无数的事情后,这种超然就不自觉的在每个人的身上结果开花。
姚木兰一路走来看淡了荣华富贵,带着一种浓浓的宿命感,读着读着不自觉的为她心痛。
这是林语堂创造出来的“道家的女儿”,老庄思想体现在她的身上,她坚信“万事由天命,我的一生都是这样儿。
”这种无为的思想,讨论它的好坏是没有必要的,最主要的是给了木兰一个逍遥自由的,善于在平淡中获得乐趣的信念,支持她在无奈的命运里一路走来。
所以最后她能超然淡定地一路走来,即使伤痕累累。
林语堂曾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不可否认,姚木兰是飘逸脱俗又通人情世故的,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兰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
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
”这话真的贯穿了她的一生。
就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她处理好了一件又一件的关于家庭纠纷的事。
姚木兰的爱情之路走的亦是无比心酸。
开始,木兰爱的是孔立夫,却奉父母之命嫁给了曾家老三,将立夫当成朋友一样在心里爱着,却又能和曾孙亚有幸福的家庭生活,而且还执掌了曾家的家业,一大家子老老少少都要靠着她生活。
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很惋惜为何不能与孔立夫一起,不过看着姚木兰的淡然与超脱,一路下来过关斩将,努力去走好自己选择的路,我也没那么纠结了。
最后,她和曾孙亚在一起,看开了很多事,比如爱情、生活、家庭.....她是爱曾荪亚的,因为她决定爱他,那就是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的爱,这种爱是专一的,是完整的。
其实。
每每我想起姚木兰,我都会想林语堂写的另一本书《红牡丹》中的牡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热烈,那么义无反顾,无数次对爱情叛逆的追求后,她沉淀下来,淡然的去接受平淡的婚姻和爱情。
《风声鹤唳》的佛理美
战火纷飞的年代,求一颗佛心,求的一片心静之处,让爱照亮人间世界。
老彭是一个佛教信徒,他,“神”一样的人物,像菩萨一样“普度众生”,尽一切努力帮助他所遇到的不幸的人,为了拯救更多的的“苦难者”,他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而丹妮正是他无数拯救对象中的一个。
当然丹妮和其它的“苦难者”又有着不同因为她是博雅的爱人,所以他对丹妮就照顾的更加的
“无微不至”因为他觉得这是出于朋友的道义。
老彭应该算战争年代的雷锋,总是以他人的苦难为自己的苦难,急人所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
林语堂自己对宗教的理解是:“慈悲,解放人类的苦难,也就是我的宗教。
为什么观音叫做“救苦救难的慈悲娘娘”呢?我们若显出慈悲心,我们就是观音的一部分了。
”无疑,老彭是那风声鹤唳与雪雨腥风中最慈悲的一个人,他与丹妮,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观音菩萨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在老彭的努力中,大家俨然在乱世里找到了家,身心的愁苦疲惫都渐渐在混乱动荡中得以安顿。
老彭教导丹妮的方法也很特别,他并不跟她讲什么佛理,而是要她走路以及静坐,以此来过滤她的复杂的心思,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又借外界的变化激发她的慈悲心,使她懂得生命更广大的意义。
丹妮与博雅闹着种种误会的时候,老彭为了安抚丹妮的心,答应做丹妮孩子的父亲,给孩子一个姓。
误会消除,博雅前来,老彭便自动退出,他的这种献身与牺牲精神,也是宗教性质的。
博雅死后,因为丹妮有孕在身,木兰为给姚家留下后人,便请丹妮对着博雅的牌位成亲,老彭那时虽然已经接受丹妮的爱情,但仍然尊重丹妮的选择,他并在乎世俗的名分,而是顺从丹妮的意愿。
佛原本也就最懂得观机逗教恒顺众生,众生欢喜,如来欢喜。
林语堂借老彭这个形象塑造了他自己的宗教理想:“人间佛徒人间佛,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无所住,而行一切布施”
这书中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是丹妮,她的蜕变深深的吸引了我。
在那么多困难面前,这个有着美丽容颜和善良心地的女子,非常人喜爱。
她虽有过许多不堪的经历,但是却能一直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这是很不容易的,毕竟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每天起床,她有一颗积极向善的心,她总是被先进美好的事物所吸引,她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她有一颗心系苍生的大爱之心。
佛曰:少欲,则少烦。
她就是少求少欲,一直保持这么颗赤子之心。
许多人也许会问到爱情是什么?其实我觉得爱情不是金钱,不是欲望,更加不是肉体,而是两人彼此之间只需要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或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就知道对方想什么,需要什么!我觉得这就是爱情。
在林语堂的《风声鹤唳》里你可以看到一种比爱情更高层次的“爱”,它可以为心爱的人牺牲,也可以为朋友牺牲这也就佛教名言和圣经里面所说的“人间大爱”。
林语堂的白话文言,无疑是他作品的一大亮点。
他那样平静的娓娓道来,平淡入水的文字、简单朴素情感慢慢的流入了每位读者的心。
参考文献:
林语堂与《朱门》期刊 1991年05期
《朱门》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京华烟云》林语堂长江文艺出版社
《风声鹤唳》林语堂人民文学出版社
论林语堂的“小说三部曲”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