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

观书有感朱熹阅读答案【篇一:《观书有感》[宋]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它,这里指池塘中的水;清如许,这样地清,指池水如镜,能够使“天光云影共徘徊”)题目是《观书有感》,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

把书打开了,好像打开一面镜子。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丰富内容。

问那个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澄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流过来。

这句话比喻书中的内容那样精纯,因为它有丰富的写作源泉。

这首诗运用比喻修辞,说理形象。

读时,自然就融进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

谢谢大家!* ――知人论世挖出主旨细评价值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从诗中______和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混乱时期。

(2)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1)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2)在动乱时代,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儿比其他地方的月儿更明亮、更清晰、更可亲。

指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1.了解背景,调用储备。

(1)了解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2)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

(3)了解写作你读到的这一首诗时诗人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

(4)了解诗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

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受权贵排挤,被逐长安。

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风清新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颠沛流离。

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风沉郁顿挫。

高适:主要成就在“边塞诗”方面,诗中歌颂舍身抗敌的壮烈行为,表现他的建功立业的心情;也批判了某些将官的腐败作风;同时真切生动地刻画了边塞风光。

诗风雄浑奇拔。

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以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如 2.整体体味,挖出主旨。

(1)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

分清写什么、怎样写的,实现整体体味。

(2)找出核心句。

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

(3)充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考查的主旨往往正在这些地方。

(4)了解评价所:天帝住的宫殿。

③蓬舟:像蓬草一样的轻舟。

④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座传说中的仙山。

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见《艺蘅馆词选》乙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3.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简析作者的观点。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芥菜花。

答: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安的忧郁。

咋看上去清丽,其实悲痛。

用反衬手法,先从愉快的景象写起,悄悄地转出悲苦的基调。

“寒林”“暮鸦”“愁风雨”等都是作者对寒意未尽的早春景象的描写,象征了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南宋王朝。

但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的偏安局面还寄托着极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在乡村中看到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答: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

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不很相同。

*【篇二:观书有感】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诵读感悟课《22观书有感》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2.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三、前置式学习活动1.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2.预习《观书有感》,理解诗意。

3.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

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板书:朱熹)(强调“熹”的写法)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

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读懂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

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

2.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

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

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出,语意兼得(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

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2.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

”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