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分区介绍之华北区

中国地理分区介绍之华北区


3.农业结构优化 4.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区域化发展
第十章 华北区
三、人口、资源与经济
人口
2000年,华北区有人口28 156万,占全国人口的21.7%,人口密度为 526人/ km2,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 北京和天津每平方千米人口分别为823人和886人,城区人口密度都超 过2万人,属世界最稠密的都市之列。 河南与山东居中国人口大省前列,人口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千米554 人和579人。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高达每平方千米500人以上。
京津唐
京津冀
环渤海
环渤海外环 图10-2 首都经济圈
第十章 华北区
一、首都北京的中心地位
Ⅵ 远郊区 (延怀密平)
1267年
V 城郊区 (昌顺门房通大) 1644年
Ⅱ 城区(东西宣崇) 1153年 Ⅲ 规划城区 (S南苑—N清河— W石景山—E定福庄)
北京市政区
Ⅰ北京老城
图10-3 首都北京的地域范围
图10-5 黄淮海平原地球化学分区
第十章 华北区
四、农业综合开发与专业化发展
综合开发的重点是对全区耕地4/5的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和开垦宜农荒 地,以增产粮、棉、油、肉为主要目标。
1.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棉油肉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前6年(1988—1993年)统计,通过综合整治措施, 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09.6×104 hm2,其中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386.6×104 hm2,增 加和改善除涝面积221×104 hm2,使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 能力大幅度提高。
截水 淡化海水 节水
缺水
需求性
增加 供水
第十章 华北区
第四节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一、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黄淮海平原开展“黄淮海平原 治理与农业开发”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二、黄淮海平原水盐运动的一般特征
首先,水盐运动的分配和转化上的特点表明:每年参与黄淮海平原水循环 的水量七分来自降水,三分来自周围山地。这些水分的3/4以蒸散形式排出, 1/4的水自黄、淮、海、滦等河径流入海。水分中的55%在土壤—植物—大气系 统中转化循环而蒸散。 第二,旱季和雨季更替,使土壤潜水中的水盐循环表现为季节性的上行和 下行过程的更替。 第三,地下水矿化度与化学组成、地形和母质等均对地下水的性质发生影 响,但随矿化度的增长而出现的各积盐阶段的总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四,易溶盐在土壤和潜水中的积聚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第十章 华北区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
一、水资源短缺
华北区水资源的突出问题是总量不足,人均、地均水量很低,水的 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稀缺 资源。
表10-1 华北区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的组合状况
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河南 华北 全国 水资源总量/ (108m3) 40.8 14.6 236.9 335.0 407.7 1 035.0 27 460.3 人均水量/ (m3· 人-1) 375.7 165.2 384.6 394.4 471.4 409.1 2 408.8 耕地水量/ (m3·hm-2) 9 885.0 3 384.0 3 613.5 4 884.0 5 880.0 4 859.2 28 701.9
水污染
需求性
人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第十章 华北区
三、主要缺水工业城市聚集区的水供需平衡
京津唐地区经济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本区多年 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仅123.1×108 m3,人均水量不足全国水平的1/7,而且入境水量 不断减少,按总人口、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及相应的耗水指标计算,该 地区现状年缺水量为130×108 m3,其中工业需水30×108 m3,生活需水15×108 m3。 供需相比,平水年基本上平衡,枯水年(P=75%)缺水20多亿立方米。
二、京津冀地区
北京与周边区域经济关系的第 一层次是与天津、河北的关系,即 京津冀关系。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 有: ①首都优势; ② 经济优势; ③ 信息、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 ④ 旅游优势。 图10-4 京津唐城市群
第十章 华北区
北京经济发展制约:①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②自然资源严重短缺; ③农畜产品供应不足;④生态脆弱,污染严重。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通商口岸,北京的海上门户,居于东北亚和环渤海的中 心区位,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和技术的中心。 河北地理位置,一是东临渤海,二是环绕京、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河 北形成了以资源型为主的经济格局。 京津作为两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高度发达的集合点,河北在经济生长点 和生产要素布局上以面的形式存在,京津本能地要求进行大规模的集聚和扩散, 而接受这种集聚和扩散的首先必然是河北。 京津唐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核心区,也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
2.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通过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在全区范围内基本上形成了田成方、 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配套的新格局。在开发区内林木覆盖率一般增 加3~6个百分点。减轻了风沙和干旱危害,调节了农田水热条件,改善了农田小气 候。使原来盐碱、风沙、涝洼等多灾的低产农田生态系统转化为高产、高效、良 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第十章 华北区
内容结构
粮食基地 小麦、棉花 首都圈 城市化显著 交通枢纽与多个 工业基地
缺水及其 环境问题
耕地 占优势
水资源 短缺
矿种 匹配好
华北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
旱、 虫灾, 盐碱
灌溉与 盐渍化 问题
区位:连接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首都;环渤海
第十章华北区
第一节 地理概况
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2市及河北、山东、河南3省,共辖506个县 (市、区),总面积53.56×104 km2,总人口2.82亿。本区地理位置优越, 是连接东北、西北、东南和中南的中央枢纽,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体部 分。本区地处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又是首都北京所在地,历史悠久, 经济发达,是中国北方经济重心。水资源短缺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 因素。
第十章 华北区
三、地球化学分区及水盐运动动态变化
在气候、地貌和古代积盐过程 的综合影响下,黄淮海平原的易溶 盐的化学流空间上有规律地进行着 迁移、积聚和分异过程。按其空间 分异特征和易溶盐在土壤—潜水中 淋溶和积聚的特点,可以划分为5个 大区和一些亚区:
Ⅰ.淋失转运区 Ⅱ.重碳酸钙镁盐积聚区 Ⅲ.苏打积聚区 Ⅲ1.重碳酸钠积聚亚区 Ⅲ2.苏打硫酸盐—氯化物积聚亚区 Ⅳ.氯化物—硫酸盐积聚区 Ⅳ1.低矿化淋失亚区 Ⅳ2.矿化强积盐亚区 Ⅴ.氯化钠积聚区 Ⅴ1.高矿化强积盐亚区 Ⅴ2.高氯化自然脱盐亚区
资源
华北区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气候资源中光热资源充足,降水偏少而集 中;土地资源优势在平原耕地多;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而且水少土多, 组合不平衡;矿产资源种类多,组合条件好,但优势矿产不明显;海洋资 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第十章 华北区
经济
华北区是中国各个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 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经济 水平的省市间差异比较大。 北京、天津属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市,山 东属较发达、上中等收入省,河北属上中等 发达、下中等收入省,河南则属于中等发达、 低收入省。 华北区工农业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已形成以能源、钢铁、电子、机械、水泥、 化工、纺织为支柱产业的完整工业体系,是 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已形成以粮棉为主,灌 溉发达的农业体系,是中国最大的冬小麦生 产基地、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第二大玉米 生产基地。本区交通发达,北京是全国铁路、 公路和航空运输中心。
第十章 华北区
二、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主要自然植被及土壤的地带模式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此外,河南 南部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地为暖温带森 林草原褐土带。河北坝上地区则为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地带。在数千年开垦过程中, 广大平原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作物所取代。
从卫星影像上看华北区的土地覆盖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水域、河道堤坝和大 面积连续的灌溉农田,还有密密麻麻的乡村聚落和城市群。
图10-1 华北区矿产资源组合区
大城市集中,城市群与经济中心或工业中心资源富集区相伴,主要 有京津唐超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以及沿京广线、京沪线城 镇密集区。
第十章 华北区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
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冀鲁豫晋为腹 地的特定经济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 带。
Ⅳ 近郊区 (朝海丰景)
第十章 华北区
2001年底,北京市有人口1 383万(1949年北京总人口为156万)。 半个世纪,北京城市人口增加约8倍。
北京有3 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045年的周武王时,北京初步形成 城市。历史上北京有蓟、广阳、幽州、燕京等名称。金代定都,称中都, 元朝称大都,明朝始称北京。1949年将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是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经济指挥中心。
胶东半岛是近十几年来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县级市 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100×108 m3,人均水资源 量仅为全国平均的1/6。供需相比,平水年和枯水年份分别缺水22×108 m3 和26×108 m3。
四、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水量性 水质性 解 决 途 径
调水
关键词
• • • • • 华北区 (north China) 黄淮海平原 (Huanghuaihai plain) 首都圈 (the areas encircling Beijing) 京津唐地区 (the area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环渤海地区 (the areas around Bo Ha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