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城的区位模式研究王成超(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在分析我国大学城的概况以及区位模式类型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城区位模式的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地域形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发展战略、政府和政策的引导、土地资源的价格等多项因素进行了探讨。
在比较三种区位模式的大学城优缺点的基础上,展望我国大学城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城;区位模式;卫星城;展望中图分类号:F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87(2007)01-0067-071我国大学城的发展概况及特征我国第一个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产生于1999年,之后各地区纷纷建设大学城,根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我国建成以及在建的大学城有50多个。
大学城所产生的背景是1999年开始的延续至今的全国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高校教育资源的极度紧缺[1]。
但大学城的产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全国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创新型人才和其他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持续发展的软肋,而大学城作为由一定数量的高校集聚在一定地域内而形成的以高等教育为主导功能的、以资源共享为特色、产学研为一体的、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城市社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另外,大学城是继开发区、工业区之后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化地域形式,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存量空间,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一个重要步骤。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城已经显示出一些特征。
首先,大学城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并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规划用地从1999年的第一所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的约1333hm2到南京仙林大学城的7000hm2,大学城的规模不断突破纪录[2]。
其次,大学城的办学层次参差不齐,有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大学城,如深圳大学城、苏州研究生城等;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中等层次的大学城,如上海杨浦大学城、南京仙林大学城、杭州下沙大学城等;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低层次的大学城,如常州大学城、杭州滨江高教园区以及重庆永川职教城等。
再次,大学城的学科类型也有所不同,有以理工院校为主的大学城,如上海杨浦大学城、深圳大学城及杭州下沙大学城等;以文科院校为主的大学城,如上海松江大学城;文理兼备的大学城,如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广州大学城以及杭州小和山大学城等。
第四,大学城的功能也有不同的侧重,有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大学城,如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北京沙河大学城、北京吉利大学城等;以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大学城,如上海杨浦大学城、深圳大学城以及东莞中国名牌大学科技城等。
2我国大学城的区位模式大学城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城市社区,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一般都建立在城市中心或城市周围地区。
但由于大学城的组成、规模、功能、高校层次、学科类型等不同以及其所依托城市的规模、用地条件、基础设施、结构及高等学校原有的空间布局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大学城及其所依托的城市(或服务的城市)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模式[3]。
———————————————————[收稿日期]2006-03-31[作者简介]王成超(1979-),男,山东临沂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和城市规划。
第24卷第1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4No.12007年3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NaturalScience)Mar.20072007年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城市边缘区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大学城建设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它不仅可以利用城市边缘地区廉价的土地,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城市人文精神,与城市中心的联系较方便,又可以利用城市中心的设施和服务。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大学城都属于这一类,例如仙林大学城、无锡大学城、深圳大学城、杭州下沙大学城、滨江大学城等。
图1大学城的区位模式图2.2卫星城模式该模式是指从地理空间上与其所依托的城市呈现独立关系的大学城,常常以大城市卫星城的形式出现,如上海松江大学城、福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
根据大学城与所服务城市的空间关系,位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也属于此类,因为东方大学城虽然坐落在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但主要为北京高等教育服务,并且距离北京仅40km。
该类大学城往往需要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规模一般比较大,与主体城市通过便捷的交通相连,投资相对较大,建设周期较长。
2.3城内城模式所谓的城内城模式是指位于所依托城市市区内部的大学城,这类大学城往往是在原来市区高校布局比较集中的基础上,再通过人为的规划建设而成。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类大学城是城市边缘区模式的一种,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来高校密集的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
如上海杨浦大学城、北京中关村大学城、广州市五山石牌大学城等。
这类大学城可以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高校集聚的基础、浓郁的文化氛围、高校与产业的紧密联系等,通过新的规划,扩大学校规模以及增强高校与产业的结合。
其建设速度较快,投资相对较少,目前与城市的互动效果较佳。
3我国大学城区位模式的影响因素上面所提到的大学城的区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学城在城市内部的择址问题,属于城市层面上大学城的空间布局问题。
对于大学城区位模式的研究,目前在国内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有个别学者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城布局的区位因素。
如肖玲在分析大学城的区位选择时,认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聚集因素、文化因素、规划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建设运作因素构成大学城的六大区位因素,这些区位因素的联合作用最终决定了大学城的区位选择[4]。
然而,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大学城的实践性资料更加丰富。
因而,在此理论基础上,再加上对近几年我国大学城实践的考察,本文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大学城区位模式的影响因素,认为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促使我国大学城呈现不同的区位模式。
3.1城市的规模及地域形态大学城作为一种以高等教育、科技研究、产业转化、社会服务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功能区,与其所依托的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鱼—海(河)”的关系。
大学城的发展直接受依托城市的规模、性质、地域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对于所依托城市的规模而言,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往往对大学城的区位具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由于中心城市的回波效应突出,经济腹地的各种经济要素汇集到经济核心中,致使中心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用地紧张,城郊结合部不断外移,并且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拓展的外延型城市化现象愈加凸现,从而使得“城市病”不断恶化。
因此,为了使大学城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为了缓解中心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用地过68第1期王成超:我国大学城的区位模式研究69于紧张等问题,该类大学城一般都布局在城市郊区,以卫星城或卫星城功能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
并且往往会结合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生活居住区等促进城市副中心的开发建设。
如上海的松江大学城就布置在上海中心城市的卫星城———松江新城,松江新城是上海建设“一城九镇”中唯一的新城,其主要作用就是形成一个副中心,缓解上海市中心用地过于紧张的压力。
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其增长极效应有限,城市人气与活力不足,为了进一步增强城市中心的活力与人气,大学城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要远远小于大规模城市的情况,因此,大学城往往布局在城市边缘地区,贴近中心城市,享受到更多中心城市的设施与服务。
如位于无锡西南角的无锡大学城、位于武进文教区的常州大学城、位于菏泽北部的菏泽大学文化大学城等。
不同地域形态的城市对大学城的区位选择也具有不同的要求。
“同心圆”形态的城市,由于“摊大饼”式不断扩张,城市内部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而大学城往往只能布置在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区,比较典型的就是北京郊区的几个大学城。
而“组团式”形态的城市,往往有较完善的功能分区,大学城往往位于几个组团的连接带上,构成一个小型的组团,如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高教区(原来称苏州研究生城)、位于松山湖科技园区的东莞中国名牌科技城等。
3.2各级政府和政策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以及高等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我国近几年地方政府发展大学城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性及积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激发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积极性,中央政府的部分经济社会决策权力逐渐下放,将部分的经济社会决策权力下放到省、直辖市、自治区,而后者又将决策权下放到市、区县政府直至乡政府。
与此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也改革了计划体制下形成的部门办学的管理体制,将大多数高等学校的管理权力下放到各省、市、自治区。
因而,各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微观领域的管理越来越放松,使得各地发展经济有了较强的积极性及自主性[5]。
大学城作为一种集人口、经济、信息、技术和文化为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化地域类型,也是一种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措施[6]。
尤其是它通过地域城市化在短时间内释放郊区土地的潜在价值,迅速增加区域经济总量,从而得到了各级城市政府的重视。
对于我国的大学城而言,其规划建设大多是政府行为,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生的,大学城的择址也是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作出决定的。
为此,大学城的区位选择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从而对大学城的区位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大学城区位的选择过程往往包括以下2种情况:(1)上一级政府(省、市)首先提出了建设大学城的想法,但地址未定,然后下一级的政府(区、县、镇)纷纷到上一级政府及各高等院校游说,作出了大学城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及具体的地址,并提供土地、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以吸引高校的入驻,最后由上一级政府作出最后的选择,如上海松江大学城、福州大学城等。
(2)下一级政府(区、县、镇)主动提出了大学城的设想,并具体列出了许多优惠措施、布局地点以及引进的高校,即前期策划非常充分,先发制人,然后到上一级的政府及高校游说,迫使上一级政府考虑此事,通过进一步地研究及论证,最终作出抉择,如云南玉溪市的云南大学玉溪校区。
3.3城市的发展战略大学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功能区,是城市社会经济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大学城的择址是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前提下作出的。
因此,城市发展战略往往是各级政府在选择大学城的地址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得大学城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学城所依托城市的发展战略往往对大学城的区位选择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其中,城市的发展战略包括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空间的拓展方向两个方面。
对于规模较大、层次较高、与高新技术产业有着紧密联系的大学城来说,这个因素对大学城区位的影响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