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作文训练——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其一)1、学习重点-----运用例证法,要把握好选例、叙例和议例三个环节。
2、写作盲点:a、有论无据b、以例代证 c、只叙无析 d、论据冗长 e、文体不明(这些写法最大的缺点就在于文章的论证缺乏说服力。
)一、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也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它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如果说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那么论证方法则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法,比喻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比较法),假设论证法,因果分析法。
二、举例论证法举例论证法: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例举一定的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方法。
事实要求充分、确凿、有代表根据性。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事实强于雄辩”,它具体典型地论证了某一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
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例文: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
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我们的目光要能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
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一直很安静,现在更安静。
”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交热闹的朋友。
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其实没有多少秘诀,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分析: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文章列举苏童、张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
(一)议论文例证段的构成比较标准议论段的写法:①观点句②阐释句③材料句④分析句⑤结论句(观点句)A、单则事例的例证段,基本结构是:表述观点+阐释句+叙述单则事例+议论分析【如例1】B、多则事例例证段的基本结构:表述观点+阐释句+叙述多则事例+议论分析【如例2】【例1】①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②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③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
④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
⑤盖茨在自己的乐土上创建了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引领世界电脑行业的发展,并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⑥盖茨正是因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才成就如此辉煌的人生。
——06全国卷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例文2】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
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
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
凭什么?凭借的是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
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下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
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
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知识就是力量。
(结论句)(二)议论文例证段的写作章法A、表述观点+阐述①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
如例1和例2均采用必要条件句式陈述,强调了条件的必要,而这必要的条件正好是分论点,由此证明了分论点的成立。
②另外,“是”字句和双重否定句也是陈述分论点的常用句式。
B、叙述事例(论据的使用)引述事例一般要几句话,内容要围绕分论点,交代人物的基本状况、行动和行动的结果。
(Who+What+How)1、单个材料的使用:剪裁取舍、概括叙述。
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
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
更不能篡改材料。
例如:的确,语言是伟大的,它能如阳光般把人与人之间那座沟通的冰山融化;它能如和谐的音符般把冷漠孤寂的心唤醒;它能如湿润的春雨般滋润人们之间的感情,让它更加坚固,更加深厚。
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约地拒绝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味道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沟通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渊博的老人了。
2、多个材料的使用:列举排比、简短有力。
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也是论证常用手法。
例如:忙是省略号。
四季在有规律地进行着冷暧交替,大自然就一直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地忙,为目标而不停地忙,让这种忙一直忙下去,当目标已达成,那么再找一个目标,继续这种忙。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见牛顿在忙着他的实验;爱迪生在忙着思考;徐霞客在忙着记载游玩;李时珍在忙着编写《本草纲目》……忙是省略号,确定了一个目标那么就一直忙下去吧!这样的忙一定会忙出生命动的色彩。
忙是惊叹号。
世界上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蜜蜂以蜂蜜为回报,那么人呢?居里夫人的忙,以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而得到了圆满的休止符;爱因斯坦的忙,以相对论的问世而画上了惊叹号;李白的忙,以那豪放的诗歌而有了很大的成功;张衡的忙,因为那地动仪的出世而让世人得以仰慕。
每个人都应该有效率地忙,而不是整天碌碌无为地白忙。
人生是有限的、短暂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忙出人生的精彩篇章。
(上海考生作文《忙,不亦乐乎》)(三)运用例证法时注意事项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
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
另外,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因此,要用好举例论证法(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
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
5、勤于积累,精于筛选。
“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主要手段。
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
(五)实战演练1、论点:不要安于现在的自我,而要追求心中的梦想。
请以此为论点,写一段例证段。
2、论点:“在生命关键一刻,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前行”。
请以此为论点,写一段例证段。
3、请以“心有准备”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运用例证法。
例证法的参考答案1、论点:不要安于现在的自我,而要追求心中的梦想。
请以此为论点,写一段例证段。
论据:鲁迅;袁隆平“超级女声”不要安于现在的自我,而要追求心中的梦想。
鲁迅不安于救治国民的身体疾患,从而铸就了刚毅伟大的民族魂;袁隆平不安于水稻亩产千斤的“极限”,从而颠覆了世界权威;“超级女声”来自平民,却敢于挑战卫视舞台,从而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想唱就唱”的狂澜。
2、论点:“在生命关键一刻,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前行”。
请以此为论点,写一段例证段。
例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桀骜的陶渊明经过一番世俗的历炼,最终……远离了富贵满堂,抱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信念,一袭布衣,飘然而去。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命运多舛的辛弃疾尽管报国无门,心痛如绞,但依旧心系故土,誓死抗战,哪怕马革裹尸,捐躯沙场。
他们的选择都衬托着生命的价值,为自己的生命着色,是他们生命的信念。
在奋斗的那一刻,有人选择了曲径通幽,有人选择了义无反顾。
李陵投降匈奴,确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但夜幕落下时,他也无时无刻不在遥望关中明月,泪眼婆娑,企盼重归故里的那一刻。
苏武却选择了义无反顾的信念,忍受着大漠风雪,苦守着边关冷月,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为了那柄汉节,岁岁年年,年年岁岁。
3、请以“心有准备”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运用例证法。
(欠佳)他们心有准备,用残缺的身体诠释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马丽、翟孝伟是CCTV舞蹈大赛举办四届以来第一对登台演出的残疾人。
他们表演的不仅仅是舞蹈,更演绎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爱、勇气和对生命的尊重。
两个残疾的身体,需要做怎样的心理准备,去承受他人的歧视眼光,去漠视无情的指点议论,去忍受刺耳的流言蜚语?假若他们没有充分的准备,如何能跳出那动人的舞姿,如何能舞出令众人感动的眼泪呢?(“心有准备”话题作文片段)这段文字看起来语言很有气势,但实际上对“准备”并没有具体展开写,因此没有说服力。
如果能够列举一些“心有准备”方面的具体内容,就会非常饱满了。
下面是将事例具体展开,写得非常充实的片段:穿越历史的烟云,你发出一声呐喊:“三千越甲可吞吴否?”在徒有四壁的小屋里,你踌躇徘徊,你卧薪尝胆。
你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对内休养生息,充实府库,开垦田畴,缓刑薄罚,减省赋税,富国强兵,并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
经过长期准备,国力日益强大,士兵个个斗志昂扬,最后一举灭吴。
正因为你做好了充分准备,养精蓄锐,才最终取得胜利!心有准备,才能离成功更近!(“心有准备”话题作文片段)写越王勾践灭吴的准备,对外、对内条理清楚,充实饱满,极具说服力;再加上事例后面有点题句画龙点睛,议论的效果自然很好。
1.换人称——将常用的“他”换成“你”,拉近读者与事例主人公的距离。
用心准备,蕴育了一部伟大著作。
记得你20岁便开始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和中原,只为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记得你任太史令后,广泛阅读、整理史料,研究历史人物和事件,并对史实作反复核对;记得你用了16个年头,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了永远闪耀光辉的伟大著作。
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
是你用心准备,才蕴育出了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心有准备”话题作文片段)事例主人公对读者来说是“第三者”,这里作者把他变成了“对方”,拉近了他与读者的距离,亲切感、感染力、说服力自然更强。
如果全部用“他”,还能产生这种效果吗?(五)议论文中事例论证常见的三种方法(1)、并举点例法这种方式是紧扣论题,把那些人们熟知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并且读者极易接受理解的事例列举出来,简明扼要,点到为止,且能有效地证明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