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研究内容摘要摘要: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即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监督主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
它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而最近国家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加大了力度,这也是涉及舆论监督问题。
关键词:舆论监督网络监督问题对策Research on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ynopsis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social supervision as our party and country six supervision system (i.e. the inner-party supervision, NPC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ve, judicial, democracy,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of the most special of a form of supervisi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in body of supervision usually has two cases, one is the news media itself represents the public opinion to supervise the society; Another is the public's use of the media to supervise society. It is the news media USES the uniqu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help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affairs, social affairs and all involved in the affair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promote its ope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public social life's a kind of social behavior. However, recently, the state has intensified the governance of online rumors, which is also concerned with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Key words: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Network supervis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一、舆论监督的含义及功能 (1)(一)舆论监督的含义 (1)(二)舆论监督的功能 (2)二、我国舆论监督现状分析 (3)(一)我国舆论监督现状 (3)(二)我国舆论监督的问题 (4)三、完善舆论监督的建议 (5)四、结语 (7)参考文献 (8)序言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舆论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
今天,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相继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给舆论监督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新趋势,不熟视无睹、不主观武断、不推波助澜,在掌握新规律的基础上,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把握更适度、更科学,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使舆论监督水平不断提升,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构建和谐社会负起传媒应尽的责任。
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中最特殊的一种,它的实质人民的监督。
因为无论从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权力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的监督。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及功能(一)舆论监督的含义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逐渐形成的。
对我国的监督体制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简要归纳:执政党监督。
它包括三个层次:党内监督,即党内上下级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以及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人大监督。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构由他产生,对他负责,受他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享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司法监督。
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审判监督,即人民法院对本系统内部审判工作的监督和通过行政诉讼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二是检察监督,即人民检察院对本系统内部工作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对法院、公安机关以及监狱、劳改机关的监督。
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体系从广义上讲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大体系。
狭义特指内部体系,内容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
人民政协监督。
我国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也是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社会监督。
这是由群众团体、公民个人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人民代表、信访部门或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提出建议、批评、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所进行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介、社会舆论的监督等。
其中,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即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监督主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闻传媒自身代表公众舆论对社会实行监督;另一种是公众借助新闻传媒对社会实行监督。
它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但是,其实质仍然是人民的监督。
因为无论从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狭义上理解的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意志的权力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功能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而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机构有报社,出版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1)舆论监督的最大功能在于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法发展。
舆论监督对社会发展有“晴雨表”和“候风仪”的检测作用。
舆论监督能够不断地向社会及公众提供新的社会热点,焦点和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引导社会公众密切注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新动向。
舆论监督对社会的监视还表现在对社会发展过程的监视,不断跟踪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关注和评价这一进程,为社会发展进程的良性发展扮演守望者角色。
(2)舆论监督具有社会调节功能。
舆论监督可以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进行调节、疏导和重新组合,充当社会的“传声筒”和“排气阀”,传达呼声,宣泄积郁,满足愿望,从而使整个社会在心态上维持在一个理想的安全值上。
(3)舆论监督具有控制功能。
舆论监督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法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
舆论监督为社会成员提供符合社会目标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调节人际关系,指导和制约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最迅速、最灵敏、最有效的反应。
(4)舆论监督具有社会制衡功能。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舆论监督所代表的是多数人的意志。
这种权利在进行权力制约和权力制衡的时候,以新闻舆论的形式出现,其监督的领域广、反应迅速、参与公众多、影响效果大。
(5)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舆论监督积极主动地介入监督领域,许多社会问题、社会事件首先是以舆论监督形式表现出来的。
舆论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总是严密跟踪监督目标与对象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做到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求得正确的监督。
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平衡手段。
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结论,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最终的平衡。
二、我国舆论监督现状分析(一)我国舆论监督现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舆论监督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具体表现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纵观我国舆论监督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舆论监督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于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发表关于新闻工作专门讲话时,提出媒体应当“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2010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一时成为两会内外的焦点话题。
同年8月,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的权利,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
党和政府的支持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坚强后盾。
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舆论监督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所以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决定舆论监督的运行状况以及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人民群众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勇于开展舆论监督的事例纷纷涌现,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公民记者正在逐步超越专业记者。
2011年7月23日,网民微博直播温州动车事故比新闻早了两个小时,从事故发生到现场,直至寻人、遇难名单等,微博成了此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最快最全民的平台,普通公民随时随地成为“公民报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