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_袁晴棠

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_袁晴棠

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袁晴棠1,戴宝华2(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北京 100728;2.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要:通过对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梳理,分析了其对我国石化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针对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关键词:石化工业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石化工业已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跻身于世界石化大国行列,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油品和石化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并有力支持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国石化工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在此背景下,中国工程院开展了“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以“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结构优化、质量为先、绿色发展”为方针,通过对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梳理,分析对我国石化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并针对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1 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是在产品需求增长的推动下,世界石化工业规模将不断扩大。

预计2015–2025年间,世界炼油能力将从48.41亿吨/年增至54.3亿吨/年左右,乙烯能力将从1.60亿吨/年增至2.30亿吨/年左右。

世界石化产品供需趋势见表1。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袁晴棠,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委资深委员。

2016 年 第 24 卷 第 5 期PETROLEUM & PETROCHEMICAL TODAY权威观点 01二是产业格局发生变化,北美、亚太和中东地区作用凸显。

石化产品的消费重心向亚太、中东地区转移。

2000–2015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量已从35.82亿吨增至42.93亿吨,其中亚太和中东地区分别占石油新增消费量的69%和21%,而欧洲地区的石油消费量有所下降。

化工产品的消费也出现类似情况。

随着石化产品消费重心的转移,亚太、中东地区的石化产能快速提升。

在此期间,北美地区由于页岩气革命使其石化工业重新恢复增长。

2000年前,北美、西欧、亚太三个地区炼油能力占世界总产能的68%以上,乙烯产能占80%以上。

到2015年,北美、亚太、中东三个地区炼油能力约占世界的64%,乙烯产能占77%。

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而同期西欧地位仍将有所下降。

三是集约化发展明显,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型化、炼化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例如,世界炼厂数量进一步减少,2000–2015年间,炼厂总数已从742座减少至634座。

而在规模大型化发展的推动下,大型炼厂的数量逐年增多,2 000万吨级炼油厂已从17座增至27座,占世界总能力的比例从10.57%增至14.87%。

2000–2020年世界大型炼厂的数量变化情况见表2。

四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在炼油产业方面,通过优化调整装置结构和技术进步,生产清洁油品,适应原油品质劣质化和交通运输燃料需求的增长。

2000–2015年,世界炼油能力年均增长0.9%,而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和加氢处理的年均增速分别高达5.1%、4.6%和3.1%。

预计2015–2025年,世界炼油能力将年均增长1.1%,而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和加氢处理的年均增速仍分别高达2.9%、2.2%和1.6%。

在石化产业方面,正在推进战略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向生产高附加值、高质量产品和发展服务业转型。

五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使创新成为驱动石化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世界石化工业科技创新发展迅猛,一流能源化工公司都在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领先石化公司纷纷创新业务运行模式等。

六是循环经济理念愈发受到重视,绿色低碳引领未来发展。

发达国家以立法手段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七是石化工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石化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善了石化工业生产作业环境,提升了管理运营水平,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和石化工业创新模式的形成。

八是以安全环保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监管和预防性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推动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石化工业现状2.1 我国石化工业取得的成就一是生产规模跃居世界前列。

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达7.48亿吨/年,约占全球总能力的15.5%,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乙烯能力2 121万吨/年,约占全球的13.3%,居全球第二位;三大合成材料等主要石化产品在全球均占有较大比重,详见表3。

同年,我国成品油产量达3.38亿吨,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且略有出口;乙烯产量1 951万吨,乙烯当量消费自给率已达51.9%。

二是石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2000–2015年间,炼厂平均规模由195万吨/年增至312万吨/年,权威观点 Authoritative Views022016 年第 5 期千万吨级炼厂数量由4座增至28座;乙烯装置平均规模由22万吨/年增至60万吨/年以上,百万吨级乙烯企业由2006年的1家增至2015年的8家,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石化产业集群。

2015年,三大石化产业集群企业炼油能力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70%,乙烯能力约占全国乙烯总能力的68%。

三是产品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柴汽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1990年的1.20逐步提高,2008年达到2.11的峰值。

随后由于柴油消费的回落,生产柴汽比紧跟消费柴汽比回落至2015年的1.49,基本实现了生产柴汽比与消费柴汽比的同步变化。

化工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各大石化公司都加大了合成树脂专用料和差别化纤维的品种开发力度。

四是产品质量持续升级。

随着我国油品质量标准升级步伐不断加快,2014年车用汽油实施国Ⅳ标准,硫含量不高于50 ppm ;2015年1月1日起全国开始实施国Ⅳ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不高于50 ppm 。

部分城市还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南京已实施国Ⅴ汽油标准,硫含量不高于10 ppm ;北京、上海、南京还实施了国Ⅴ柴油标准,硫含量不高于10 ppm 。

2015年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国家层面推动成品油质量持续提升,今后我国对石化产品品质要求也将逐步提升。

五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在技术进步和精细管理的推动下,石化产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中型炼油企业综合商品率、炼油综合能耗指标明显改善。

我国乙烯综合能耗从2000年的787.4千克标油/吨降至2014年的600千克标油/吨,降幅达到23.8%。

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升,COD 、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量指标持续下降。

六是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目前,我国已拥有现代化炼油厂全流程技术,已能够依靠自有技术建设单系列千万吨级炼厂;在化工技术方面,我国已拥有先进水平的石油化工主体技术,已具备依靠自有技术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和芳烃装置及配套装置的能力。

七是“两化”融合成效显著。

我国大中型石化企业主要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控制;通过生产执行系统(MES )、生产优化技术、生产调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提升了管控水平及工作效率;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支撑采购、销售、财务等业务的高效运作;石化企业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商业智能分析系统;在工程设计方面,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得到广泛应用;此外,炼化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工作已经起步,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一是炼化布局不尽合理,布局分散,平均规模较小,部分省市存在原油和成品油逆向流动现袁晴棠等.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权威观点2016 年第 5 期03象;二是炼化产能过剩态势严重,2015年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仅7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大部分石化产品产能也已出现过剩;三是部分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柴汽比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高辛烷值汽油组分较少、高端石化产品比例较低等;四是油品质量升级加快,部分石化产品质量标准缺失,产品质量升级压力较大;五是石化企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形势严峻;六是石化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七是“两化”深度融合不够,难以支撑石化工业的转型升级。

3 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及目标3.1 战略思路以“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结构优化、质量为先、绿色发展”为指导方针,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石化工业,努力促进石化工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大幅增加高端石化产品比例,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石化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石化工业,实现我国石化工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石化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3.2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到2025年,我国石化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建成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工业体系,整体进入世界石化强国行列。

科技发展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具有中国特色的石化科技创新体系,炼油和化工主体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专项技术。

“两化”融合目标:实现石化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完成智能工厂标杆示范并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实现制造、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

结构优化目标:坚持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生产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原料结构、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本质安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和若干产业基地。

质量效益目标:汽柴油质量走在亚太国家前列,满足国家油品升级要求;石化产品结构形成“基础+高端”格局,其中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达到40%以上;全面提升石化工业的质量效益,石化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14年提高30%;铸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石化品牌。

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石化工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较2010年降低40%以上,炼油综合能耗降至55千克标油/吨以下,乙烯燃动能耗降至550千克标油/吨以下,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20%,副产物利用率提高50%,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4 我国石化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石化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