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中考语文备考——记叙文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备考——记叙文阅读
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
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章内容, 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内容上为下文 写什么铺垫;与下文什么对比,突出什 么的________ 的特点;揭示了_______ 的中心;语言上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的________特点(感情)
例:2016《母亲养蜗牛》 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 作用。(4分) 答:(1)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 (内容)表现母亲 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对 于母亲的特殊意义。(情感) (2)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 等情节做铺垫。(结构)
• 例如:2016《母亲养蜗牛》
• 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 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 (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 吃蜗牛。波澜顿起。
•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 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 (3)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持蜗牛的念头, 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波澜又起。
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首:记叙文第一段/句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阅读兴趣 4.时间地点 5.铺垫伏笔 6.感情基调 7.设置悬念
例如:2011年《漓江情韵》
9.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营造朦胧的诗情。 ③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 刚之美。 ④引起下文.(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 两点,一点1分,共2分)
例如2015河南《滴水之恩》
• 8.“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 角度进行分析。(4分)
• 【答案】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 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 的展开作铺垫。
• 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 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满。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例如:2012《桥在水上》
• 8.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3分)
• 参考答案:
• 两个孩子给桥上乞讨的男子送早餐,和他 拥抱、玩耍;孩子的行为让男子有了活下去的 信心。
• (意思对即可。孩子的行为,2分;孩子行为 产生的影响,1分。共 3分)
• 例如:2014《看自行车的女人》 •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
•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中 的漓江比作朦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 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 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2013年河南《放学》
9.品读第⑦~⑪段,从词语运用、修 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 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
“词语运用”示例:第⑧段“三个男生蹑 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 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 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 等词语传神地刻画了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惊 喜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相关语句,1分; 典型词语,1分;分析,2分。共4分)
“修辞方法”示例:第⑦段中“小男生一 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 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一句,运用 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孩子们爬短墙的乐此 不疲,表现了“小男生”喜欢冒险的天性。
“细节描写”示例:第⑨段中“地面上有 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 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一句,运 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观察的细致专 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在家里吹长笛了; 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
笛的事儿; 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的长笛,又吹起了
长笛。(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谁? 在什么情况下? 做了什么??
2019河南 《给母亲梳头发》 7.本文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 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2019河南 《给母亲梳头发》 7.本文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 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2020年中考语文 备考
——记叙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二)说明文阅读(选) (二)议论文阅读(选)
两篇阅读文章,共7个小题, 28分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议论文和说 明文经常
年份 阅读(一)
阅读(二)
2012 记叙文《桥在水上》
说明文《高山上…》
2013 记叙文《放学》
说明文《“不假思索”…》
2020 记叙文《
》?
记叙文阅读 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考点:
1.概括故事情节; 2.概括文章主题; 3.分析人物形象; 4.赏析精美语言; 5.段落作用; 6.解读标题; 7.次要人物作用; 8.环境描写的作用; 9.分析表现手法;
概括事件 人物(主人公)+事件+核心经过+结果 注:时间 ,地点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 事件和核心事件经过要概括出来 ; 结果一定要有。
特点)交代背景、地点等
• (6)造成悬念 • (7)典雅优美(诗画意境) • (8)一语双关
例如:2012《桥在水上》
• 9.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桥在水上”的作用。 (3分)
• 参考答案: • ①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②指架在水面上的桥,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 ③指架在善良的人们与落难者之间的桥,点明
• 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面对厄运,唯有抗 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答出任意两点,意 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若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 一、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 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 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 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通过次要人物 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 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 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 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 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
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 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 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 色彩基调的作用。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 四、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
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 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 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 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 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 用。
【2017河南】《唯有垂杨管别离》
• 7.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 “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4 分)
• 答:①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 病号上课。②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 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 花。③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 写教材④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诗, 大哭起来。(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分)
• 答案: • 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 • 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
• 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 捆纸箱。
• 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 兜。(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例如【2015河南】《滴水之恩》
2014 记叙文《看自行车…》 议论文《阅历与读书》
典》
2016 记叙文《母亲养蜗牛》 说明文《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2017 记叙文《唯有垂杨管别离》说明文《宣纸的前世今生》
2018 记叙文《父亲的长笛》 议论文《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2019 记叙文《给母亲梳头发》 议论文《一起做“读书种子”》
主题。
• ④富有诗意,为全文营造美好的氛围。 • (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2017 标题的妙处
• 10.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4分)
• 答: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教小病号 背诵这句诗。
• ②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
• 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
• 谁? 在什么情况下? 做了什么??
【2018河南】《父亲的长笛》 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 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分)
【2018河南】《父亲的长笛》 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 发生的四件事。(4分)
【答案】 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 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
解答本题,第一步,审读题目,要关注 “联系全文”“简要”“妙处”等要求。
第二步,重点研读指定段落所涉及的内 容,分析该段所起的“作用”。
结尾段是这样写的: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 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滴水之恩》)
在记叙文“重要段落的作用分析”这类 题的复习备考时,要有“必备知识”的储备, 但不要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条条框框”, 更不要搞题海战术,而应该精选典型例题, 做题时认真体悟,力争由“这一点”到“这 一类”,进而“习得”能力,从容应对中招 考试。
1)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 2)母亲把全部精力放在家事上 3)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 4)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4分)
答题技巧
• 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关于题目
1.题目的含义 •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 双关义、比喻义 • 2.题目的作用(常包括含义): •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2)揭示主题(中心): • (3)是贯穿全文的(提示)线索: • (4)以…(修辞、句式等形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5)交代人物身份(或人物关系)(或揭示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