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渔政,个人工作总结篇一:水产个人工作总结篇一:水产站工作总结二00六年水产站工作总结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是提升渔业科技水平,增强水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对渔业实施支持与保持的主要途径。
为此,我站紧紧围绕渔业双增目标、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推广力度,促进水产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渔业新技术培训,提升产业素质与渔民素质。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为全面完成渔业发展目标,现总结如下:一、认真做好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为推广普及渔业新技术,我站重点推广和普及了常规鱼高效养殖技术和罗氏沼虾高效综合养殖技术。
常规鱼类方面是侧重推广了以鲫鱼为主养品种的高效养殖模式,使养殖效益提高了30%以上。
另外,大力推广应用鱼用颗粒饲料及其投饵机,大大降低了养殖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原料饲料的投喂量,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
目前,已有80%以上的成鱼池使用颗粒饲料投饵机。
罗氏沼虾养殖主要推广了大棚增温培育幼虾技术,合理密度技术,水质调控技术,轮捕技术,套养技术等,使罗氏沼虾养殖面积从XX年的万亩增加到XX年的万亩,产量、效益也有了空前的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已有了一定的名气和位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各乡镇利用低洼池和一些符合条件的鱼池进行改造,又增加罗氏沼虾养殖面积3万亩左右,使罗氏沼虾养殖成为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已达高效规模农业(渔业)养殖的模式;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我市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加强渔业新技术培训与指导,全面做好水产病害测报工作。
为满足广大养殖户对养殖新技术的要求,我们举办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近三十期。
与农干校合作,利用农民培训工程与各乡镇水产站合作,针对各乡镇养殖特点,我站参与举办讲授不同内容的培训班,举办全市水产投入品的生产、经营人员培训班,由水产经纪人牵头或水产相关企业主办数次罗氏沼虾养殖技术培训班,印发水产技术讲义和《水产科技信息》5000多份,本站专门设立水产病害门市部,门诊接待咨询和病害防治服务在XX人次以上,到塘口巡回指导200多户次。
本站有5篇科技论文或科普文章在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
同时,我站做好全市的病防测报工作,一般是每月向扬州市水产病害防治中心汇报一次测报情况,一旦遇到病害暴发、流行,进行急报。
“罗氏沼虾发生大面积暴发性疾病”的报告,受到了省市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
三、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实施工作。
我站结合本市养殖的特色,在省市领导、专家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积极申报水产三项工程,“青虾‘混、套、轮养’及其配套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同时做好在手项目的实施工作,“罗氏沼虾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和完善了相关技术体系,为我市水产养殖的稳步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与广大养殖户的好评。
“罗氏沼虾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推广项目”获得农林厅系统农业丰收二等奖。
四、切实抓好水产投入品的规范与管理工作。
针对我市水产投入品(渔药、饲料、肥料)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我站特地在四月、六月召开全市渔药规范管理暨产品推介会和全市饲料行业监管工作会议,建立市场整顿,药品检查,销售准入制度。
在养殖生产的全过程,我们对水产投入品市场整顿数次,坚持杜绝违禁药品及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同时对进入本市销售的药品,生产厂家都必须先到本站登记,并提供现有的资质证明,从源头抓起,从严要求,常抓不懈,从而更好的净化水产投入品市场,使我市水产投入品市场的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来。
为我市无公害养殖奠定了基础,当然,这项工作面广量大,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五、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我站今年花2万元引进了新品种斑点叉尾蛔的养殖,在我市的龙虬、马棚、卸甲、菱塘等乡镇进行混套养200多亩,现已初见成效。
据调查,已经长成每条500克左右,而且市场行情看好,与加工企业做了联系,产品加工出口已经落实,拓宽了水产养殖的视野,丰富了养殖品种,挖掘我市水产养殖的潜力,为提高我市水产养殖的科技水平和前瞻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认真处理好下属门市的转制工作为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为了优化运行机制,增加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将下属单位水产经营服务部多年以来的渔药经营从体制上彻底转制给两位土地征用工承包,实行了先缴费后承包的硬性机制。
二00七年工作思路在新的一年里,我市的水产养殖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我站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殖单产上求突破,而是要继续抓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从生态养殖着手,走健康养殖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市水产养殖的优势产业,加大罗氏沼虾养殖产业化开发的力度。
3、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的良种化管理,尤其是加强对水产苗种的管理力度,使其苗种生产原良种化,从而提升水产品的品质,降低水产病害发生率。
4、5、继续抓好渔民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加强新技术普及力度;加强水产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使之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
6、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为我市水产养殖发展储蓄后劲,争取能开发出一两个适宜我市大面积推广的水产养殖新品种或新技术。
篇二:XX年水产工作总结襄阳市水产局XX年水产工作总结及明年打算今年,我市水产工作在襄樊市委、市政府及市水利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市水产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狠抓结构调整和大水面开发,加大科技兴渔和板块建设力度,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积极做好汉江禁渔和渔政管理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
预计全市水产品产量万吨,比上年增加5000吨,增长3%;渔业行业总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加9000万元,增长%;水产业为农民人平增收贡献20元,比上年增加5元。
现将今年我市水产工作总结及年的打算汇报如下:一、今年的水产生产形势和特点(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推动水产业发展。
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工作会上就提出要突破性发展水产业,把襄樊建设成为鄂西北水产大市,为农民增收多做贡献。
4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专题水产工作会,安排布置今年的水产工作。
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市)区分管领导、水产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水产重点乡镇的分管领导,市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会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多年没有的。
会后,为加强对水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又成立了市畜牧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水产工作的高度重视。
各县(市)区在全市农村工作和水产工作会之后,也立即行动起来,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把水产业当成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认识高,力度大。
县市水产部门都按张书记讲话要求,在系统内组建了水产机构,结合各地实际制定规划措施,并狠抓落实,有力推动了水产发展。
(二)科技兴渔力度加大,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各地充分认识到科技在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水产科技推广工作,下真功夫,花大力气狠抓科技兴渔工作。
一是抓水产实用技术的推广。
重点推广了水库施生物有机肥技术、“三”养鱼技术、池塘精养高产技术、种青养鱼技术、名特优养殖技术、无公害养殖技术、鱼病综合防治技术和生态渔业养殖技术等八大水产实用技术。
二是加强水产技术培训。
全市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养殖技术培训班62期,培训渔(农)民和农村干部5400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8000多份。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
全市共组织56名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农户,在全市20个乡镇、200个村开展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活动。
联系科技示范户1050户,示范工程实施面积50000亩,主推养殖品种6个。
四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人才智力。
宜城市与省水科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克氏原螯虾养殖示范基地200亩,亩产成虾500多斤,亩纯收入达到XX元以上。
襄樊市楚佳龙公司也与省水产科研所合作,开展“虾稻轮作”和小龙虾人工繁殖试验,已建立小龙虾人工繁殖基地600亩,带动周围发展“虾稻轮作”面积XX亩。
该基地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小龙虾人工繁殖技术,成本低、效果好,计划明年生产小龙虾苗种1亿尾,可满足我市5000亩“虾稻轮作”苗种需求。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
省水产办副主任刘伦玉、罗先奎先后到基地考察,给予高度评价。
市水产局针对我市水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省水科所等多名专家教授来我市讲课,传授先进的养殖技术与发展理念。
还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水生态研究所合作,邀请权威水产专家到我市考察,共同研究制定我市水产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我市水库群渔业开发,重点围绕绿色和有机水产品开发、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水库生态渔业开发等项目开展技术合作。
(三)渔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水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在稳定大宗水产品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鱼回鱼、优质鲫鱼、鲟鱼、银鱼、鳜鱼、黄颡鱼、甲鱼、鳝鱼、南方大口鲶、克氏原螯虾等名优水产品生产。
枣阳市今年全市名优新养殖品种面积达到万亩,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42%,其中银鱼5万亩,河蟹万亩,彭泽鲫、高背鲫、湘云鲫等优质鲫单养套养面积2万亩,斑点叉尾鱼回200亩,黄鱼桑、大口鲶套养500亩,细鳞鲴万亩,克氏原螯虾200亩,品种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宜城市以甲鱼、鳝鱼、克氏原螯虾为重点,推动该市养殖品种结构调优。
该市甲鱼养殖面积450亩,黄鳝养殖面积100亩,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70亩。
老河口市大力发展银鱼和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既有规模,又有特色。
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由去年的150亩今年扩大到500亩,亩平对虾产量提高到500公斤,亩平产值将达到15000元,亩平纯利可达7000元,总产300吨,产值1800万元。
在抓好品种结构调整的同时,各地结合实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发展以垂钓、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等为主的休闲渔业和水产品仓储、流通、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拉长渔业产业链,增强渔业经济的整体实力。
樊城区依托城郊区交通便利的优势,把休闲渔业作为渔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樊城区现有休闲渔业场所9个,垂钓场17个,度假村1个,游乐场1个,经营规模近1000亩,吸纳劳动力300多个,每年休闲人数12万人,经营年收入超过140万元,纯收入100万元,仅休闲渔业这一项为农民增收8元。
宜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造了部分重点渔村的水、电、路、林等配套设施,改善了环境,兴办了集垂钓、观光、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休闲渔庄50多家。
襄阳区张湾、双沟、东津等乡镇和区直大中型水库逢节假日举办垂钓、游泳等项目比赛,刺激休闲渔业消费。
上半年,该区休闲渔业产值已达40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