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及对策建议
宜章县爱卫办黄劲松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有新环境、新面貌。
当前,我县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还比较突出,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
为解决农村环境卫生存在
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针对
目前现状,现就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对策建议。
一、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比例都比较高,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投入,农村环境卫生情况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全县27个乡镇348个行政村,农村人口11.93万户、47.25万人,截止2008年年底,农村
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3.54%,改水益累计人口98.50%,84.77%的行政
村用上了自来水;近年来,我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107国道、
S324省道为主体,县、乡公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乡村交通网,并基
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明得到
优化;同时,也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形势仍不容
乐观,与城市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农村破旧烂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地倾倒、阴阳沟渠污水横
流、农民饮用水水质量堪忧。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卫
生进一步优化的瓶颈
农民有个习惯是有钱就用于建房。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新房建筑不少,但都缺乏统一规划,零星分散,杂乱无序,乱搭乱建现
象十分严重,建房与村间道路、水沟、厕所、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极不配套,影响整个农村后序建设与发展,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
与美观。
长期以来,农村村一级的建设都呈放任发展的状态,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虽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有一些局部的规划,但未能
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以致目前还没有可供操作的村级建设规
划蓝图。
众多自然村小而分散,改水、改厕、道路等基本设施建设任务琐碎而繁重,有限的建设资金很难充分发挥效能,难以形成整体
的配套功能,制约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农村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新的环境污染
问题层出
近年来,随着我县“三化”进程的发展,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农村的环境牺牲也显而易见。
我县是产煤大县,是有色金属之乡,其它诸如石材等资源也相当丰富,多年来的矿产资源开采,山体植被、交通公路、农民饮用水水质等遭受严重损害;煤区及邻近乡镇受煤车、煤场等煤尘影响严重。
在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中,部分沿海工业向我县农村转移,以烟花爆竹及其相关产业为代表,鞭炮
用再生纸制造过程中,造成了土质和水质的严重污染。
乡镇工业的
不断发展,如牛皮业加工、铸铁业、水泥厂等工业对农村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也日前加剧;县城化工企业的超标排放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下游农村生活生产用水。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高毒高残留农药的
使用造成了大气、土壤和水质的破坏;密度过大的山塘、河道围网养殖造成水体质量的恶化;过频的食用肉牛、羊养殖放牧行为,破坏了山体植被。
还其它问题,如:农村环卫设施的相对滞后,生活垃圾的
数量不断增多;机动车辆的增加、机动车尾气又成为新的污染源;畜
禽散养、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失是造成农村环境卫生
脏乱的结症所在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城市的市政建设均由财政
投入,而农村除了部分主要道路由财政拨款建设之外,其余基础设
施建设均由农村自负,不堪重负。
特别是事关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如地下排污管道建设,垃圾池、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建设,各种卫生容器设置等,我县农村还几乎没有。
缺乏基础设施,搞好环境卫生工作谈何容易。
(四)卫生村(镇)的整治和评比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效
管理不容乐观
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过程中,每年四月的“爱卫月”我们都会
在针对农村环境卫生开展整治和评比创建活动。
我县不少乡镇和村
在卫生村(镇)整治和评比创建活动中,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使
镇村环境卫生提高到了相应的层次和水平,但这些环境卫生的治理
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突击性质,在活动结束或创建完成验收后,管
理上出现了一定的松懈,活动和创建成果的保持难度较大,长效管
理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令人担忧。
(五)农村群众对良好的环境卫生的迫切愿望与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还存在差距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大农村群众十分期盼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村镇的评比创建过程中思想上很支持,对整治和评比创建工作带来的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也十分高兴,但由于长期遗留的卫生陋习一时难以改变,思想和行动不能保持一致,虽
然期盼有好的环境,但自身又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卫生,乱倒垃圾、私搭乱建的行为时有发生,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不到根本的改善。
二、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对策建议
(一)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仅靠农民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只有乡政党委、政府重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并将此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好组
织和协调工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才能形成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
合力,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大多卫生条件较好的村(镇)的经验表明:领导重视是搞好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
主要原因。
(二)加快农村建设规划,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
农村环境卫生要改变,科学规划要先行。
从长远看,制定和出台村级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是改变村级建设随心所欲的状况,领导农村科学
发展的有效措施。
突出发展中心村,明确中心村的定位与功能,规划
好道路,绿化、供水、公厕、垃圾处理等必需的配套设施,杜绝农村建房圈地行为,严格控制建房用地,建议通过合并自然村,逐步回收宅基地,避免零星分散,建设上规模的中心村,使中心村成为农村发展的趋势,城镇的补充与延伸,全面小康社会的人居载体,为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创造条件。
(三)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的保证,县、乡镇、村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加大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
各村要根据自身条件,切实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村如
全面达到卫生村要求有困难的村,可先在村的主要场所建立公厕和
垃圾池,对主干道路进行硬化,通过逐年的投入建设,分步骤完成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对条件较好的镇、村,要加大对现有卫生设施的改造,实现卫生设施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的层次和水平。
(四)落实环境治理措施,加紧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首先要抓以产煤为主的矿业和小化工等污染源
的治理。
对破坏环境严重的企业要坚决给予取缔,不能因为局部的
利益而损害环境卫生的大局。
其次,要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农业生产禁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和生长激素;渔业、畜牧业提倡生态养殖,山区应栽种大面积速生丰产林木;河流减少围网养殖密度,保
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
再次,要减少生活污染。
对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鼓励农民对可降解垃圾实行还田作肥的传统习惯,通过
一系列举措,不断减轻农村环境污染。
(五)建立健全基层环境卫生管理网络,实行长效管理机制,确
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建设成效。
进行有效的长期管理,是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保证。
一是要建
立由政府牵头、各条线分工负责、村委会具体落实的管理网络,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要落实责任,明确职责。
全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要有具体领导分管负责,镇村也
要相应明确领导负责,村里要有专门的保洁人员,工作责任具体落
实到个人,防止多头管理,但实际无人管理的现象。
三是要建立督查机制。
县、乡镇两级要建立环境卫生督查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环境卫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六)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促进农民良好卫生习惯的意大养
成。
深入开展“农民健康行”活动,要加大环境卫生宣传教育的力度。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电视、广播、宣传标语多种载体,相关部门可以组建健康教育宣讲团并经常深入到农村开展健康教育。
农村中小学要加强卫生和健康知识教育,通过广大学生良好的卫生
习惯,引导和带动学生家长的卫生行为,提高农民爱护环境的自觉性。
对一些条件具备的镇、村,还可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村规民约,对乱倒垃圾等不卫生行为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以引导和规范农民
行为,不断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行为水准。
二○七年十二月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