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以及重大意义 (1)
中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以及重大意义 (1)
• 2012年6月24日,中国航 天员刘旺控制着两个飞 行手柄,驾驶神舟九号 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 器成功对接,“天神” 再次组合。
中国的“天宫”系列空间
站
天宫系列——天宫一号
•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中国将于2010年—2011 年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1.V-2则是由德国著 名火箭专家冯·布 劳恩(1912-1977) 主持的皮尼门德小 组设计的。
2.它使用乙醇和液氧 为推进剂,长14米, 重13吨,推力27吨, 最大速度是音速的 5、6倍,最大高度 80公里,射程320 公里。
V-2
美苏瓜分V-2技术
1. 从1944年9月到次年3月, 德国向英国发射了1120枚V2导弹,向欧洲其他国家发 射了2500枚。
“土星-5”号
1. 美国为完成“阿波罗”计划而专门研制 的巨型运载火箭“土星-5”号,达到了当 时火箭技术的最高成就。
2. “土星-5”号是三级型液体推进剂火箭, 全长85米,直径10米,重2893吨,起飞 推力3644吨,
3. 能把46吨重的“阿波罗”飞船以第二宇 宙速度送入月球轨道。
Saturn V
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
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
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
2. 德国战败后冯·布劳恩和皮尼门德小组的 100多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前苏联红军 也缴获了一些技术人员和大量的V-2火箭。 当时在NASA的钱学森主持了对冯·布劳恩的 审问。
1.冷战期间美 苏两国竟相发 展导弹系统。 1957年8月27 日前苏联第一 枚洲际导弹 SS-6发射成功。
冷战
运载火箭
运输中的土星五号 土星五号发射Apollo飞船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飞向月球
N.A.阿姆斯特朗
“这是个人 的一小步,
却是人类的 一大步”。
E.E.奥尔德林
中国古代的飞天梦
飞天壁画
嫦娥奔月
腾云驾雾
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
我国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 星,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发射 人造卫星的国家;之后又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回收技术和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的国家,1984年 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我国再次成为第五个成 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国家。“神舟”五号的成 功使我国再次成为第三个载人航天的国家。
载人航天器
载人飞船 空间站
卫星载人飞船 登月载人飞船
航天飞机
(二)基本原理
二 、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及我国航
天技术的成就
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概况
截至2007年12月,世界各国共进行了4550多次航 天活动。成功发射了5970个航天器,其中俄、美两国发 射航天器的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86%。其余42个国家和 地区约占14%。迄今有能力独立研制运载工具发射本国 卫星的国家只有俄、美、法、日、中、英、以、印等8个 国家,而拥有载人航天能力并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却仅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中国航天 新篇章: 多人多天飞行
神舟六号 再巡九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2005年10月12日9时 ,在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由神箭--长 征二号F运载火箭运载的神 舟六号点火升空,共飞行 115小时32分钟,在轨道内 运行77圈 ,于10月17日凌 晨4时32分返回地球。宇航 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 飞行任务。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将航天员送上太空并成功返回---已完成。 第二步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和建 设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 间实验室为主要目标 。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航天员和科研人员可 在天地间自由往来 。
1.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发射 2. “神舟”二号2001年1月10日发射 3. “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发射 4.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30日发射2003年1月5日回收 5. “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
嫦娥二号
• 嫦娥二号卫星 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 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 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 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由于嫦娥二号卫星 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效果非常好,卫星运行一切正常,原计 划进行的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取消。据专家介绍,轨道中途 修正的目标就是把卫星在原有轨道上的速度增量拉下来,把 增量控制在10米每秒以下,根据2号下午的数字来看,这个速 度增量还不到1米/秒。
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成就 及其意义
主讲人:王卫东
航天技术是20世纪重大的科技成 就之一,从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第 一颗人造卫星至今,50多年来航天技 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并广 泛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航天 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经济 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什么是航天技术 二、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 三、发展航天技术的意义
• V1 = 7.9 公里/秒 称第一宇宙速度 • V2 = 11.2公里/秒 称第二宇宙速度 • V3 = 16.7公里/秒 称第三宇宙速度
双曲线 16.7公里/秒
圆
7.9公里/秒
圆
7.9公里/秒
地球 椭圆 11.1公里/秒
地球
抛物线 11.2公里/秒
月 球
椭圆 11.1公里/秒
4、火箭 技术: 火箭推 进依据 反冲运 动的原 理:
成功。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
成功。 1967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四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
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
5、飞行器的种类 (按载人与否分类)
航天器可分为无人航天器与载人航天 器两大类。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绕地球运行 又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探测器两类。
科学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 应用卫星
航天器
无人航天器
宇宙探测器
技术试验卫星
月球探测器 行星探测器 恒星探测器
嫦娥一号
•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 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 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 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 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 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 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 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 服务。
神舟七号 决战太空——
中国人成功完成第一次太空行走
•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 七号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发射升 空。21时30分:飞船正常入轨。 23时19分: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 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 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 工作。27日16时39分:在刘伯明、 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航天员 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 空间出舱活动。16时48分,翟志 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 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28日17时 36分,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任 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州八号------无人飞船 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交会对接
•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 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6 时07分53秒,船箭分离, 神舟八号进入预定轨道。 神州八号在太空飞行16 天,圆满完场两次与天 宫一号的对接任务,于 11月17日晚上,载誉返 回地球。标志着我国掌 握了全天候实施飞船回 收的能力。
【飞行器名称】天宫一号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 【计划发射时间】2011年下半年 • 【发射目的】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
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 【发射项目】发射两年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
对接任务。 •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
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中国航天发展史(一)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试验型液体燃料探
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
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 【运载火箭】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天宫二号
• 天宫二号
• 【飞行器名称】天宫二号 •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 【发射时间】2012年至2013年 • 【发射目的】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
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 试验 • 【发射项目】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发射时释放伴飞小卫星。 【发射场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的“探月”工程
探月工程总体规划分为“绕、落”、回三阶段 :
嫦娥一号
• 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
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 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 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 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 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 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