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05(6)现代城市研究
1北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背景
近十年来,北京城市规模持续增长,城镇人口从1990年代初期的520万人增长到2002年的830万人,用地从422km2扩展到2002年的630km2。
中心城功能过度聚集,建筑布局集中,规划地面空间容量趋于饱和,为控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城市向地下发展成为必然。
近些年北京全市的地下空间平均每年增加的建筑面积约300万m2,占总建筑面积的约10%。
北京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可集约化开发建设城市,节省土地资源,缓解城市发展对土地的占用,而北京市中心地区的高度控制使建筑向空中发展受到制约,向地下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图1)。
目前,北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趋恶化,地面交通道路的发展滞后于交通量的增长。
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下,利用北京市地下空间发展轨道交通,提高公共交通水平,并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问题,成为解决北京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图2)。
北京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生态环境、地面开敞空间的要求提高,部分城市功能转入地下,有利于改善地面环境品质;同时,北京是历史文化名
城,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范围很大,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可满足城市容量扩大的需求,更好地维护地面环境,保护历史风貌。
2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优势
与制约
2.1 北京经济发展达到地下空间大规模发展阶段
国际上人均GDP 1000美元至3000美元阶段,是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初始阶段,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这一发展阶段。
根据对日本的统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300美元之间,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期间日本建设了首批地下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0~2000美元之间,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大规模开发,在此期间日本建设了100多条地下街和地下公共车库等设施,现有地下公共空间的80%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时,地下公共空间的建设量趋于缓和,城市浅层地下公共空间利用饱和,开始研究大深度地下公共空间的利用。
自1990年以来,北京的经济发展阶段基本处于工业化趋向成熟时期,到2002年人均GDP达3300美元,从经济发展阶段来
24
2005(6)现代城市研究
看,北京具备了地下空间快速发展的经济条件。
2.2 北京地质条件较适宜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北京是平原地区,尤其是市中心地
下空间主要以土层结构为主,岩石层基本上是在地下30~50m以下,承压水层一般在地下20~50m以下,综合起来看,地下空间开发环境地质条件良好(尤其是地下
50m以上),适于地下工程的开展。
2.3 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北京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其城市发展受到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紧缺的限制,这要求城市发展应控制在一定规模之内,要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当统筹在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之内,适度开发,科学发展。
地下工程可逆性较差,如不能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要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做好前
期研究,科学规划论证,把握质量。
地下设施安全要求较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危害性大,处理难度较大,应科学设计、严格管理、做好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准备。
地下工程土建造价较高,约是地面工程的3倍左右,地下空间的通风、采光、照明要求也比地上高,其运营成本较高。
考虑到地价、拆迁等因素,以及该工程建设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应综合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济成本。
目前,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完善的法规政策的指导,缺乏成熟的投融资体制的支持,人们对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此外,北京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但许多城市建设的重点地区还没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详细规划的指导,造成当前建设和规划指导的脱节。
1 1987、2001年北京市热岛分布图
2 1986 、2000年北京市各种出行 方式所占比例
3 王府井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规 划效果图
1
2 3
25
2005(6)现代城市研
究
3 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策略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国际大都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必须突出和加强北京作为首都的战略地位,为防空、防灾提供充足的后备空间,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来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空间体系的建设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使地下空间成为北京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安全、高效、系统的地下空间系统,从而促进北京城市地上空间、地面环境、地下空间的三维立体化协调发展,这是北京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首要目的。
在此基础上,应突出以下策略:3.1 观念超前
北京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从总体规划层面入手,制定长期发展策略,要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策略上应适度超前,为此北京现阶段提出了大北京区域考虑地下空间利用,如京津之间地下联络的问题;考虑深层(-50m以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尤其是安排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地下快速路系统、地下物流系统以解决未来城市交通问题;地下空间再开发等远景概念。
3.2 阶段协同
北京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正处于“快速发育”的第一阶段,即虽然需求大,但缺乏规划,综合性差,质量不高;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北京的地下空间发展应与第二阶段——“改善城市环境、提升自身品质发展”相衔接,同时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第三阶段为目标,使地下空间发展的三个阶段协同发展。
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与地面协调发展,地下空间在功能上应混合开发、复合利用,提高空
间效率。
3.3 创造精品
北京城市发展模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转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不应只注重数量和速度,应该把握质量,科学研究,集约化建设,多功能综合,扩大综合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布局上应以地铁网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骨架,以地铁线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轴、线、环、点,以地铁线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源,形成依托地铁线网,以城市公共中心为重点建立地下空间体系。
3.4 主动防灾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资源潜力和北京城市建设的契机,将地下空间作为北京城市防灾的综合体系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满足民防、抗震、缓解交通阻塞、防化学危险品事故以及提高生命线防护能力的诸多功能。
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空间防灾体系。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主动适应防灾的功能要求,进行主动防灾,为满足防灾的需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3.5 连通整合
高效的地下空间在于相互连通,形成网络和体系,应对规划和现有地下空间进行系统整合,方便联络,合理分类,重点将地下公共空间、交通集散空间和地铁车站相互连通,提高使用效率,依法统一管理。
4 北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施操作
目前,北京已编制完成中心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进一步的实施还要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地区、主
要节点的详细规划指导当前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指导地上地下建设同步进行。
在北京中心城划定的重点地区中,对王府井东单地区、西单-金融街地区、商务中心区等已形成较多地下空间的重点地区做整合研究,以连通为主,完善上述地区的地下空间系统(图3)。
对新街口—西四、崇文门—磁器口、宣武门—开阳桥(传媒大道)、马连道地区、东直门—朝阳门(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和大红门等重点地区,木樨园、宋家庄、五道口、五路居、右安门、广安门、长虹桥、潘家园、十里河和马家堡等主要节点,要求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详细规划,指导管理和建设。
此外,规划新城的中心区也应结合新城建设,将地下空间规划纳入新城规划当中。
结合已建、在建或规划的地铁1号线、5号线、4号线和10号线进行整合建设,通过地铁站、地下商业街、地下通道、地下停车设施等的建设,实现重要节点地区的人车分流;在居住小区、地铁车站、城市广场和城市干道等处规划地下停车设施,逐步改善和解决城市停车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结合道路的拓宽和明挖地铁车站,局部实现城市中心地区市政管线的廊道化和部分市政设施的地下化。
此外,应尽快研究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规政策,通过立法明确地下空间权的概念,明确地下空间的产权和使用权。
通过建立社会公益项目专项扶持基金、用沿线物业开发推动地铁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发放土地使用证、减收地价款等优惠鼓励政策,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