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情境导入,提高课堂效率——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珠海市小林中学范婷婷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若干类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分析探讨了新课导入在新课标数学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这些方法的研究总结,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新课导入方法1.引言众所周知,一堂生动活泼、成功的新课犹如一篇耐人寻味的小说。
“开端”引人入胜,“发展”扣人心弦,“高潮”精彩纷呈,“结尾”余音绕梁。
其中,“开端”便是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一堂课的启动点。
虽然在一节课中所占时间仅有几分钟,但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
就像听故事,如果开头很精彩,你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
因此,生动形象、立意巧妙的导入设计能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自觉主动地步入智力振奋状态,充分调动探求新知的积极自觉性。
因此,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研究探讨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至关重要。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新课的导入应在以前教材导入新课特点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
若老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的学习既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又奠定动力基础,便可以让学生做到“思”有方向,“求”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
2.导入新课的方法一、温故导入新课温故导入是在重温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如果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再导入新课便可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间各板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例1: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老师可以先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所对的角相等。
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错例导入新课的方法:利用错例都入新课,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讲课艺术。
在新课的到入时使用错误结论,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找出谬误。
欲正先反,以反推正,让学生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例2:在讲《算术根》时,可这样导入:老师可以问同学们:“大象和蚂蚁体重一样,你们相信吗?”学生肯定会说不一样,之后老师便可以趁势追击:“我说一样重,不信,我们来算算:不妨设大象体重为x,蚂蚁体重为y,他们的体重之和为2s,那么x + y=2s,x-2s = -y,(1)x = 2s- y,(2)(1)×(2),得x*x-2*x*s=y*y-2*s*y两边同时加上s^2,得(x - s)* (x - s)=(y - s)* (y - s),两边同时开方,得x - s=y - s所以x=y这岂不是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教师再据此提出:学习了平方根知识之后你们就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啦!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在经过这样的导入之后,对算术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便会牢牢记住,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便会格外小心。
三、趣味导入新课的方法: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
”数学的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它来自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性、数学情境的生动性、数学美的魅力等。
兴趣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兴趣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老师如果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一个趣味性的新课导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氛围,久而久之还能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3.1 趣味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通过老师自己对教材的参透,设计一个趣味性十足的小故事,在小故事中设置悬念或与新课有关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3:在讲“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这节课时,老师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在一个神秘的山洞中,藏着一把智慧钥匙,它能增添无穷的智慧,下面我把取钥匙的方法告诉大家,看谁能最快取到钥匙。
进入山洞要打开四个门,每个门必须同时用两把钥匙才能打开。
门前放着许多标着号码的钥匙,每个门上都有两个数字,但是这两个数字并不是钥匙的号码,而是两把钥匙的号码的和和积,例如一扇门上标着:“和为1,积为6”你能找出打开门的两把钥匙吗?这样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通过积极思考,故事的谜底很快就可以解开。
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老师再引导总结规律。
这样的趣中设疑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 趣味游戏导入新课的方法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数学游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选择与新课内容息息相关的数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例4:七年级数学上册序言的导入老师可让学生参与游戏:请同学们想好一个数,然后先乘以6,再加上9,然后除以3,最后再减去你想的数的2倍,算好后,看看老师能否猜出每个同学的结果是多少?(答案不论学生想的数是什么,结果都等于3)。
初一学生对数学是比较喜欢的,但具有不稳定性,刚开始学习时,出于好奇,兴趣较浓,上第一课时,学生们一般都抱着一睹“庐山真面目”的心理,期待着能够得到上课的乐趣。
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神奇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为进一步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四、活动导入新课的方法: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他们多动手参与实验活动,动脑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习热情。
例5: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三角形纸片,上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发现,即使大家做的三角形千奇百怪,但是测量结果都是接近于180°。
随后再让同学们将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剪下来,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它们可以组成一个平角,由此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快乐,同时也发现可以通过作辅助线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这样的导入方法较之常规导入法更新颖,尤其是通过操作实验,营造了“做”数学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智力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五、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因此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
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而设置悬念,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时,才有比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例6:在讲“负数”这一节时,老师可以不用像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那么1-2=?”。
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不够减”。
老师接下来可以问:“欠多少才够减?”“欠1”。
这时可引进记号“-1”表示“欠1”,并指出:除0 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
这样导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也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六、实例到入新课的方法: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数学。
在新课导入时,如果能从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广泛应用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开始导入新课,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美、逻辑美,在美感中提高他们追求真知的动力。
6.1 实际需要导入新课的方法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8: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老师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喝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
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铺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为三个点A、B、C,如何求做一点P 使得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里?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呢?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 为顶点的等腰△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引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6.2 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数学故事是用故事的形式普及数学知识的作品,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故事和益智数学故事等。
数学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
例9:在讲授《勾股定理》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导入: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商高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
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 4 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