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薄膜材料的制备

第五章 薄膜材料的制备


18
(3)激光加热蒸发源
19
二、溅射镀膜
• 1.概述 • (1)溅射现象 (1842年,Grove提出) • 当高能粒子(通常是由电场加速的正离子)冲击
固体表面时,固体表面的原子、分子与这些高能粒子 交换能量,从而由固体表面飞溅出来的现象。 • 溅射镀膜:1870年; 工业应用:1930年以后 • (2)蒸镀与溅射的区别 • 蒸镀:让材料加热气化(发射出粒子),再沉积 到基片上成膜。 溅射:用离子轰击,将靶材原子打出来,再沉积 到基片上成膜。
①蒸发源材料由凝聚相转变为气相; ②在蒸发源和基片之间蒸发离子的 运输; ③蒸发粒子到达基片后凝结、成核、 长大及成膜。
1. 衬底加热器;2.衬底; 3. 原料;4. 料舟。
蒸镀装置示意图
14
1. 优缺点
• (1)操作方便,沉积参数易于控制; • (2)制膜纯度高,可用于薄膜性质研究; • (3)可在电镜检测下进行镀膜,可对薄膜生
螺旋丝状加热器要求熔融的蒸发料能 够浸润螺丝或者有足够的表面张力以 防止掉落,它的优点是可以从各个方 向发射蒸汽。 箔舟状加热器的优点是可蒸发不浸润 加热器的材料,效率较高(相当于小 型平面蒸发源),缺点是只能向上蒸 发。
各种电阻加热蒸发源
16
• (2)电子束加热蒸发源
• 电子束集中轰击膜料的一部分而进行加热的方法。
从单晶靶溅 射出来的粒 子显示择优 取向
溅射率不仅 取决于入射 粒子的能量 ,也取决于 入射粒子的 质量
溅射出来的 粒子平均速 率比热蒸发 的粒子平均 速率高得多
24
4. 常见的溅射镀膜方法
• (1)辉光放电直流溅射
• • • • • • •
• • • • •
——最早采用的一种溅射方法。 装置图见右图。 影响因素:气体压强和阴-阳极 间距。 最严重的缺陷是用于辉光放电的 惰性气体对沉积薄膜构成污染。 优点:
• 一般在基片原子核蒸发原子之间的结合能接近于蒸发
原子间结合能的情况下(共格)发生这种生长方式的 生长。
•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薄膜,一般是单晶膜并且与衬底有
确定的取向关系,例如在Au衬底上生长Pb单晶膜,在 PbS衬底上生长PbSe单晶膜等。
10
• 3. 层核生长型(Straski Krastanov型) • 特点:是生长机制的中间状态,在衬底原子与沉积原
20
• (3)特点 • 优点: • (a)使用范围广,原则上任何物质均可溅射,尤其是 • • • • • •
高Tm低分解压的材料; (b)膜质好,膜密度高,无气孔,附着性好; (c)可制备掺杂膜、氧化物膜和高纯膜等。 缺点: (a)设备复杂,沉积参数控制较难; (b)沉积速率低,约0.01~0.5μm/min 蒸镀:0.1~5μm/min
• •

32
四、分子束外延(缩写为MBE)
• 1. 外延技术 • 外延是指在单晶衬底上生长出位向相同的同类单晶体
(同质外延),或者生长出具有共格或半共格联系的 异类单晶体(异质外延)的技术。 液相外延 外延技术分为 气相外延 同质 分子束外延 异质 外延 2.分子束外延装置 特点:可精确控制膜厚,实现外延生长,获得高洁净 度的膜层。
• • • • •
33
T h a n k
y o u
30
• 3.离子镀特点:
• • • • • • •
(1)可在较低温度下镀膜,不需后处理; (2)膜层附着性好; (3)沉积速率快; 基材:陶瓷、玻璃、塑料等 (4)基片、膜材选择范围广;膜材:合金、碳化物、氧化物等 (5)不足: (a)存在择优溅射,会改变膜成分; (b)膜层中氩含量较高。
31
• 4. 离子束注入成膜法
(a)应用更广,对熔点高、蒸汽压低的 元素也同样适用; (b)制备的薄膜层与基片的附着力比真 空蒸镀更强。 适用于:靶材为良导体的溅射。
25
为什么直流溅射不能 用来溅射沉积绝缘介 质薄膜???
26
• (2)射频溅射 • 适用于绝缘体、半导体及导体等任何一类靶材
的溅射。 • 射频溅射采用交流电源进行溅射。 • 射频溅射系统的外貌几乎与直流溅射系统相同。 • 二者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射频溅射系统要在电源 与放电室间配备阻抗匹配网。
22
3. 溅射机理——两种假设
• (1)Hippel理论(1926年提出) • 离子轰击靶产生的局部高温使靶材料(阴极材料)的局部蒸
发,在阳极上沉积制膜。
• (2)动能转移机理(Stark,1909年) • (a)溅射出的原子能量比蒸发原子能量高一个数量级;
• (b)轰击离子存在一个临界能量,低于这个能量,不能产生溅射; • (c)溅射系数=溅射原子数/轰击离子数,既与轰击离子的能量有
6
7
一、分类
• 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薄膜蒸镀过程,发现薄膜的生
长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 1. 核生长类型(Volmer Veber型) • 特点:到达衬底上的沉积原子首先凝聚成核,后续飞
来的沉积原子不断聚集在核附近,使核在三维方向上 不断长大而最终形成薄膜。
• 这种类型的生长一般在衬底晶格和沉积膜晶格不相匹
第 五 章
薄膜材料的制备
2
• 薄膜——由离子、原子或分子的沉积过程形成
的二维材料。
• 即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处于某种状态的一种或
几种的物质的基团以物理或者化学方法附着于 某种物质表面,在衬底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新的 物质,这层新的物质即为薄膜。
• 薄膜的特征——具有二维延展性。
3
薄膜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制
配(非共格)时出现,大部分薄膜的形成过程属于这 一类型。
8
• 薄膜生长的四个阶段: • (1)成核,在此期间形成许多小的晶粒,按统计规律
分布在基片表面上;
• (2)晶核长大并形成较大的岛,这些岛具有小晶体的
形状;
• (3)岛与岛之间聚接形成含有空沟道的网络; • (4)沟道被填充。在薄膜的生长过程中,当晶核一旦
子之间的键能大于沉积原子相互之间键能(准共格) 的情况下多发生这种方式的生长。
• 在半导体表面形成金属膜时,常呈现这种方式的生长,
例如在Ge表面上沉积Cd,在Si表面上沉积Bi、Ag等都 属于这一类型。
11
12
• 物理汽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on • 缩写:PVD • 包括蒸发沉积(蒸镀),溅射沉积(溅射)和
27
• (3)磁控溅射
• 70年代,在阴极溅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有效克
服溅射速率低,电子碰撞使基片温度升高的弱点。 • 基本原理:二次电子在加速飞向基片的过程中受到磁 场洛伦磁力的影响,围绕靶材做圆周运动,延长了电 子运动路径,增加了与工作气体的碰撞几率,溅射速 率呈数量级的提高;低能电子,使得基片温度↓↓。 • 应用:汽车膜
28
三、离子镀
• 1.离子镀——在真空条件下,利用气体放电使气体
或被蒸发物部分离化,产生离子轰击效应,最终将 蒸发物或反应物沉积在基片上,其目的在于改善膜 层的性能。
29
• 2. 离子镀原理
• • • • • • • • • • • •
坩埚或灯丝作为阳极,基片做阴极。 当基片加上负高压时,在坩埚和基片 之间便产生辉光放电。 离化的惰性气体离子被电场加速并轰 击基片表面,从而实现基片表面的清 洗,完成基片表面清洗后,开始离子 镀膜。 首先使待镀材料在坩埚中加热并蒸发, 蒸发原子进入等离子体区与离化的惰 性气体及电子发生碰撞,产生离化, 离化的蒸汽离子受到电场的加速,打 到基片上最终成膜。
离子镀等。 • 通常用于沉积薄膜和涂层,沉积薄膜的厚度从 10-1nm级到mm级变化。 • 是一类应用极为广泛的成膜技术,从装饰涂层 到各种功能薄膜,涉及化工、核工程、微电子 及它们的相关工业工程。
13
一、真空蒸发镀膜(蒸镀)
• 蒸镀——利用真空泵将沉积室抽成“真空”,
然后用高熔点材料制成的蒸发源将沉积材料加 热、蒸发、沉积于基片上。
关,也与轰击离子的质量有关; • (d)离子能量过高,溅射系数反而下降,可能是因为离子深入到 靶材内部,能量没有交给表面附近原子的缘故; • (e)溅射原子出射的角分布,对于单晶靶材,粒子主要沿几个方 向出射。最强的出射方向对应于晶格中原子最密集排列的方向, 这种现象可用“聚焦碰撞”解释。
23
溅射出来的粒子角分布取决 于入射粒子的方向
• ——将大量离子注入基片,与基片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
形成化合物薄膜。 例如,对硅片注入大量的阳离子或氮离子后,就能在 硅片表面形成SiO2薄膜或Si3N4薄膜。 可以在低温下进行,所成的膜质量很好; 可以精确控制入射离子的能量大小,束流强度和时间 等,故这种成膜技术即将成为研究薄膜的良好工艺手 段。 束流强度大,注入效率高,成膜也就快。
膜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制膜方法——分为物理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具体方式上——分为干式、湿式和喷涂三种,
而每种方式又可以分为很多种方法。
本章仅就制膜的一些常用方法及其原理、工艺、
设备等进行简要介绍。
4
5
• 1650年,R. Boye等人观察到在液体表面上液体薄膜产
生的干涉相干彩色花纹。
溅射镀膜不如蒸镀应用广泛!!!
21
• • • • • • • • • • • • •
2.辉光放电 溅射离子主要来源于气体放电,主要是辉光放电。 机制:设备——真空二极管 阴极——被溅射的材料 阳极——基片 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中的正离子 经阴极暗区的电场加速而飞向阴 极靶,不仅能打出靶面原子(溅 射材料),而且还会轰击出二次 电子,二次电子在飞向阴极的过 程中,又与其他气体碰撞使之电 离,使辉光放电持续不断地进行 辉光放电 下去。
• 1850年,M Faraday发明了电镀制备薄膜的方法。 • 1852年,W. Grove发现了辉光放电的溅射沉积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