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原理》复习题1一、选择题(每空分,共分)1.钢的低温回火的温度为()。
A.400℃B.350℃C.300℃D.250℃2.可逆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是()。
A.150℃~200℃B.250℃~400℃C.400℃~550℃D.550℃~650℃3.不可逆回火脆性的温度范围是()。
A.150℃~200℃B.250℃~400℃C.400℃~550℃D.550℃~650℃4.加热是钢进行热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使钢获得()。
A.均匀的基体组织B.均匀的A体组织C.均匀的P体组织D.均匀的M体组织5.钢的高温回火的温度为()。
A.500℃B.450℃C.400℃D.350℃6.钢的中温回火的温度为()。
A.350℃B.300℃C.250℃D.200℃7.碳钢的淬火工艺是将其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采用的冷却方式是()。
A.随炉冷却B.在风中冷却C.在空气中冷却D.在水中冷却8.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采用的冷却方式是()。
A.随炉冷却B.在油中冷却C.在空气中冷却D.在水中冷却9.完全退火主要用于()。
A.亚共析钢B.共析钢C.过共析钢D.所有钢种10.共析钢在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的组织是()。
A.PB.SC.BD.M11.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采用的冷却方式是()。
A.随炉冷却B.在油中冷却C.在空气中冷却D.在水中冷却二、是非题1. 完全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m以上30~50℃,保温一定的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2. 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均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3. 渗氮处理是将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然后再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4. 马氏体转变温度区的位置主要与钢的化学成分有关,而与冷却速度无关。
三、填空题1. 共析钢中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残余Fe3C溶解,奥氏体均匀化。
2. 氰化处理是将(),()同时渗入工件表面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
3.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均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即(),(),活性原子继续向工件内部扩散。
4. 马氏体是碳在()中的()组织。
5. 在钢的热处理中,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由()和()两个基本过程来完成的。
6. 钢的中温回火的温度范围在(),回火后的组织为()。
7. 共析钢中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奥氏体形核,奥氏体长大,(),()。
8. 钢的低温回火的温度范围在(),回火后的组织为()。
9. 在钢的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钢的组织转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10. 钢的高温回火的温度范围在(),回火后的组织为()。
11. 根据共析钢的C曲线,过冷奥氏体在A1线以下等温转变所获得的组织产物是()和贝氏体型组织。
12. 常见钢的退火种类有:完全退火,()和()。
13. 根据共析钢的C曲线,过冷奥氏体在A1线以下转变的产物类型有(),()和马氏体型组织。
14. 材料在一定的淬火剂中能被淬透的()越大,表示()越好。
15.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均有以下三个阶段组成,即(),活性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
四、改正题1. 临界冷却速度是指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最快的冷却速度。
2. 弹簧经淬火和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
3. 低碳钢和某些低碳合金钢,经球化退火后能适当提高硬度,改善切削加工。
4. 完全退火主要应用于过共析钢。
5. 去应力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3线以上,保温后缓慢地冷却下来地热处理工艺。
6. 减低硬度的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亚共析钢。
7. 在生产中,习惯把淬火和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方法称为预备热处理。
8. 除钴之外,其它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均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 曲线左移。
9. 马氏体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合金含量。
10.晶粒度是用来表示晶粒可承受最高温度的一种尺度。
11.钢的热处理后的最终性能,主要取决于该钢的化学成分。
12.钢的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钢的形状,尺寸,从而改善钢的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13.热处理的加热,其目的是使钢件获得表层和心部温度均匀一致。
14.过共析钢完全退火后能消除网状渗碳体。
15.淬火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硬度值显著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16.调质钢经淬火和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
17.马氏体转变的Ms和Mf温度线,随奥氏体含碳量增加而上升。
五、简答题1.指出下列工件正火的主要作用及正火后的组织。
(1)20CrMnTi制造传动齿轮(2)T12钢制造铣刀2.用45钢制造主轴,其加工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退火——粗加工——调质处理试问:(1)调质处理的作用。
(2)调质处理加热温度范围。
3.热处理的目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类型?4.简述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组织的名称及其性能。
5.氮化处理与渗碳处理相比有哪些特点。
6.什么叫退火?其主要目的是什么?7.什么叫回火?淬火钢为什么要进行回火处理?8.什么叫淬火?其主要目的是什么?9.淬火钢采用低温或高温回火各获得什么组织?其主要应用在什么场合?10.指出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的范围,并说明其理由。
11.球化退火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应用在什么场合?12.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可归纳为几个阶段?《金属热处理原理》复习题2复习思考题一1.从热力学出发,合金相可能存在哪几种状态?举例说明。
答: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隔离体系中,过程自发的方向为自由能降低的方向。
可以判断,体系处于自由能最低的状态为稳定状态。
照此规律,合金相可以分下述三种状态:1)稳定相:在体系中处于自由能最低的相。
例如,在室温存在的铁素体,在910~1394℃存在的奥氏体等;2)亚稳相:在体系中处于自由能较低且与最低自由能位的相由能垒相分隔的相。
如在室温存在的渗碳体,马氏体等;3)不稳定相:在体系中处于自由能较低且与稳定相和亚稳相之间无能垒相分隔的相。
如过冷奥氏体等。
2.综述奥氏体的主要性能。
(200字以内)答:奥氏体是碳溶于r-Fe中的间隙固溶体,碳的溶入,使点阵发生畸变,从而点阵常数增大;虽然,大多合金元素为置换型的,但由于二者的原子半径不等,从而亦引起点阵畸变,上述因素均使奥氏体得到强化。
在钢的各种组织中,A的比容最小,而线膨胀系数最大,且为顺磁性,根据这些性能不仅可以定量分析奥氏体量,测定相对开始点,而且可以用来控制热处理变形及制作功能元器件。
A的导热系数较小,仅比渗碳体大,为避免工件的变形,故不宜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
由于奥氏体塑性好,σS较低,易于塑性变形,故工件的塑性变形常常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中进行。
3.画出Fe-Fe3C亚稳平衡图,说明加热时奥氏体形成机理。
答: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是在固态下实现的相变,它属于形核长大型,是受扩散控制的。
1)奥氏体的形核(1)形核的成分、结构条件由Fe—Fe3C 相图知,在A1温度C% 0.0218 6.69 0.77结构体心立方复杂斜方面心立方可见,转变前的二相与转变产物不仅在成分上,而且在结构上都很大差异。
所以,奥氏体的形核需同时满足成分、结构及能量上的要求。
(2)形核的自由能判据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时,体系总的自由能变化为其中为A与P的自由能差为晶体缺陷处形核时引起的自由能降低为弹性应变能为产生新相后引入的界面能由热力学知,在A1温度,=0,而、、均为正植,并且仅仅依靠缺陷以及能量起伏提供的能量,并不能使,所以相变必须在一定的过热度下,使得,才能得。
由此可见,相变必须在高于A1的某一温度下才能发生,奥氏体才能开始形核。
(3)形核位置鉴于相变对成分、结构以及能量的要求,奥氏体晶核将在F—Fe3C相界面上优先形成,这是由于:①如所前所述,晶界形核,可以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体系的自由能降低,有利于相变对能量的要求。
②相界面两边的碳浓度差大,较易获得与新相奥氏体相适配的碳浓度,况且碳原子沿晶界扩散也较晶内为快,从而加速了奥氏体的形核。
③晶界处,原子排列较不规则,易于产生结构起伏,从而由bcc改组成fcc。
一旦在相界面处形成奥氏体核心,则产生三相平衡,且晶核的生长随之开始。
2)奥氏体晶核的生长由于P→A的转变是扩散型相变,且相变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的,二相的自由能差较小,故奥氏体的生长主要受控于C、Fe原子的扩散,根据Fick第一定律,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且向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所以我们只要分析相界面处与奥氏体晶核内部的浓度梯度,就可预测晶核长大的趋势。
由Fe-Fe3C相图知(相图略),P→A时,将产生两个相界面α+γ、γ+Fe3C,而α+Fe3C相界面消失,各界面处的浓度为:(最大)(最小)(中等)从而在γ相内产生碳浓度差(虽然在α相内亦存在浓度梯度,但比起γ相内的要小的多,故予以忽略),从而产生浓度梯度,引起碳的扩散;扩散的结果,↘,↗,这就破坏了该温度下、相界面处C原子的平衡,为了得到这种平衡,在相界面处,必须通过溶入奥氏体,使↗,则奥氏体向推进了一段距离;与此同时,在相界面处,必须通过,使↘,则奥氏体又向推进一段距离,从而实现了奥氏体晶核的生长。
由于相界面处的浓度差远大于相界面处的浓度差,奥氏体向铁素体推进的速度远大于向推进的速度,所以在奥氏体生长过程中,往往是铁素体优先消失,而有剩余。
3)残留Fe3C的溶解由于残留Fe3C中的C通过扩散进入奥氏体,而A中的Fe则通过扩散,进入Fe3C 阵点,随之Fe3C中的C浓度降低,使得复杂斜方结构变得不稳定,逐渐改组为面心立方点阵,实现了残留奥氏体的溶解。
4)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综上所述,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过程是一个形核长大的过程,是受扩散控制的。
由于相变对成分、结构、能量的要求,A首先在α/Fe3C相界面上形核,从而产生α/γ,γ/Fe3C二个相界面。
奥氏体晶核借助于相界面上的浓度差而产生的浓度梯度,通过扩散生长。
在A生长过程中,铁素体优先消失,残留渗碳体则借助于Fe、C原子的扩散进一步溶解,最后经过Fe、C原子在A内部的进一步扩散,而得到成分均匀的奥氏体。
4.综述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说明如何加热可得到细晶奥氏体。
答:晶粒度-晶粒大小的尺度,共分8级,1~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
超过8级的为超细晶粒。
可分为下述三种:①起始晶粒度。
奥氏体转变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一般地讲,这时的奥氏体由一批晶粒大小不一,晶粒易弯曲的晶粒组成。
②实际晶粒度:在某一加热条件下最终获得的奥氏体晶格大小。
它基本决定了热处理后的晶粒大小及该加热条件下奥氏体的性能。
③本质晶粒度:在一定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它基本上由钢材冶炼时的脱氧方法所决定。
条件:930 ± 10℃,保温3~8小时,晶粒度为1~4级,本质细晶结构,而5~8级则为本质细晶粒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