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2讲 诗歌欣赏——《乡愁》-教案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2讲 诗歌欣赏——《乡愁》-教案
诗歌欣赏——《乡愁》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三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知识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家族文化与意义
家族文化是相对家族制度而言的,家族制度是指家族外现的能被感知的具体事项,如族谱、族田、族长、族规、祠堂等。家族文化包含着家族制度;同时它还旨在反映家族制度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家族制度本身的功效;它是家族制度的深层状态;是家族制度事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家族制度事项中不易被感知的内在本质。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马星野《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1.社会意象群:
船:一般诗中写作“孤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可见水陆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因此游子离家或是归家一般都是坐船,可想而知当身处他乡的游子看到回乡的船而自己却不能成行的时候思乡之情自然上涌,另外,船给人以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怎能不牵动游子的情思,因此其它一系列表达漂泊之感的意象也同样是思乡的常见意象,如:孤雁、飞蓬、浮萍。如:“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鹧鸪: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因此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不愿远行的想法,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浮云:以浮云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乡意象例举:
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这一点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体现得尤为明显,古人或是外出做官、或是在战场建功立业、或是由于贬谪,而尤其当传统节日来临之时,身边的一事一物无不牵动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2.写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3.文化常识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
结构图解
1.意象美: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托物抒情。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夕阳:我国是农耕社会,自古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节奏,因此落日对于古人来说便有了催归的含义,因此夕阳西下夕阳落下最容易触动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落日、残阳、晚照、黄昏、暮色其实都是它的别称或是由其衍生的。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又写作孤鸿、哀鸿、孤雁、飞鸿等。
2.形式美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1.作者介绍: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捣衣: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如:“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同时月下捣衣,风送砧声也成为一种境界,游子客居他乡听着无处不有的捣衣声自然也会想起家中的亲人。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3.语言美——质朴的语言美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青山:青山常作为故乡的象征,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越鸟、胡马:越鸟和胡马也是是情感比较强烈并持续出现的乡愁主题意象,最早出现于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的开篇:“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又如:“越鸟恋乎南枝,胡马怀乎朔风。”(夏侯湛《夜听笳赋》)
一位旅居外地的年轻人,来到一位智者的面前请教:“我突然患了一种怪病:脑海里总会无缘无故地闪现一些小时候的事情。我到底是怎么了?”智者微笑地看着年轻人说:“你没有什么毛病,你只是在心中萌发了乡愁而已。”
是啊,乡愁就是人从一生下来就具有的那种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思念和眷恋之情,一个平凡的年轻人尚且如此,那么远离大陆的台湾同胞,他们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内涵
第一是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光宗耀祖”的话,今天偶尔还能在事业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们认为努力向前,是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古代皇帝及地方政府,也会因某人的业绩或义行,奖予匾额,家族将它挂在祠堂,引为殊荣。品官有家庙祭祀制度,成为法定承认的望族,何其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