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名词解释 1. 地理圈: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由大气圈、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2. 小气候围内的气候。
3. 生态环境: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等)。
5. 地理信息系统(GIS)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
6. 海及海湾:然的海湾是海洋在两个陆角或海岬之间向陆凹进、部分环绕的水域。
法律上的海湾是湾口宽度小于24n mile 积等于或大于直径同湾口宽度相当的半圆形水体。
7. 干洁空气:指大气中除去水汽、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8. 总辐射:量。
9. 降水变率百分比,称为降水相对变率。
10. 风化作碳、水和生物等的联合耦合作用,发生崩解破碎、素迁移的现象。
11. 雪线达到平衡的地带。
12. 河流阶地定。
13. 土壤: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14. 植物群落物集合体。
15. 纬度地带性: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16. 地球自转17. 赤道面相应出现一个和地球的极距离相等的假想圆圈。
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扩张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40.超渗产流: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而产生地表径流的现象。
41.溯源侵蚀:坡面集流在沟头形成跌水的强力冲刷作用下,沟头向上发展延伸的侵蚀过程。
42.生物放大作用: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43.垂直地带性: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
44.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区和有干旱季节的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等导致的土地退化。
45.自然区划:根据自然环境的及其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表划分为具有一定等级关系的地域系统。
包括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46.自然生产潜力:一定地域在自然状态下的潜在生产能力。
47.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48.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简称偏向力。
49.地震带:地震带就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
50.重力侵蚀:坡地表层土石物质受重力作用,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51.生物指示作用:生物具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某些反应特征,叫生物的指示现象。
它们具有指示意义的某些特征,称为指示特征。
52.分区与区划:区域的划分。
在全球、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根据其地域差异性划分成不同区域。
有自然区划、经济区划、部门地理区划、综合区划等。
在国家范围内为了行政管理需要进行行政区划。
问答题1. 高原的形态类型及成因类型有哪些?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1)按高原面的形态可将高原分几种类型:顶面较平坦的高原,如中国的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较大,顶面仍相当宽广的高原,如中国青藏高原;分割高原,如中国的云贵高原,流水切割较深,起伏大,顶面仍较宽广。
(2)不同高原的类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随後受侵蚀的历史。
最常见的是构造高原,非洲大部分为这样一种隆起的大陆块,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的德干高原也是同样的地形。
规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断层块和地垒,它们是沿边缘断层系统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邻断块沉降时仍居高处的部分。
地垒通常比较大的断层块更易分辨。
翘起断块是个变异,这样的高原具有一个比较陡的边和一个徐缓倾斜的地面。
包围在山系以内的高原称为山间高原。
在美国,这种类型的景观分布于内华达山脉和落矶山脉之间,常用盆地和山脉(basin and range)这个术语来表示。
然而,盆地和山脉地形的分布是世界性的。
它包括中亚细亚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一部分和蒙古。
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和伊朗都由山间高原构成,有些作者甚至扩大到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都归入山间盆地一类里。
山间高原在安地斯山系内也很常见;世界上可通航的最高水体的的喀喀湖,拔海3,810公尺(12,500呎),就位于这样一个高原上。
山间高原、地垒和断层块通常与年轻的褶皱山脉有关。
其他类型高原由坚固的岩石构成。
喷出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成了许多高原。
如︰爱尔兰北部的安特里姆(Antrim)玄武岩高原、美国西北部的哥伦比亚-蛇河流域、衣索比亚以及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3)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1~5倍。
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
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
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
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
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
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一般有三级: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其顶面高程彼此相近,为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各级地形面的地层结构互不相同。
构成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中更新世晚期)较第一级地形面区薄,甚至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数地面只有马兰黄土(晚更新世)堆积。
第二级和第三级地形面可以分别构成完整的谷形,第三级地形面之下是现代沟谷。
此外,在较大的河沟沟谷内,还有两级发育不良的沟阶地,其中第二级阶地比较明显,第一级阶地仅见于局部地点。
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
2河流水量补给源有哪些?您认为造成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补给源:最主要是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永久性积雪或冰川融水,湖泊水、沼泽水补给,地下水,人工补给。
(2)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①黄河流域水资源相对匾乏,时空分布不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②近年气候影响,降雨最明显减少,径流量减少;③黄河流域及下游灌区人类活动(主要是农业灌溉),尤其是下游引水量大幅度增加;④现行的管理体制与人为的浪费;⑤中游缺乏控制性的调节水库等。
4. 按组成物质和滑动性质滑坡可分为哪类?防治滑坡的措施有哪些?(20分)(1)按滑坡体的度物质组成和滑坡与地质构造关系划分①覆盖层滑坡,本类滑坡有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风化壳滑坡。
②基岩滑坡,本类滑坡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
顺层滑坡又可分为沿层面滑动或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坡。
③特殊滑坡,本类滑坡有融冻滑坡、陷落滑坡等。
(2)防治滑坡的工程措施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排除地表水、地下水、防止河水、库水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三是改善滑动带的土石性质,一般采用焙烧法、爆破灌浆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对滑坡进行整治。
5.河川径流的形成和集流分哪3个阶段?请简要说明各阶段特征。
及影响因素(2001)径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可以划分为几个特征阶段。
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对于水文分析是重要的。
(1)停蓄阶段。
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然后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
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
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
这种现象称为填洼。
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留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但从增加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和减少水土流失来说,这个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2)漫流阶段。
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海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
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
这个阶段只有下渗起着削减径流形成的作用。
而土壤、岩石的下渗强度,从开始下渗即逐步减小,一定时间后常成为稳定值,这个稳定值称为稳渗幸。
所以漫流阶段的产流强度,决定于降水强度和土壤稳渗率之差。
各种土壤的下渗强度不同,故产流情况也不一样。
在同样降水强度下,砂质土地区产流强度较小,面壤土地区产流强度较大。
坡面漫流是地表径流向河槽汇集的中间环节,分为片流、沟流和壤中流三种形式,其中,沟流是主要形式。
水在地表纹沟中流动,流速一般不超过1-2m/s,但流速和流量都从坡顶向坡底增加,冲刷力也相应地向坡底增强;片流并不多见。
壤中流是指水在地表下数厘米的土壤中流动,其速度不大,开始时间也比较晚,但降水停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地表土壤物质往往由这种坡面漫流带入河槽。
(3)河槽集流阶段。
坡面漫流的水进人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增加,叫做河槽集流。
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小部分渗人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
待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
河槽集流过程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很长时间。
这个阶段包括雨水出坡面进入河网,最后流出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6.何谓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对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1)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形成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2)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不停地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因此,生态平衡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
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