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规范药物治疗
剂量:75mg/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以先给予负荷量
24.07.2020
7
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
作用机制:阻断纤维蛋白原与GP IIb/IIIa受体的结合 特点:静脉制剂多用于介入治疗的患者和部分高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患者;口服制剂作用目前尚无定论 种类:国内仅有替罗非班(欣维宁)的静脉制剂 用法:先给予冲击量,而后静滴维持
➢ 硝酸酯类 ➢ β受体阻断剂 ➢ 钙离子拮抗剂 ➢ ACEI和ARB ➢ 其他药物
24.07.2020
10
肝素
作用机制: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加速对凝血酶的灭活,从而抑制纤 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特点:多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半衰期短,可作为需要长期 抗凝治疗围手术期的替代治疗
副作用:出血、血小板减少、反跳现象、过敏反应
特点:半衰期长,给药方便,不需要监测
副作用:出血,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较普通肝素大大减低
用法:皮下注射,也可静脉给药,1-2次/日
24.07.2020
12
香豆素类-华法林、双香豆素
作用机制:抑制肝脏合成依赖性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II、VII、IX、 X),对已经合成的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无抑制作用
减少但不能完全阻止凝血酶的生成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水蛭素,比伐卢定 ➢ 水蛭素衍生物,可直接、特异、可逆性抑制凝血酶 ➢ 对血小板影响小,肾功不良者使用风险小 ➢ 目前研究倾向其作为中危患者中肝素和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替代品
24.07.2020
14
药物治疗的分类
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药物 溶栓药物 调脂药物
24.07.2020
5
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
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物TXA2的合成 特点:冠心病患者常规用药,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可用以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等,极大程度减少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副作用:胃肠道刺激,少数微量消化道出血,禁用于有活动性溃疡 剂量:50-150mg/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以先给予负荷量
尿激酶:特指双链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从人尿或肾细胞组织培 养中提取的蛋白酶,无抗原性,无纤维蛋白选择性
24.07.2020
17
第二代溶栓药物
代表药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 原激活剂、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复合物等
特点:具备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效果明显优于第一代 t-PA:高度纤维蛋白选择性,但半衰期较短,故不能一次性弹丸注射,
➢ 硝酸酯类 ➢ β受体阻断剂 ➢ 钙离子拮抗剂 ➢ ACEI和ARB ➢ 其他药物
24.07.2020
15
溶栓药物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从而裂解纤维蛋白,溶解已形 成的血栓
适应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6h内
理想溶栓药物特点: 良好溶栓效果 颅内出血低 高度的纤维蛋白专一性 对血压无影响 无抗原抗体反应 静脉弹丸注射
特点:起效作用慢,需要36-48小时;多用于换瓣术后或房颤的抗凝, 冠心病较少使用
副作用:出血、反跳现象
监测:INR调至2.0-3.0之间
24.07.2020
13
新型抗凝药物
X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 ➢ 首个人工合成Xa因子选择性抑制剂,化学合成,不含动物成分; ➢ 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而放大其对Xa因子的抑制作用; ➢ 不影响凝血酶和血小板,对凝血酶生成的抑制可以达到平台,即可以
溶栓同时需要使用肝素抗凝 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复合物:乙酰化处理的SK,具有纤维蛋白选
择性,半衰期较长,可一次性弹丸注射,但仍有过敏反应 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提取或重组的低分子量、单链的
冠心病的规范药物治疗
24.07.2020
1
简介
王禹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德国 海德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亚太地区介入心脏病学会会员 中国留德医学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外周血管病-肾动脉、髂动脉、锁骨下动脉 等狭窄闭塞的介入诊断与治疗,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
24.07.2020
2
联系方式
门诊:周四下午,第一附院专家门诊 周二下午、周四上午,301医院专家门诊
电话: E-mail: 主页:
24.07.2020
3
冠心病的治疗
24.07.2020
4
药物治疗的分类
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药物 溶栓药物 调脂药物
➢ 硝酸酯类 ➢ β受体阻断剂 ➢ 钙离子拮抗剂 ➢ ACEI和ARB ➢ 其他药物
24.07.2020
8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双嘧达莫
作用机制:抑制cAMP的降解,导致cAMP浓度在血小板和血管平 滑肌细胞内上升,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
特点:多用于治疗糖尿病后的下肢间歇性跛行;部分研究认为 在冠脉介入治疗后可减少再狭窄率
24.07.2020
9
药物治疗的分类
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药物 溶栓药物 调脂药物
用法:推荐静脉或深部皮下给药,不推荐肌注和皮下注射
监测:APTT或ACT达到正常值的1.5-2.0倍
24.07.2020
11
低分子肝素
代表药物:伊诺肝素(克赛)、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达肝素钠 (法安明)、低分子肝素钠(吉派林)
作用机制: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后抑制Xa作用大大强于肝素,另可促 进内皮细胞释放内源性纤溶酶原激活物
24.07.2020
6
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噻氯吡啶
作用机制: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特点:同阿司匹林一样可以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特别是冠脉介入术后 患者切记坚持服用,植入药物支架者至少服用双联服用1年
副作用:胃肠道和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中性粒细 胞核血小板减少低于噻氯吡啶
24.07.2020
16
第一代溶栓药物
代表药物:链激酶和尿激酶
特点:价格便宜,但不具备纤维蛋白选择性,可引起机体广泛出血, 约50%病人不能建立良好的再灌注
链激酶: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过敏反应较重;目前多为重组 链激酶(r-SK),安全性良好,且具备一定程度的纤维蛋白选择性, 能特异的溶解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