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二学案026编写人:马晓玲审核人:黄丽霞学生班级姓名组别祝福(2)【学习目标】祥林嫂人物形象及悲剧根源,鲁镇其他人物的塑造。
小说主题(祝福和悲剧反衬)的探讨,民国劣根性的批判。
一、鲁迅简史——这副又硬又韧的骨头(二)越来越深的黑暗鲁迅,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他不回答,因为他几乎从不描画未来。
“城头变换大王旗”,对专制政治的反抗固然是他的重要行动,但他始终坚信,深入揭露和清除民族文化里的污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历史任务。
他说,中国社会就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去什么东西,结果都变成了漆黑。
染缸不打破,中国没有希望。
“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
”历史按照他的预言在进展。
共和没有带来更好的社会,袁世凯复辟,禁绝言论;北洋政府把手伸向学术,在学校里玩官僚专制。
一些文人学者被豢养起来,以上流社会的优裕嘴脸,蔑视一切大众的权利与抗争。
政治的压制越严酷,社会的抗争也越激烈。
用小说思考中国无疑更为从容,但身在旋涡的人无法从容。
现实迫使鲁迅日渐转向了“杂感”—一种最直接、有力地对现实发声的文体。
也正是这种被称为杂文的文体,让鲁迅拥有了越来越强大的战斗力。
他是一个天生的思想战士,只要有纸和笔,加上一卷纸烟,独自一人就能力抗一整个集团势力。
在和现代评论派陈西滢、徐志摩的论争中,他以一己之力直打得对方发文求饶,呼吁“带住”。
而他却说:“我还不能带住。
”他是一个“火鸦”,无论去到哪里,放火烧社会,也烧自己。
唯有在战斗中,他才能感知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存在。
然而笔墨终究无法对抗枪弹。
1926年,刘和珍、杨德群等女师大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被段祺瑞执政府杀死,鲁迅被通缉。
悲愤之余,他在《记念刘和珍君》里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一八”这一天,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但后面的经历,却证明这一判断过于乐观。
1926年9月,他受朋友林语堂之邀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又辞职离去,经孙伏园牵线转到广州中山大学。
南下的鲁迅是怀着憧憬的—因为领略够了北洋政府的黑暗,他的南行带着寻找光明的意图。
南方的革命策源地,应当别有一番气象罢。
然而厦门的4个月,带给他的是寂寞和厌恶,广州的8个月,经历的则是彻底的幻灭。
初到广州时,北伐正酣,革命气氛浓厚。
在黄埔军校演讲时,他还不自觉地流露出对革命的乐观。
“我一向只会做几篇文章,自己也做得厌了,而捏枪的诸君,却又要听讲文学。
我呢,自然倒愿意听听大炮的声音,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者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似的。
”一段时间里,鲁迅认为“文学无用”,“改革最快,还是火与剑”。
随后发生“四·一二政变”,一大批原本的同志—共产党员被屠杀。
清党运动中,中山大学一些学生被抓走。
鲁迅试图动员学校高层组织营救无果,愤而辞职。
革命,革命。
半生追寻革命,但鲁迅发现有的人“革命”喊得越响,天色就变得越黑暗。
即使北洋军阀,也从未敢像号称“革命”的国民党那样地杀人。
这一年,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可恶罪”—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凡为当局诛者皆有罪。
”后来鲁迅曾对斯诺说:“民国以前,人民是奴隶,民国以后,我们变成了前自主学习奴隶的奴隶了。
”“阿Q现在在管理着国家哩。
”整个1920年代,如果说鲁迅在人生中收获了什么真正的喜悦,也许就只有和许广平的爱情。
许广平是广州人,因抗拒包办婚姻,远离乡土,先到天津再到北京,入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为鲁迅的学生。
曾经她是和秋瑾一样的热血巾帼,主张以暗杀推动革命,在写给鲁迅的信中,有一段话可谓豪气干云。
“仗三尺剑,杀万人头,饮千盏血,然后仰天长啸,伏剑而殉。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鲁迅死了吗?在上海等着他的,是另一种过去不曾应对过的局面。
在思想和行动上,鲁迅一直是不断革命的,他离开广州,是满怀着对牺牲的革命者的同情和对“独夫”“屠伯”的义愤的。
但一到上海,面对的却是创造社、太阳社一群“革命文学”青年的群起而攻。
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钱杏邨、彭康……一拥而上。
“以趣味为中心”“蒙蔽一切社会恶”“对于社会认识完全盲目”“故意的歪曲事实”“麻醉青年”“老头子”“阴阳脸的老人”“文坛的老骑士”“中国的堂吉诃德”“反动的煽动家”“梦游的人道主义者”“最丑猥的个人主义者”……无数的帽子飞了过来。
他们宣布,“阿Q的时代已经死去”,“鲁迅也死了”。
鲁迅对于这一波攻击是莫名其妙的,而因其原因复杂,至今也难以一言定论。
在当时的文坛,骂鲁迅是一个很好的扩大影响的办法。
在广州时,中山大学学生筹备出版刊物,希望鲁迅为创刊号写文章,这样可以增加销量,支持刊物的可持续运转,鲁迅就说:“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文章,销路总是好的。
”鲁迅不怕战斗,害怕的正是缺少战斗的对象。
五四过后一片沉寂,他就写过“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在所谓“反省五四”的调调下公然怀念战斗的激情。
在广州,有人约他写文章,他则表示因为生活过于平静,没什么可写。
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挑衅,唤醒了他的孤傲和好斗。
“我倒觉得有趣起来,想试试我究竟能够挨多少刀箭。
”在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成批发表的文章中,充斥着革命浪漫主义的空洞口号,对鲁迅的攻击也非常浅薄,令他倍觉孤独。
1928年5月4日,他在给章廷谦的信中说:“大家拼命攻击,但我一点不痛,以其打不着致命伤也。
以中国之大,而没有一个好手段者,可悲也夫。
”“革命文学”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但回看文章往来,鲁迅显得更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这是他在“革命”再次幻灭后获得的新的理论修养。
他认为这些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其实不懂马克思主义,于是在几个回合的交手之后,干脆转而译介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以此表明态度。
正因认清了空洞口号的大而无当,后来他曾对冯乃超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农民每天挑水,一天突然想,皇帝用什么挑水呢?一定是用金扁担!所谓“无产阶级文学”,从作者到受众,他都看不到影子。
1930年,为了要成立左翼作家联盟,“革命文学”缓和了对鲁迅的口气,鲁迅也和其中的一部分人冰释前嫌。
比如,其中攻击最烈的冯乃超,因其展现的真诚忠厚,鲁迅马上就放下了一切恩怨。
鲁迅对左联倾注了热情与心血。
过往加入或“被加入”的社会组织,他都很少参加会议和活动,而左联的会议和活动他基本上从不缺席。
然而这样一个政治意味浓厚的组织,从根本上说也不适合鲁迅的性格。
内部的派系争斗、“由同志从背后射来的冷箭”让他不胜其扰,也更感到灰暗。
这样的日子构成了他最后的人生。
但也有慰藉。
身为“左联盟主”的鲁迅,在上海的日子与中国共产党人有了频繁的往来。
冯雪峰、胡风、冯乃超、柔石都是他的好友。
柔石是一个忠厚纯洁的青年,他的牺牲让鲁迅疼痛得无以复加。
正如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里写的那样:“浩瀚的心海顿时呜咽起来……”共产党人中,和鲁迅交情最深的是瞿秋白。
高层领导人,他早年就和陈独秀、李大钊并肩作战,后来又接触过李立三,但真正引为知己的只有瞿秋白。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一幅字,就是写给秋白的。
共产党人中,对鲁迅评价最宏大而深刻的是毛泽东,但最知心的则仍是秋白。
他说,鲁迅是莱漠斯,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绅士阶级的贰臣。
他诅咒自己的过去,竭力地要肃清这个肮脏的茅厕。
1935年,秋白也被杀害了。
鲁迅的一生,是“忍看朋辈成新鬼”的一生,陈天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范爱农、刘和珍、杨德群、毕磊、柔石、杨铨、瞿秋白……“耳际频闻故人死”。
柔石死后,鲁迅写:“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杨铨死后,鲁迅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他至死都保持着战斗的激情,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立场。
当胡适、林语堂、周作人等旧日战友都纷纷在思想和文字上变得面目全非时,鲁迅仍然是鲁迅。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逝世。
在当局的严密监视下,上海滩万人送行。
众多挽联中,女性胡子婴的一对,最为平实而真挚:“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众继续斗争。
”二、祥林嫂的故事1、请按照时间脉络,仔细梳理祥林嫂的生命轨迹。
2、完整的看过祥林嫂的故事后,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合作探究3、祥林嫂的生命终在祝福前夕的寒冷冬夜里逝去,你认为导致她最终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本课小结《祝福》025学案参考答案从小说开头到“至此也连成一片”,还有小说“最后一段”。
第1节到33节,还有110节。
这部分从开头写了我的故乡鲁镇,年底时间。
第二段写了迎新年祝福的场面,即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过小年。
从这部分文字中,我们可读出“我”是个怎样的人——第1点,暂寓四叔家,我是个飘零他乡的游子。
四叔的谈话不投机,四叔守旧、封建,我追求思想进步和维新。
第2点,从祥林嫂的话里,“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之人”得知我“读书人”或“知识分子”。
第3点,对祥林嫂的同情,又无能为力。
表明我是个具有正义感、同情底层平民的好人,第4点,我中止向四叔打听祥林嫂的消息,表明我也是个思想追求进步,但精神却软弱无能的人。
作者为什么要离开故乡鲁镇,回城里去因为:第一处:鲁镇是故乡,但我没有家,寄宿四叔家。
与四叔有思想冲突,孤独一人,百无聊赖,逃离鲁镇旧社会。
第二处:遇见祥林嫂,无法解答“灵魂的有没有”,感到不安、不祥、甚至害怕。
城里有美食,有朋友。
第三处:面对祥林嫂穷死,值得同情,但感到负疚,内心闷闷的。
那么鲁镇是怎样的地方:第1段,写鲁镇年底的气象,爆竹钝响、火药香——沉重的,沉闷第2段,写“祝福”场景,福礼,雪天——阴暗、一团糟第32段,写鲁镇的雪夜——寂静、沉寂、死寂。
第112段,写鲁镇的爆竹声把我的回忆拉到现实社会,幸福的鲁镇——懒散舒适,离开鲁镇,逃离旧社会《祝福》学案026 参考答案1、请按照时间脉络,仔细梳理祥林嫂的生命轨迹。
明确:简单地说,二次来到鲁镇,二次丧丈夫(生活不到二年),死了儿子第34节:冬初,二十六、七岁的寡妇祥林嫂来鲁镇做女工。
第42节:三个月后(工钱1750文,每月500文),祥林嫂被婆婆绑架改嫁到贺家墺。
第66节:三年后的秋季(过了二个新年),祥林嫂也回到鲁镇做女工。
(为什么第二次仍回四叔家——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第88节:过新年,遇见柳妈,人生拐点。
第106节:快够一年,花二年的工钱捐门槛。
(花二年工钱,捐门槛,合乎事理吗?请同学们思考)第109节:不到半年,头发白了,离开四叔家。
我还在鲁镇。
第3节:五年前,四十上下。
理清祥林嫂的半生,从二十六、七岁到四十上下的生命轨迹,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文章的脉络,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小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