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韩学诠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韩学诠


案例三: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东
川1号隧道“3.18”坍塌事故 2011年3月18日19时左右
, ××单位承建的山西中南 部铁路通道东川1号隧道进口 发生坍塌,6人被困。21日下 午15时39分,经过68小时39 分钟的全力营救,5名被困人 员解救成功,另有1人死亡。 构成生产安全一般事故。
洞内坍塌情形
二、地下及隧道工程坍塌事故
案例一: 兰新铁路小平羌隧道
“4.20”坍塌事故 2011年4月20日4时05
分左右, ××单位承建的 兰新铁路甘青段LXS-8标小 平羌隧道出口掌子面,喷 浆作业时拱顶突然发生坍 塌,12名作业人员被掩埋 致死。构成生产安全重大 事故。
事故原因: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小 平羌隧道“4.20”重大事故调查处理报告的批复》认定该事故是一起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冰雪融水的影响,加之参建各方对地质条件的复 杂程度认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力,安全技术管理责任不到位导致的重 大生产安全事故。
厦门市政府事故调查组认定:雷公山隧道右洞坍塌地段地质较差, 为F3断裂,存在低倾角节理,属张性断层,断层走向与沟谷平行,地表 水易顺断层下渗,对隧道洞身围岩影响较大。围岩为砂土状强风化花岗 岩,岩体破碎,结构松散,无自稳能力;近期降雨导致地下水骤增,经 由隧道拱顶断层破碎带形成的导水通道排泄,为拱部塌方提供了助力。 业主、施工、监理、监管等方面对雨后该地段引发坍塌的可能性及严重 性估计不足因而未采取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造成此次坍塌事故的直接 原因。
案例二: 厦漳高速公路雷公山隧
道“7.29”坍塌事故 2012年7月29日2时07分
,由××单位承建的厦漳高 速公路雷公山隧道右洞掌子 面处,4名作业人员在架立钢 拱架施工过程中,因掌子面 上方拱顶水平层理突发塌方 ,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约240万元。构 成生产安全较大事故。
掌子面上台阶右侧塌腔全貌
地表塌陷情形
3月21日15:39分,被困人员脱困
事故原因
(一)直接原因 1、隧道塌方体岩性主要是老黄土,节理特性为垂直节理。 塌方部位位于隧道左侧,处在山体边坡边缘,埋深较浅(48m) ,受边坡重力作用,使土体垂直节理张开,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 因之一。 2、隧址区今冬降雪强度较大,事故前气温迅速升高,使大 量降雪融化,地表雪水通过垂直节理下渗,使隧道拱顶上部的老 黄土含水量增加,强度下降,容重加大,超过了初期支护设计载 荷,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二。
调查报告认定:施工单位违反《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 例》第三十七条第三款和《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等规定,存在以下 问题:一是管理人员无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12名死亡人员未进行 教育培训;二是安全检查制度不落实,隐患台账不规范,整改验收无 记录;三是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不落实,技术资料管理混乱,现场管 理存在漏洞;四是未按设计变更进行施工;五是针对坍方未及时制定 处理方案;六是作业现场存在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行为等。
事故定性:根据甘肃省岷县安监督局关于《兰渝铁路三标段项目部6.26突泥事
件调查报告》认定,“6.26”突水突泥属自然灾害事故。 直接原因:当时甘肃省岷县降雨增多,大雨持续时间较长,尤其自2011年6月
10日至26日期间连降大雨。古子山隧道地段地貌为黄土梁峁,地形平缓,略为低洼 ,地表为种植土,土质疏松,易于地表水汇集下渗,对隧道拱部围岩长时间浸泡, 使岩体软化并处于饱和状态,恶化围岩条件,导致掌子面失稳及涌水突泥的发生。
对事故多发原因的再认识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剖析
股份公司安全生产部 韩学诠
2015.03.
一.事 故 案 例 分 析
一.透水突泥事故
二.地下及隧道工程坍塌事故 三.基坑及其它坍塌事故 四.爆炸事故 五.起重伤害、机械伤害事故 六.支撑体系及其他坍塌事故 (地质灾害事故) 七.触电事故 八.中毒事故 九.物体打击事故 十.车辆伤害事故 十一.火灾事故 十二.质量安全事故
3、现场应急资源配备不到位,呼救手段受限,应急逃生演练不足。
案例二:
南广铁路白云隧道 “1.16”透水突泥事故
2010年1月16日8时许 , ××单位承建的南广 铁路NGZQ-8标白云隧道, 突发透水突泥事故,造成 6死2伤。构成生产安全较 大事故。
事故原因 南广铁路项目部
对白云隧道砂岩、页 岩、炭质页岩岩层内 缓倾角组合断裂构造 特征及可能引发的地 质灾害规模缺乏风险 预测经验,施工中扰 动岩层,导致事故发 生。
事故原因:雷公山隧道地质变化较大,坍方位置为Ⅴ级花岗岩强风 化转微风化,含水、节理发育。塌方现场处于“双侧壁导坑法”向“三 台阶七步开挖法”转换地段。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地质述描、超前地 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疏于管理;遇地质频繁变化、施工方法转换地段 的现场作业,没有紧密结合围岩节理发育、含水等综合变化情况而进行 施工处理,导致事故发生。
间接原因:1、高风险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有缺陷,风险评估不到位。该隧道初 期支护已发生变形,且进行了换拱作业,兰渝指挥部和项目部未对已处理的区段引 起高度重视,在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未聘请相关专家对处理 方案进行有效论证和安全风险评估。
2、隧道监控量测不规范,技术管理存在缺失。项目按照常规对变形换拱区段 进行了监控量测,未根据实际特点编制专项量测方案,增加量测断面和频次。项目 未组织相关人员对量测数据及时分析,未对下一步施工安全状况作出正确判断,未 按要求签发施工作业书面指令,违反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管理相关规定。
一、透水突泥事故
案例一: 兰渝铁路古子山隧道
“6.26” 透水突泥事故 2011年6月26日,× ×
单位承建的兰渝铁路古子 山隧道进口掌子面发生透 水突泥事故,共造成2人 死亡,5台施工设备损坏 ,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万 元。构成生产安全一般事 故。
洞内突水突泥情况
被推出的二衬台车
洞顶地表塌陷
(二)间接原因 1、根据对现场施工情况及工程资料的查验:东川1号隧道为黄土隧道,地质 较复杂,在12月27日上台阶施作至DK265+930时,中台阶为DK265+926,下台阶为 DK265+922时进行冬休停工,施工封闭间隔时间较长,于2011年3月9日恢复施 工。70天停工期间未能进行有效封闭,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2、根据对格栅拱架的查验,其箍筋间距为40cm,U型筋间距为75cm的格栅 ,箍筋为Φ10与Φ6交替使用,与设计图纸要求的“箍筋间距为30cm,U型筋间 距为65cm的格栅,箍筋为Φ10”不完全相符。现场未坍塌部分全断面格栅呈一 定的倾斜,垂直度差。初期支护不满足设计要求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3、根据现场初步估计,坍塌段中心里程为DK265+930,该里程监控量测点 是2011年3月9日复工时埋设,在停工到恢复施工期间,监控量测数据失真。 4、项目部对协作方(中介分包方)现场施工安全质量监管力量薄弱,不能 有效对协作方进行管理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项目部多次书面发文和会议通 知,要求协作方对格栅加工进行整改,始终未得到贯彻落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