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商务日语辅修专业毕业论文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系别:行政管理系专业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姓名:梁静文学号:08080810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付贵贞助教完成日期2010 年04月 26 日浅论餐桌上的日本文化摘要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这是无论哪个民族都不会改变的。
从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终其一生都几乎不会怎么改变。
日本人在坚持其固有的生活模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其他的国家的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日本人对饮食方面的要求是严格的,无论是食物的选材,制作方法,还是盛装食物的器具,还是吃饭时的基本礼仪,都有着其方式。
相信我们可以通过饮食更加了解日本和日本人。
关键词:日本文化;饮食文化;饮食礼仪;饮食器具目录摘要1绪论...............................................................1.1选题依据.........................................................1.2研究意义.........................................................2日本饮食文化的外来文化吸收史.......................................2.1早期对东方文明的积极学习.........................................2.216-20世纪间对外来先进西方文明的吸收..............................2.3二战后的重大转变.................................................3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3.1日本菜肴的特点是以生鲜海鲜和时令蔬菜为主.........................3.2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3.3日本料理讲究“形”与“色”相称...................................3.4对食具和饮食环境的执着追求.......................................4日本人餐桌上的饮食礼仪.............................................5结论...............................................................参考文献.............................................................致谢.................................................................1诸论世界民族之林,民族之多多如繁星。
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行为、特质、思想、文化。
从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透析这个民族发生某种行为的缘由。
日本从一开始的落后于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其后在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壮大。
二战后的日本成为了战败国,但是日本只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得到恢复,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恢复之快,发展之快实是令人惊叹。
这虽然与美国的援助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与该民族的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喜欢学习、吸收各国知识,融合为适合自己民族的民族。
·1.1选题依据日本的文化繁杂,在礼仪上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
现在的年轻人依旧恪守着这样的规矩。
社交方面、商务交往方面、家族成员之间、餐桌上的礼仪等,多种多样,而且每方面都巨细靡遗,每一方面都能体现日本人独特的文化。
选择餐桌上的日本文化主要是为了从更细致的一面了解日本文化,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1.2研究意义如今,在国内外由于经济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跨国合资经营,而跨国合资经营的结果必然带来跨文化冲突管理。
本文通过对跨国合资经营企业中出现的跨文化冲突进行研究以及分析,通过综合运用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各种跨文化冲突的问题,以期提高我国企业合资经营过程中的跨文化管理水平。
2日本饮食文化的外来文化吸收史·2.1早期对东方文明的积极学习如果将中国文化称作自创文化,那么日本的文化则是摄取性文化。
而这个特点就决定了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的特征。
在公元前3世纪前,日本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落后的绳纹文化①时期。
各方面都很落后。
到后来大陆的中国文化给日本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他们带来了金属文化和农耕技术。
自此日本开始飞速发展并进入了弥生文化②时代。
从弥生时代以后,日本一直不断地吸收各国的先进文化发展自身的文化。
但是日本对外来文化并不是全盘吸收,因其摄取性的特征,多数都会将其做出一定的修改,然后为己所用。
一开始日本是派遣一些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到后来是通过朝鲜百济和高句丽吸收南北朝的文化。
一直到唐在618年统一中国之后,日本人你陆续不断地派遣唐使,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大规模的吸收。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文化逐渐在日本文化中体现出来。
如唐式点心由面粉制作后油炸的“唐果子”在传到日本后受到很大的欢迎。
后来日本人也对唐式点心的加工方法进行修改制作出符合日本人口味的日式点心。
到现在还能从日本的烹调材料中发现一丝痕迹,如辣椒(日语中写成唐辛子)·2.216-20世纪间对外来先进西方文明的吸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了变化,即“文明开化”。
在这股风潮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受佛教的戒杀生的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
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
在学习了西方知识之后知道了牛肉的营养价值,为增强国民体质,天皇开始带头喝牛奶吃牛排。
西式点心,饼干,面包,啤酒,葡萄酒开始走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并流行起来。
还有各种新品种的蔬菜如豌豆、山东菜、苹果、樱桃等都开始了种植。
·2.3二战后的重大转变二战战败后,日本在政治、教育、农地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随着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经济援助,美国的文化开始对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日本又开始了对美国文化进行大规模吸收的时期。
同样的,日本人也没有选择完全西化,而是有选择性的地融合。
日本人传统的早餐是米饭加酱汤,日本人对酱汤的执着已经是到了疯狂的地步,是每顿必须有的一道菜式。
战后,面包等西式餐点开始流行起来了,摸了黄油的面包油炸食品开始出现在日本人的餐桌上。
西式餐馆,西式面包店也开始出现在大街上。
新的饮食潮流开始在日本人间流行起来。
3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3.1日本菜肴的特点是以生鲜海鲜和时令蔬菜为主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理位置优越,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
所以菜肴主要以海鲜为主。
而且日本的平原很少,牲畜难以饲养,而且养牛需要特别的精饲料,所以烤肉味道很鲜美,但是相对地价格也相当昂贵。
但是肉类还是以牛肉为主,鸡肉也有食用,而猪肉就相对较少。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有这丰富的鱼类资源,满足了日本人日常的需要。
加之这些鱼多是深海鱼,受到的污染不大。
这就为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刺身さしみ)提供了基础。
日本人对食物很讲究季节性。
因为日本的气候分明,谷物,果蔬,水产品的生长期和品质收季节的影响很大。
而他们相当重视食物的品质,所以对选材也要求很严格。
基本上都会选择应季的食物,不会选择一些反季节的食物。
但是随着温室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年四季都能享受到各种蔬菜,年轻一代对应季节食物已经不再那么执着了。
·3.2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日本料理很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对食物材料不会进行过多的加工。
很少像中国料理那样添加一大堆的辛香辣等的调味料。
多是用不同的食物带出食物间的味。
另外的原因是17世纪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限制,造成商贸的不发达,日本本身在动物油和植物油、各类香料方面的产出就比较少,所以日本料理一般都是以清淡为主。
日本人尤其喜欢生食方式,喜欢将新鲜的鱼切片然后点酱油或芥末直接使用。
这种生食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海鲜的鲜美,还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其营养成分。
但是生食的海鲜都要保证其新鲜度,一般都是新捕捉到的深海鱼。
否则很容易存在一些微生物和寄生虫。
而日本的调味料基本上是海带与节的调味料,另外还有大都发酵的酒、醋和料酒,香辛料很少使用,只是用芽、柚、芥末、生姜、茗荷和晒干的花椒籽的粉。
·3.3日本料理讲究“形”与“色”相称日本料理因为调味料比较少,尝起来比较清淡。
几乎吃不出什么滋味。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日本料理的外形都很令人赏心悦目。
可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
他极其讲究形与色,极工盛器,配合食物,造型美轮美奂,每一道菜都像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不忍心下箸。
在国内的一些日式料理店,我们多少也能感受到一些,装食物的餐盒都很精美。
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
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
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
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
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日本料理讲究“形”与“色”相称一个很大的特征表现在食物是、的盛装,日语中称为“盛付”。
大多数民族都会注意食物的形状和色彩的搭配。
而日本则是刻意讲究,并将此推向极点。
将食物的形于色放在如此高的高度,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意识。
熊仓功夫教授甚至用了“食的美学”来形容。
他认为,在日本食物的制作(包括最后的装盘)中,装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滋味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实际上,食文化史一种艺能的表现,尤其在飞日常性的场合。
在日本,一个厨师的水平取决于刀工和一双装菜的筷子。
中国在烹制了菜肴之后通常都是直接倒在碟子上,在加点小装饰。
但是在日本的装菜艺术中这种做法是匪夷所思的。
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食器,在碗碟中该如何摆放,各种食物间的颜色搭配等往往比实物的调味更加重要。
而筷子的功能就在于此。
讲究“盛付”起源于对神佛和先祖的供奉。
早先人们为了祈求神佛的庇佑,往往会在上供是把食物堆得高且满,日语称为“高盛”后来慢慢发展为在盛放上使食物显出引人食欲的诱人色彩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