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踪技术分类
物理性质的可探测性 化学性质的相同性 生物代谢中无异常变化
2、 特点:
1.灵敏度高 化学分析法:一般10-6g 光谱法:10-10—10-12g 示踪法:10-14—10-18g
例 32P: A(Bq) 3.7 ×104
质量(g) 3.5×10-12 很容易测量3.7Bq(=222dpm LSC的rb<10dpm)
动物试验准备
收集放射性废弃物的装置。 防止饲料和类便的相互污染。 大剂量操作,注意人身安全。 因特殊试验,喂饮时应小心。 妥善处理放射性饲料、排泄物、尸体等。
2.示踪剂引入方法:
●植物:
(1)气体示踪剂引入方法 A、 植物营养室。 B、叶室(多用14Co2的引入等)。
(2)液体示踪剂引入方法:
A、喷雾法 B、注射法 C、点滴法 D、涂抹法
第三章 放射性示踪技术
利用放射性物质(元素或化合物)追 踪被研究物质的行为、状态、分布、 吸收、累积、转化、数量等,以达到 科学研究之目的的技术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几个重要概念
1、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e tracers) 2、 示踪剂(Tracer) 3、 被示踪物(Tracer) 4、 示踪平衡(Tracer equilibrium) 5 .放射性强度,活度(Radioactivity)A
6、 比强度(Specific activity)a 7、计数率(Count rate)r 8、 本底计数率(Background rate)rb 9、 净计数率(Net count rate)rn 10、计数效率(Counting efficienty)E
一、 放射性示踪法原理和特点
1、 原理:
注意:大量稀释时应加载体或反载体。
六.放射性衰变的校正
在下述二种情况需校正:
●从出厂→开始使用 ●试验过程中,结束:
经过t1、t2……
校正方法:
1、由T推算: 1T 2T 3T… 2、由At = Ao·e-λt查表
3、由Ao/At = eλt = e0.693t/T 令K = e0.693t/T(由此得K值表)
152d 250d
0.018 0.155 1.71 0.27 0.17 0.254 0.315
五.放射性制剂的开瓶/分装
1.详查说明书
2.开瓶分装:即mci/ml→μci/ml(稀释)
a) 由公式:a1v1→a0v0
a:比强
v:质量或体积
b) 金属物质稀释:
如:65Zn:Hcl过量 溶解后应用NaOH中和pH值。
常 用 核 素 : 32P 、 14C 、 3H 、 45Ca 、 35S、 65Zn、33P等十余种。 2. 标记位置:注意标记化合物
3.用量估算:
原则:保证精确度:最低r>3—5rb, 无辐射效应
影响因子:①稀释度 ②吸收率 ③分布的不均匀性 ④仪器效率,测量时间
4、 适当的“前体”:(特别是化合物) 14C、3H—氨基酸→蛋白质 3H—TdR(胸腺嘧啶核苷)→DNA 14C—腺嘌呤→RNA (DNA、RNA也可
由于仪器的效果不一样等,数据也会有变化。
植物:
土培:200 - 400μCi/Kg土 水培:〈200μCi/L. 危害剂量:>500μCi/Kg土(禾本科)
10、放射性废弃物处理
三、农业上常用放射性核素制备
天然
核反应堆
放射性核素
核裂变产物
中子源
分离 浓缩
标记化合物(供示踪用) 辐射源(供辐照用)
例:63Li+10n→He+3H (反应堆) 32S(n、p)32P
35cl(n、p)35S
45Se(n、p)45Ca
四、示踪剂选择:
1.影响因子:T1/2 射线的种类 E…
E、纸粘法 F、土培、水培、沙培法
(3)固体示踪剂引入方法:
A、 溶解成液体,如上法引入。
B、 土培、水培、沙培法(地下部 分)。
C、大田施肥。
●动物:
A、注射法:皮下、肌肉、腹腔、静脉注射。 B、口腔引入法;食物、水、胃管、投丸。 C、吸入法:通过呼吸道、易挥发示踪剂。 D、涂布法。 E、 喷涂法。 F、扦入法:将60Co、182Ta、226Ra金属丝扦入 生物体。
间作 单作
CK 董p134
3.引入量的估算(逆推法)
由本底:r1>3-5rb E:由仪器计数效率:r1÷E=r2 X%:生物体内稀释度:r2÷X%=r3 Y%:在生物体内不均匀性:r3÷Y%=r4 Z%:同位素利用率:r4÷Z%=r5 衰变因素:r5=A/K 查K值表 A;引入量
注:不同试验对象有不同的影响因子。
示踪技术分类
同位素(放和非)
非同位素(放和非)
1.放射性核素…(1923. Hevesy 大豆-铅)(药物动力, 酶促…..) 2.稳定性核素… 3.免疫酶… 4.生物素-亲合素系统 5.免疫荧光… 6.重金属…(铁蛋白… 胶体金…) 7.半抗原标记… 8.稀土元素…(镧系荧光免疫… 元素:銪Eu 铽Tb 钐Sm 鏑 Dy/15种) 9.化学发光免疫…
2.测量方法简便:活体、鲜样、干样测 量…
3.合乎生理条件
4.可分辨出原有的核素和新加入的核素
5.可准确定位
二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工作程序
1、试验设计
2、示踪剂准备 3、供试材料的准备 4、示踪剂引入试验体系和管理 5、试样采集和预处理 6、测样的制备 7、试样的放射性测量 8、数据处理 9、结果分析及报告
则K = Ao/At(K值法) At = AO/K
放射性衰变表
t/T
e-λt
70
1.00
0.5000
t:一个变量
K 1.9451 1.9724 2.0000
七、放 射性制剂引入生物体
1.一般原则:
a )试验对象生长正常一致。 b) 设置足够的重复。 c) 防污染的管理措施。 d) 满足生物生长的水、气、光、温等。 个别生物需进行试验前驯化、以适应试验条 件。
用32P正磷酸盐作前体) 35S—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培养动物细胞 (哺乳)。
5、生物学研究中常放射性核素
核素 同位素
T1/2
β- E能(Mev)
3H 1H、2H、3H
14C
8C—18C
32P
29P—34P
33P
35S
31S—37S
45Ca 40Ca- 48Ca_
65Zn 64Zn - 70Zn
12.4y 5720y 14.3d 24.8d 87.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