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十大人物

中国近现代十大人物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早年投身革命,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领导了两场革命,一场是辛亥革命,革命的对象是满清王朝。

另一场是国民大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

推翻满清王朝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孙中山是这场革命的领导者。

若论先行者,青洪帮一类的许多帮会组织,都是推翻满清王朝的先行者,孙中山是继承了他们的遗志。

辛亥革命早期打出的,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

虽然,北伐战争最后由蒋介石领导的,但是,也不能说孙中山是国民大革命的先行者。

因为,国民大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孙中山领导下进行的。

孙中山并没有超世之才,在众多的其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才能并不显得杰出,但孙中山先生有着坚忍不拔之志。

投身革命四十余年,历尽艰险,坚忍不拔。

临死时犹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他的这种精神,鼓舞了同志,激励着来者。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广安人。

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他忠诚的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工干部,后来长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担任过重要领到职务。

他是卓越的军事家,领到过百色起义,红七红八军的创建者之一,抗战期间129师政治委员,解放战争中与刘伯承一起率军南下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对国民党的反攻,并参与指挥了淮海平津两大决战。

他是真正而坚定的马克思义理论的实践者。

纵观其一生,无论局势多么复杂险恶,不计较个人得失,政治上一直坚定地拥护真理,拥护党和人民利益。

做实事,讲真话,不唯上,不唯书,不搞个人崇拜,不搞一言堂。

他所主导的对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实际上是经历了数千年封建专制的中国人有史以来开天辟地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后来数十年改革开放,放开手脚摸索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谋求和平发展的和民族强盛,创造了思想和制度上的环境。

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

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

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其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通晓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他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他的著作《海国图志》向中国人介绍了世界地理概况,他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观点,主张向西方学习,被誉为“开眼看世界得第一人”魏源在革新变法,反对侵华,兴办实业,推崇民主赋税思想上都有自己的见解。

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同林则徐一样,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最有眼光的人物。

他既坚决反抗侵略,又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他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他还倡议“立译馆翻夷书”,并“于闽粤二省武试,增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以奖励科学发明。

他认为这样做,即可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逐步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从而达到“制夷”之目的。

.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

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指出“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

他指责苛重税敛,“不善赋民者,譬则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认为重税破坏了纳税人的财产,也就破坏了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

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

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业者。

提出这一思想。

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魏源还对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

魏源的这一观点在我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

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

他写的《讨粤匪檄》文,号召“抱道君子”,“赫然愤怒,以卫吾道”,鼓动了不少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

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

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

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

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

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

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

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

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很多新词,像现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等很多词汇,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袁世凯在中国人心目中,袁世凯可能是同汪精卫差不了多少的角色。

专制统治、复辟帝制、订立二十一条出卖主权,这些理应谴责。

可是,他还有另外一面。

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

戊戌政变,另有因由,他负不了主要责任。

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大清王朝最后十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

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他和张之洞。

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

义和团事件后,规定中国不准在天津地区驻军;精明的袁世凯的建树之一,是训练3000警察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主权和地方治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