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第一章、第二章
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第一章、第二章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 满意结果的预期。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 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 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直接的成败经验、 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情景 条件 。
19
五、全纳教育的主要观点
1、人权观 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 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 供学习机会,要接纳所有的学生
失学儿童 饥饿的儿童
一家人
求职现场
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污染
45
痛痛病
46
伦敦烟雾事件
47
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
指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 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如水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指那些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 能再生产的资源。如矿产资源
49
人类对水的需要
50
51
造成漫画这种现状的原因 过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 是什么?
全纳教育是反对教育排斥,变革普通教育,提倡参与,最终 促进社会融合的过程。 教育排斥的三种类型: 1.身体排斥。被排斥者没有在普通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机会。 从教育体制内部而言,这类排斥源于普通学校是缺乏相关的 服务措施和教育手段。 2.制度化排斥。被排斥者获得一定的教育机会,但处于隔 离的环境中,或接受着与其他人不同的教育,这种教育与普 通教育相隔离,且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如残疾儿章接受的 隔离式的特殊教育,以及历史上英国的双轨制、美国的种族 隔离,还有我国当前所实行的户口隔离制度。 3.文化排斥。被排斥者所接受的教育与本人的文化背景格 格不入,成为他们不能取得学业成功的主要原因。 63
22
3、民主观
提倡积极参与
23
4、课程与教学观
课程适应学生的需要 强调群体,依靠群体的力量解决个体问题
24
六、全纳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意义
1、提倡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机会(女童、 流浪儿童、童工、孤儿) 2、提倡教育要满足所有人的不同学习需要 3、提供优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
25
就 业 困 难
居 住 条 件 差
饥 饿 贫 困
42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
拥挤的教室
土地荒漠化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43
家里人多低少,生活困难, 我要去城里打工。
城里有好学校,我 将来要去城里读书。
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 机会,我要去城里工作。
城里的生活条件好, 我要搬到城里去。
44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
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
赖淑贤 ericsusan@
1
第一章 全纳教育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1、特殊教育思潮的演变 (蒙台梭利创立儿童之家)
2
3
特殊学校的产生
问题
4
二、全纳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国际上正式倡导全纳教育始于1994年6月 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 育大会。会后签署了《萨拉曼卡宣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 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两份重要 文件。
13
巴普洛夫,华生 斯金纳 班杜拉
14
刺激-反应,经典条件反射
15
反应-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
16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1、直接学习 2、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 途径 3、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17
观察学习
充气娃娃实验 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攻打充气娃娃的视频。 之后,A组儿童看到这个成人打娃娃后得到了奖赏, 即实验者称赞他是英雄。而B组儿童看到成人打娃娃 后受到了惩罚,即受到实验者的批评。 随后,实验者将儿童带入有充气娃娃的房间,并告 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躲在单向玻璃后 面观察儿童的反应。 结果显示,A组儿童攻打充气娃娃的倾向明显高于B 组儿童。 18
全纳教育有如下基本要点: 1.反对排斥:变革普通教育,使普通教育具备满足 所有学习者学习需要的能力,并能适应所有学习者 的个性特征,以此让所有人获得在普通学校中受教 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所有学习者共同学习, 让每一个学习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变革教育体 制,反对制度化排斥;改革课程内容,使课程能够 与学生的文化背景相适应。 2.提倡参与:所有人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普通学校的 学习当中;能够学习与自身文化背景相适应的课程。 3.通过人人参与普通学校的学习,创造团结和谐的 文化氛围,进而促进社会融合。
52
53
瑞典水文学家“水紧缺指数(water-stress index)” 预测结果显示,21世纪中叶,非洲、中东、 中国北部、印度部分地区、墨西哥、美国西 部、巴西东北部、中亚许多国家将发生持续 淡水短缺。 联合国发表的一项报告估计,到21世纪中叶, 将有60个国家的近70亿人口面临缺水问题。
7
三、全纳教育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什么是全纳教育 p38
8
四、全纳教育思想的发展
1、医学-心理学模式 诊断p40 (阿甘正传) 心理学诊断模式的核心是把孩子看成是 有缺陷的,心理测量对缺陷进行的确定 和描述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内部原因
9
心理测量可以从个体的智力、能力倾向、创造力、 人格、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对个体进行全面的描述, 说明个体的心理特性和行为。 心理测量可以确定个体间的差异,并由此来预测 不同个体在将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差别,或推测 个体在某个领域未来成功的可能性 。 心理测量可以评价个体在学习或能力上的差异, 人格的特点以及相对长处和弱点,评价儿童已达 到的发展阶段等。 10
全民教育的目标
达喀尔会议确定了六大目标。 目标一:扩大和加强整个幼儿保育和教育工 作,尤其是最易受伤害和处境不利儿童的保 育和教育工作; 目标二:确保到2015年所有儿童,尤其是处 境困难的女童和少年和少数族裔女童和少年, 都有机会免费享受良好的初等教育; 目标三:确保所有青年都有机会参加传授实 58 用知识和生活技能的课程;
5
《萨拉曼卡宣言》指出:
1、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 须给予其教育机会,并使其能达到和保持可 接受的水平。 2、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 力和学习需要; 3、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 考虑到这些特征和需求的多样性;
6
《萨拉曼卡宣言》指出:
4、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 通学校,而这些学校应持一种能满足其特殊 需要的儿童中心思想接纳他们; 5、以全纳性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 度,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 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6、此外,普通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章提供一 种有效的教育,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效率并 最终提高其成本效益。
比内-西蒙量表(智力测验) 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人格测试)
11
2、社会学批判模式
特殊教育需求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既得利益” 制度在“复制”不利处境中的角色(户籍、双 轨) 关注社会不利地位
12
3、课程开发模式
强调课程要应对学习困难,课程的发展有助 于培育一个更加全纳的学校文化 特殊课程开发早期(70年代早期),贴标签, 关注个人 70年代后期,行为主义目标的课程开发方式 占据正统地位,关注环境与教育
影
响
33
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34
世界人口数量不变
出生率=死亡率
35
世界人口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
36
世界人口减少:
出生率<死亡率
37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38
世界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39
40
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
41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交 通 堵 塞
32
3、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影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 、 极 大 地提高 了 生 产 1 、生产力迅猛发展; 1 、 极大 地推动 了 社 会 力,资本主义制度的巩 2 、 垄 断 与 垄 断 组 织 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 固与广泛建立; 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形成,主要资本主义 2 、 社 会 结构发 生 重 大 2 、 促进 了社会 经 济 结 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 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 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 3 、 帝 国 主 义 列 强 加 化--第一、二产业比 两大对立阶级; 3 、 经 济 结构发 生 重 大 紧瓜分世界,殖民侵 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 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 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 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 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主的时期; 程; 4 、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4 、 政 治 经 济 发 展 的 3 、 推动 了国际 经 济 格 东方从属于西方; 不平衡加剧,世界力 局的调整--扩大了发 5 、 自 由 资本主 义 发 展 量对格局发生改变。 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 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 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 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又是挑战。
59
全民教育的本质
(1)全民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 发展问题 (2)全民教育理念不仅是人权理想问题, 更是实践法理问题 (3)全民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普及问题, 更是教育公平问题
60
全民教育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p64
61
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的关系
1、界定的区别: 全民教育即为使所有人获得基本教育。 三个基本观点: 1.受教育机会。意即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2.受教育的成果。所有人在获得受教育机会的基础 上,都能达到基本标准,即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 3.基本教育具有终身性。即接受基本教育为终身学 习打下基础,并且每个人都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 62 以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