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及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及应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及应用资料来源海南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第一部分导入技能一、导入技能概述(一)导入技能的意义什么是导入?导入是指课的开头,也叫课“引子”或“导语”,就象一部剧的“序幕”或一部书的“序言” ,乐曲的“引子”,导语设计的好,可以快速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先生夺人的教学效果。

导入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环。

教师如能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导语,那么你的课堂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导入的作用导入技能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堂好的导入设计,能很快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力集中,把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如,《皮球浮上来了》;2、能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巩固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经过一定的时间会产生遗忘,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要巩固这些知识,防止回生,就必须反复学习。

而联系旧知识导入,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3、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训练的内容放在哪里以及学习的思路如何。

这样的课堂有的放矢,恰当运用导入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二、导入技能的类型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专家总结出一线老师的许多好的导入方式,把各种各样的导入方式进行归纳,大体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以知识导入,二是以情绪导入。

以知识导入的开头:或联旧知识,激发学习思维的“热点”,以较强的探究心理投入新课学习;或开宗明义,直接点明本课学习的目的、内容、重点。

以情趣导入:或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老师的引导,将学生带进新的学习情境中,或通过播放音乐、朗颂录音、讲述故事引发共鸣;通过猜谜、游戏、观赏幻灯、图片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是最常用最简便的导入新课的方式。

其特点是运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交代课文中的只要内容,提出学习要求,明白学习方法。

例1、《养兔日记》;例2、《翠鸟》。

(二)联系旧知识导入联系旧知识导入,就是重温学过的旧知识,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导入方法,通常是新旧两篇课文作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点,达到温故而知新。

例1、《惊弓之鸟》(三)利用课题导入利用课题导入,就是利用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根据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导入新课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解题帮助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明确学习重点。

例1、《鹿柴》师:(板题《鹿柴》),大家看看“柴”这个字在这里怎么读呢?生:(看注音)念“zhai”师:对,它的意义同“寨”,也写作“砦”)有谁能说说这里的寨指的是什么?“鹿”又如何理解呢?生:……师:好,听老师说明一下:“柴”意义同“寨”,是指古时行军作战在山野扎营立木为区落脚“柴”。

后引呻为木栅栏叫做“柴”,“鹿”这里是地名。

……明白这首诗的题目,那么,诗人王维在诗中写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相信大家也能够了解了。

例2、《刻舟求剑》。

(四)通过介绍法导入介绍法导入,是在讲读课文之前,先将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简要介绍,其作用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1、《草船借箭》例2、《绿色的办公室》(五)直观导入直观导入,顾名思义,就是直接观察,也就是老师借助一些辅助工具进行导入,诸如挂图、录像、投影、事物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在讲解前就给学生留下了初步的整体印象,其特点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1、《秋姑娘来了》(六)猜谜语导入猜谜语导入就是运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

例1、《雨》例2、《影子》(七)利用讲故事导入利用讲故事导入,这种方法就是先将课文的主要情节向学生介绍,在故事的关键处设悬念,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使用这种导入方法。

例1、《赤壁之战》例2、《小鸭子得救了》(八)生活事例导入运用学生生活种熟悉或关心的事例导入新课。

例1、《新型玻璃》例2、《争吵》(九)用导游的方式导入用导游的方式导入,就是老师以导游的角色,根据课文的描述内容,用到有的口吻,把学生带入可问你所描写的已经中,让学生在想象中出不留下一个王正的轮廓,这种导入方式对那些描写景物合名胜古迹的记叙文,更合适。

例1、《参观人民大会堂》(十)综合导入例1、《大海的歌》(直观导入加介绍导入)例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三、导入技能的应用(一)导入的运用方法1、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也有差异,所以必须根据不同年级,灵活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低年级,由于他们的理性思维较弱,而感性认识较强,因此,在导入设计时,应注重于直观、具体、形象为主的导入方式,如,通过游戏,猜谜、表演、讲故事,或是运用实物、挂图、录像等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中高年级,从低年级的情趣导入,逐步侧重于知识导入,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和文化阅历都逐渐丰富,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可以通过直接导入、联系旧知识、利用课题导入、介绍法导入,把学生带入学习佳境。

2、要考虑不同教材内容、体裁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的体裁大约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诗文、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如记叙文中,写景物的可以采用导游的方式或挂图,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可以采用讲故事介绍法导入。

诗歌可以采用挂图、课题等方式导入。

此外,导入方式的运用提倡多种方式交换运用。

避免单一乏味造成负面影响。

3、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和现有条件运用。

治学应是严谨的态度,在导入中运用的有关知识应准确、真实,不能似是而非,不能给学生与误导。

(二)导入设计的原则要求1、在教学中,教师开场白的几句话或一段话,既要生动、精彩、简洁,又要让学生能够明白接受,学生明白了、理解了,才能接受下来,才能产生兴趣,教学目的才能顺利实现。

2、导入设计要坚持精炼原则。

导入设计应是短而精,导入的时间不应过长,过长则影响了讲课时间与内容,所以导入应控制在3-5分钟为宜。

要精炼、语言简洁、生动,不能做长篇大论的讲演,更不能夸夸其谈,偏离主题。

3、导入设计要坚持实用原则。

所谓实用性就是导入设计应为实现目标服务,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就要求老师必须熟悉教材,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选择不同的导入技能。

做到因文而定,因人而用。

4、导入设计要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

导入设计的目的就是在于启发学生学习与理解课文,并且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课文的意境中去,这就要求老师要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导入技能的评价1、自然导入新课,衔接恰当。

2、导入时间恰当、紧凑。

3、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目的明确。

4、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情感充沛,语言清晰。

6、确实将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情景。

7、能面向全体学生。

思考与练习1、试分析下面的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导入方式。

《趵突泉》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颐和园》这篇课文吗?请你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呢?生: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

生:还有昆明湖。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再说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生:游颐和园的先后顺序写的师:好,这说明大家学习很用功,今天我们再学习趵突泉这篇课文(板题),看看趵突泉在什么地方,作者都写些什么景物,又是怎样描写的?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运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分别设计两个案例。

第二部分讲解技能一、讲解技能的概述(一)讲解的意义讲解是教师利用语言及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事实,形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的行为方式。

讲解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虽然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但是,讲解仍让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原理、规律、法则对理解与掌握都离不开老师的讲解。

讲解能给学生传授知识,讲解能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讲解能培养学生的智能。

(二)讲解的作用1、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操思想靠语言传播,传播靠讲解来实现。

小学语文负着双重的任务:“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语文教学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是靠简单的政治宣传说教,而是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讲解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学会求知,懂得做人。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必然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分析有很大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也就是说,老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凭借富有感染力地讲解,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亢奋的最佳状态。

3、掌握所学知识。

讲解的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主要靠讲解来达到。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知识性强,既有语文基础知识,又有作文写作知识,现在还多了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两大块,一些课文涉及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社会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要靠老师适当拓展,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好。

4、与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除了传授知识,还起到示范的作用,学生向老师学习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老师讲解课文使时的语言表达,他们会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从老师对课文的讲解中吸取词汇,言语风格。

因此,用好讲解技能,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运用语言技能也教给学生。

5、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的过程中,必然要结合提问对学生提出一些思想问题,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的反馈理解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地方,老师又必须通过讲解对其进行解释或补充。

师生之间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讲解技能的类型(一)说明式说明式是一种以说明介绍为主的讲解方式,用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后果,使学生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在说明介绍时可运用比喻、比较、数字、图表、图画辅助说明,加深理解。

例1、例2(二)评论式评论式是针对学生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情的看法或见解,做出评论讲解,或肯定鼓励,或加以补充,或指出错误澄清认识,观点要鲜明准确,论据要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语气要温和,态度要诚恳。

要以理服人,让学生心悦诚服。

例1、例2(三)描述式描述式的讲解特点是: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充沛的感情,对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空间位置、状况或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或者是人物的行动、心理、外貌神态进行描述,形象逼真、情感动人,以达到入情入景,引起学生共鸣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