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编写组2017年7月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编制说明1工作概况1.1任务来源根据国标委《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17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2017]55号),2016年应完成《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的编制工作,制定计划号为20170327-T-518。
1.2起草单位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协作单位有: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大连市标准化研究院、大连市产品质量检测研究院。
本部分起草单位及承担工作见表1。
表1 起草单位及承担工作1.3主要工作过程2017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牵头,成立了《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编制组,制定了如下工作计划:a)2017年7月~8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b)2017年9月~10月,广泛征求意见,包括相关企业、研究院所、高校及标技委委员,形成《标准意见汇总处理表》;c)2017年10月~11月,根据反馈意见,主编单位进行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及编制说明,召开审查会;d)2017年11月~12月,修改完善,形成标准报批稿及编制说明,待标技委讨论通过后,按要求上报。
2017年6月~7月,主要编制人员对标准草案进行了认真研究,针对性地查阅了相关的国内标准,如专业术语、行业规定等;调研了与标准内容相关的目前国内状况;在充分理解标准所描述的标准光学元件的基础上,对标准草案逐条逐句进行了修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2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2.1编制依据本标准以ISO 13142:2015(E)为基础,与其一致性程度为“等同采用”;采用国际标准按GB/T20000.2-2009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定;编写规则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
2.2编制原则统一性——标准各部分的文体和术语应保持一致,相同条款应使用相同措辞表述。
协调性——标准各部分的内容应相辅相成,自成体系。
适用性——标准的内容应便于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一致性——该系列标准为国际标准的转换,起草时应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
规范性——该系列标准的编写规则应遵循GB/T1.1-2009和GB/T20000.2 -2009的规定。
2.3主要内容2.3.1 概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用标准光学元件要求方面,最早在2000年出版了ISO11151,并于201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
该标准系统地规定了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用标准光学元件的要求,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第2部分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第1部分描述了适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波长从170nm至2100nm 光谱范围内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使用的标准光学元件的详细要求。
第2部分描述了适用于红外波段,波长从2.1μm至15μm光谱范围内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使用的标准光学元件的详细要求。
本部分是系列标准的第1部分;是根据国际标准ISO 11151-1:2015(E)《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2015年7月1日,第二版)而制定的,在技术内容上与国际标准ISO 11151-1:2015(E)一致性程度为修改采用。
ISO11151-1:2015与ISO11151-1: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1)将第4章内容合并到第2章;2)修改了表2至表6“A级表面缺陷”值;3)修改了表7“主边长”值和“厚度”值;4)修改了表8“边缘厚度”值和“中心厚度”值;5)修改了表9“边缘厚度”;6)修改了图1。
经调研,目前国内在激光光学元件要求方面没有相关标准。
2.3.2 结构说明本部分标准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和一个资料性附录。
第1章规定了本部分的范围;第2章规定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规定了光学元件代号;第4章规定了光学元件的材料;第5章规定了质量要求;第6章规定了尺寸公差;第7章规定了测量区域;第8章规定了订单标识;第9章规定了镀膜;第10章规定了包装。
资料性附录A给出了英制单位的优先尺寸和直径公差。
2.3.3 主要技术内容说明本部分规定了适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波段,波长从170nm至2100nm光谱范围内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使用的标准光学元件的要求。
包括元件的类型,使用的材料,物理尺寸和制造公差。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1151-1:2015(E)《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英文版)。
本部分的结构与ISO 11151-1:2015(E)完全相同,与ISO 11151-1:2015(E)相比主要差异说明如下:a)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和序言。
b)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采用国家标准代替原引用的国际标准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具体调整如下:1) 用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1185代替ISO 10110-7(见第2章);2) 用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2831代替ISO 10110-5(见第2章);3) 用GB/T 7242代替ISO 10110-6(见第2章);4) 用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7661代替ISO 10110-3(见第2章);5) 用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13323代替ISO 10110-1(见第2章);6)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26332.1代替ISO 9211-1(见第2章);7)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 26332.2代替ISO 9211-2(见第2章)。
c) 按GB/T 1.1进行编辑性修改。
1) 中英文写作习惯、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如果完全按ISO标准等同翻译,会影响读者对标准的阅读理解,不利于标准的广泛应用,编制组在不改变ISO标准原文技术内容的前提下,按照中文表达方式进行了修改;2) 中英文标准的编制规则不同,编写组在不改变ISO标准原文技术内容的前提下,按GB/T 1.1的相关规定对本部分的格式进行了编辑性修改。
d) 修改了标准第3章光学元件代号。
由于ISO 11151-1:2015标准还未转换为国标,并且国内光学行业上对这些光学元件代号并不完全熟悉,因此,本标准在制定中增加了中英文对照文字,以期望读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本标准。
具体更改如下:表1第1列“光学元件类型”栏,增加了元件代号代表的“中文”和“英文”含义。
例如:本部分涉及的专业词汇翻译情况如下:Laser-induced damage,激光损伤。
本意应为激光诱导损伤,因为行业内习惯上省略“诱导”,所以翻译为激光损伤。
3 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标准的本部分在国际上经过实践检验并广泛使用,适合于对紫外、可见和近红外波段光谱范围(波长从170nm至2100nm)内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用各类型的光学元件的要求。
本部分涉及的术语和概念,编写组与GB/T 15313-2008《激光术语》相关内容进行了对照,无冲突和重复情况。
目前,从征求意见情况看,没有提及相关专利。
4 与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本部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1151-1:2015(E)《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标准光学元件第1部分: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元件》(英文版)。
与国际标准处于一致水平。
5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部分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和GB/T 20000.2-2001的编写规定和国内相关标准的规定。
作为国家标准,在与现行法规、国际、国内相关标准中内容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技术上的先进性。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与强制性国家标准无冲突。
6 重大分歧意见和处理经过和依据暂无。
7 标准性质的建议本标准中不涉及安全、环保等,建议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进行出版发行。
8 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目前,激光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包括医疗、材料处理、信息技术和计量等等。
激光器及激光系统一般要用到光学窗口、反射镜、分光镜和透镜等光学元件,为防止激光损伤,这些光学元件要禁得起激光系统高峰值功率/能量密度的技术要求,这对光学元件提出了更高的制造要求。
另外,随着我国光学与光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光学元件加工制造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在满足国内要求的同时,产品正在走向国际化。
因此对此类光学元件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部分的发布可以填补我国用于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光谱范围标准激光光学元件要求的空白;同时,通过规定优先的尺寸和公差,来减少元件的种类,通过标准化的规定,去除贸易壁垒,并通过建立一致的订单标识使备件的供应更加便利。
我们建议尽快将本部分标准批准、颁布实施,在国内激光领域推广应用。
9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无。
10 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本部分与第2部分一起,全面系统地规定了适用于激光器和激光相关设备使用的标准光学元件,光谱范围内从紫外、可见、近红外到红外,这两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建议按系列标准出版。
11 参考资料清单[1]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2]GB/T 1185-2006 光学零件表面疵病[3]GB/T 2831-2009 光学零件的面形偏差[4]GB/T 7242-2010 透镜中心偏差[5]GB/T 7661-2009 光学零件气泡度[6]GB/T 13323-2009 光学制图[7]GB/T 15313-2008 激光术语[8]GB/T 20000.2-2009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9]GB/T 26332.1-2010 光学和光学仪器光学薄膜第1部分:定义[10]GB/T 26332.2-2015 光学和光子学光学薄膜第2部分:光学特性[11]ISO 10110-2,Optics and optical instruments—Preparation of draw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and systems—Part 2:Material imperfections—Stress birefringence(光学和光学仪器光学元件及系统图纸绘制第2部分:材料缺陷-应力双折射)[12]ISO 10110-4 Optics and optical instruments—Preparation of draw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and systems—Part 4:Material imperfections—Inhomogeneity and striae(光学和光学仪器光学元件及系统图纸绘制第4部分:材料缺陷-非均匀性与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