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方法研究》一、简答题一、例举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一)客观精神说,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二)主观精神说,代表人物:康德、尼采“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他看到并强调了艺术中创作主题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体现出他思想的深刻之处。
德国哲学家尼采推向极点,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势力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模仿说,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夫斯基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
“模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
二、艺术生产包括那几个环节?(一)艺术创作——生产阶段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作品——产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经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艺术产品(三)艺术鉴赏——消费阶段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三、艺术创作通常包括那几个阶段?(一)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
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
1.艺术体验是对形象的体验。
2.艺术体验是对美的体验。
(二)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
艺术构思包括作品题材的选取和提炼,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动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考虑和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与整体结构布局的安排和设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等(三)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重要阶段之一。
作者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及形态构成,来实现构思成熟的形象体系,将其从内心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化为可供人欣赏的外在审美对象。
是作者实践性的艺术能力的表现。
四、简述艺术家、艺术品和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要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艺术作品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求;艺术家要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才能在精神上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品(二)艺术品是艺术家精神创造的物化形式;艺术品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
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被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三)受众即是艺术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
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只有通过欣赏,潜藏于形式符号中的艺术意象才有可能被激活和重组,从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作品潜在的审美特质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价值,这时,艺术品才从潜在变为现实,而获得实在的“生命”。
五、艺术家应具备哪些素质?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产生的创造者的总称。
艺术家应当具备有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饿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像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六、艺术形象包括哪几个方面?(什么是艺术形象?典型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社会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且具有审美价值的生动形象。
(一)是艺术家的创造(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三)生动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体典型指那些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共性,并达到个性与共性完美统一的艺术形象。
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不朽的典型形象。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阿Q也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典型形象”。
鲁迅先生就是通过阿Q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七、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生须具备哪些条件?(一)平日生活积累、知识储备和技艺训练。
艺术灵感表现为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
作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
这一阶段,艺术家“一直在进行审美认识活动在进行着潜创作,这就使得创作的审美认识正在得到积累叠加,得到整合加工。
”(二)执着的艺术追求。
艺术灵感表现为意象的组合与衔接。
创作构思很复杂,画家、诗人一眼瞥见一处优美的景致,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时,完成了一幅画或一首诗的构思;而作家、剧作家在提笔写作时,新的情节、人物、细节仍会汩汩而来,即构思依然在进行;而艺术家们有意识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则更是构思。
艺术家这一阶段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起始于艺术家以其心灵拥抱了某一个视觉形象、一段经历、一次遭遇、一条消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
(三)意静神旺,触物而成。
最后,外界信息的触发产生顿悟爆发出灵感。
例如画家列宾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褴褛的纤夫,而一下产生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灵感;毕加索从民间制陶艺术中获得创作灵感,而由这些灵感创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个艺术。
八、我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有哪些特点?(1)恍惚而来,不思而至;灵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你无法预测它是什么时间出现,它是一种瞬间的领悟。
平日里百思不得其解,要创作一部作品不知从何下手为之寝食难安,然而就在不经意的时候,突然思潮汹涌而来,创作中的难题迎刃而解,作品一气呵成。
灵感千呼万唤不出来,但是灵感有时突然爆发,偏偏在无意中不期而至:“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稍纵即逝,不再重复;灵感的到来不能预期,到来之后,如果不能立即抓住,就会立即飘然而去。
如游龙惊电一样,不留痕迹。
这里所说的是灵感的短暂性。
所谓短暂性,是指灵感爆发之后所延续的时间极为短暂,随灵感呈现于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也来得突然,去得迅速(3)亢奋激越,不能自己当灵感出现的时候,艺术家往往处于高度兴奋之中,感受异常灵敏,情感激越难平,创作冲动特别强烈,像着了魔一样的迷狂。
艺术家在激情沸腾中,各种心理因素高度综合起来,才思敏捷,想象活跃,艺术意象纷至沓来,艺术语言犹如泉涌。
九、我国传统艺术创作过程包括那几个环节?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一)意象的孕育,是意象生成的第一阶段,是艺术意象在艺术家头脑里的构思过程。
以诗歌为例,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二)意象的形成: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三)意象的物态化,是指艺术家头脑里的意象活的物态化表达的过程,使孕育在头脑里的艺术意象活的符号形式的和物质实体,从而产生艺术品。
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例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十、我国古代艺术主要有哪几种创作动因?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一)我国古代关于创作动因有:言志缘情说;畅神娱人说;经世济用说等等。
(二)三种动因有区别但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一个艺术家身上往往显现出复杂的状况。
“言志”说和“缘情”说既有不同,又有联系,都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又都存在某种缺陷,如果把二者割裂甚至对立,就会导致艺术创作错误倾向的产生。
“畅神”说和“娱人”说,突出地体现了艺术的审美本质。
在这种创作观的指导下引起的孜孜不倦的审美追求,推动着艺术内容、形式和手法的不断更新。
但仅为个人情趣、爱好而创作,也易造成思想空泛、过于雕琢形式的弊端;一心想取悦于人,还必然会媚俗,格调低下。
“经世致用”说,着眼于艺术的社会影响,形成反对形式主义、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传统,但也有为个人名利或谋生的。
功利也是艺术创作的推动力, 但只有蕴含深沉的情感, 能与艺术创作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的性质相融合, 才可能产生成功的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因, 表现在一个艺术家的身上, 往往显现复杂的情况。
艺术创作动因的理论有以上三类, 但实际上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
艺术创作的动因, 表现在一个艺术家的身上, 往往显现出复杂的情况。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以读书人为主体。
他们大都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发达、得意的时候, 很想做一番大事业, 就要用艺术来经世治国, “致君尧舜上”坎坷、失意的时候, 便浪迹江湖, 逃遁人世, 借艺术来消闲遣兴, 畅神悦情。
但是也有些人位居尊贵, 却以艺术为消遣或者“身卑未敢忘报国”, 用艺术来言志、呐喊。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11、艺术的情感特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
一切艺术都有情感,情感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内在驱动力。
情感在艺术中,具有变形、感人、动力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