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景观格局、结构特征
2.3 本底(基质)
范围广、连接度最高,
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 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 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2.3.1 本底的标准
1 相对面积
一般来说,本底的面积超过现存其他类型景观元 素的面积总和。假如一种景观元素类型覆盖50%以上 的面积,就可以认为是本底。 2 连通性 如果一个空间不被两端与该空间的周界相连的边 界隔开,则认为该空间是连通的。
5 廊道的内部特点
1) 从边缘到中心的物种组成发生急剧变化 例如:公路、河流、林带
2) 环境条件与外部有所不同
例如:林荫路冬暖夏凉 3) 水平上延伸一段距离,水平梯度也会发生变化。
2.2.4 廊道的分类
1 线状廊道 廊道是一条很窄的带,植被类型基本上是边缘 占优势。 一般有7种:道路、铁路、堤堰、沟渠、输电线、 草本或灌丝带、树篱 2 带状廊道
/pub/fragstats2.0
斑块相关性的指标:隔离度、可及度、相互作用、总 隔离度 破碎化指标:斑块密度、边缘密度、
2.2 廊 道 (corridor)
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 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例如:树篱、公路
2.2.1 廊道的作用
残存元素即处于缩减过程,有凹面边界的元素。
扩展元素能迅速地以凹面边界变为凸面边界。
3 网络 景观的孔隙度高时,这种网络本底就是廊道网络。
结构特征:
3 圆形斑块与长条形斑块的生态比较
指 标 形 状 圆 形 长条形
内部/ 边缘 边缘 长度 与本底 作用 斑块内 障碍物 生境异 质性 物种多 样性 走廊 价值 寻食 效应
高 低
小 大
小 大
少 多
小 大
大 小
小 大
小 大
4 环状斑块 形状很特殊的斑块
特点:内部/边缘低,内部种少
举例:环绕北极地区分布格局 高山环绕山体 绕湖周围
1 弯曲度(curvilinearity) 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之 比,与沿廊道的移动有关。动物、人更消耗体力.
2 连通性(connectivety) 定义:单位长度廊道中中断数量来度量。 例如:农田树篱 作用:一个廊道连通性高低决定了廊道的通道和屏障 功能。
3 狭点(narrow)
5 半岛(peninsula) 定义:指的是一个斑块中狭长的外延部分。 漏斗效应:人们常见的在半岛顶端,动物路径密度 高的现象。 鸟类、维管束植物减少
物种多样性递减 内部/边缘比解释
2.1.4 斑块的构型
斑块在景观中的空间排布情况,它们的空间分布对
能量、物种的流动有重要影响。
例如:居住区 Fragstats
边缘宽度的影响因子: a 太阳角向赤道方向超过向极地方向的宽度。 b 温带超过热带 c 主风超过其他风向 d 斑块与本底垂直结构差异越大,边缘宽度差异 越大。 根据对边缘或内部的反应,将生物分为:边缘种 (edge species)和内部种(interior species) 边缘种和内部种将动物分成三类: a 对两个生态系统均有要求 b 对边缘的特殊生境有特殊的要求 c 主要与一种生态系统有关系,但可扩展到边缘
连通性高的作用: 1) 可以作为障碍物将其他要素分开。
例如:防火带
2) 便于物种迁移与基因交换。 3) 使其他要素成为生境岛。 3 动态控制 例如:原始林采伐烧地、农田与林网
2.3.2 结构特征
1 孔隙度(porosity) 斑块在本底中称为孔。
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称为孔隙度。它是本底中斑 块密度的量度。与斑块大小无关。
2.1.1 起源与类型(起源原因、特点)
1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 原因:由于局部干扰而产生的。 采伐后的森林,草原烧荒,地表煤矿 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格局显著偏离其常态的事件。
举例:风、火、冰雹、山崩、虫害等。
内、外因(如火灾) 干扰 短期、长期 短期特点: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 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4 引进斑块(introduced patch) 原因:人类将生物引进一个地区,就产生了引 进斑块。 (1)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原因:由人种植植物而产生的特点:人维 护、存留时间长
(2)聚居地(homes habitation) 特点: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 的景观成分之一。 物种:人、引进的动植物、不慎引入的害虫、 从异地移入的本地 种 例如:村落、城镇
定义:廊道中的狭窄处 作用:影响运动
例如:河流峡口
4 结点(nodes) 定义:两个廊道的连接处或一个廊道与斑块的连接处。
作用:结点在管理与规划中十分有用,因为它提供了 许多相连系的物种源,当物种在斑块中消失时,有 利于物种重新迁入。 例如:河流急转弯的凹面常出现一片泛滥平原,两条 公路交叉处的重叠植被
边缘地带植物密度高于内部,故营养也高于内 部地带,由于小斑块的饿边缘/内部比大于大斑块, 因此小斑块单位面积的能量与物质不同于大的斑 块。 大斑块比小斑块有更高的营养级的动物,并且 食物链也更长。 2 面积对物种的影响 (1)岛屿 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的三种解释:
3 河流廊道 河流廊道是沿河流分布的,与周围本底不同的植 被带。
1) 结构:河床边缘、漫滩、堤坝、岸上高地。 举例:长江、黄河
2) 宽度多宽为宜: a 应具备有效地控制从高地到河流的水流和营 养的功能。 b 有利于森林内部种沿河运动,宽度应超出边 缘效应。
3) 河流等级:最小的河流叫一级河流。两个一级 河流合成一个二级河。 4) 功能: 1 它控制着河水及周围陆地进入河流的物质流动。 2 它影响河流本身的运输。 3 侵蚀、养分流、地表径流、洪水、沉积作用、水 的质量都与廊道的宽度有关。 4 它为物种的迁移和栖息提供了条件。 5 为人类运输航道、物质资源、保护作用。
2 边界形状 景观元素间的边界像一个半透膜,边界的形状对 本底与斑块间的相互关系极为重要,具备最小的周长 与面积之比的形状不利于能量与物质交换,具节省资 源的特征;相反,周长与面积之比大的形状利于与周 围环境进行大量的能量与物质交流。 看凹面边界的左边元素向右扩展更为有效。 扩展元素即它们最可能在周边的凸面上扩展。
大岛屿物种多 稀有种多 小岛近亲繁殖
S=CAZ
S-多样性
A-面积 C-比例常数 Z-一般为0.18~0.35
种 的 丰 富 度
S=CAZ
面积
分析表明,大致的规律是面积增加10倍,物种增 加2倍;面积增加100倍,物种增加4倍;即面积每增 加10倍, 所含的物种数量成2的幂函数增加,2是个 平均值,通常在1.4~3.0之间。这种关系的另一层含 义表明,如果原生生态系统保存10%的面积,将有 50%的物种保存下来。如果保存1%的面积,则会有 25%保存物种被保存。
斑块的形状与环境变化及更新过程有关。
园林设计,采取不同斑块形状,收到不同的艺术效 果。
形状系数
D
D-形状系数 L-斑块固边长度 A-斑块面积
L 2 A
D值说明某一斑块周边长度与面积同该斑块相等的 圆的圆周长之比,比值为1为圆形,比值越大说明该 斑块周边越发达
2 边缘与边缘效应 定义:
未干扰 在斑块内干扰 在本底中干扰
斑 块 持 久 性 时 间
环境资源斑块 干扰斑块 残存斑块 引进斑块
长期干扰 单一干扰 (短期)
斑块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2.1.2 斑块的大小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丰 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到 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同。 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食肉 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也高 于内部。
S=f(+生物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本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灭绝
大
迁入 迁入 速 率
小
远
速 率
灭绝 近
SsSNSLFra bibliotek物种多样性
SF
P
物种多样性
P
区别: 障碍物不同
海岛的隔离是与大陆相对而言
岛屿与陆地景观的形成时间大相径庭 与边缘的作用 设计保护区时,面积比较关键。 主要保护:1 较高的当地物种多样性 2 稀有种和濒危种 3 稳定的生态系统
2 景观结构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
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元素有三种类型: 1 斑块(patch) 2 走廊(corridor)
3 基质(matrix)
2.1 斑块(patch)
定义: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 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例:天空的云、嵌花路面的石子。
边缘是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 区。
斑块的边缘部分有不同于内部的物种组成和过渡,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边缘效应。 特点: 由一种环境条件组合、过渡为另一种环境条件组合, 由一类动植物组合过渡为另一类动植物组合,不仅包 括两个生态系统内部的成分并且有其特有的成分。
边缘的类型: 固有边缘(inherent edge): 环境资源上的差异造成的边缘。 特点:过渡缓慢、连续性强、变化很小。 举例:森林和沼泽之间的边缘 诱导边缘(induced edge): 天然或人为干扰造成的边缘。 特点:过渡显著、存在时间短。 举例:森林与火烧迹地之间的边缘。
2 残存斑块(remant patch) 原 因: 由包围着一小块未受干扰地区的大范围干 扰造成的. 举 例: 寒冷过后阳坡上留下的鸟巢、火灾大火过 后残留的一片森林 松弛期:某些种群灭绝速率升高的时期。 调整期:物种变动速率增高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