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强化建设阶段情况报告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强化建设阶段情况报告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强化建设阶段情况报告《大学语文》精品课程2008年立项,通过两年的建设,在网站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第二课堂活动、教案试题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总结经验,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现将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大学语文》精品课程2008年申报,获准为泰山科技学院精品课程项目立项建设;2009年7月出版《大学语文》教材,2009年12月网站建设完成,所有材料上网。

2009年申报并获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为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立项;强化了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该课程以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课程特色承载了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能。

二、强化建设阶段成果(一)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开设大学语文以来,我们一共使用了五六个版本的教材。

这些教材,有的很好,但容量太大,容量大了,学生的课时又有限;有的教材在内容上与中学教材重复过多,重复多了,学生学起来又没兴趣;有的教材仅是文选本,篇与篇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被学生戏称为高四语文。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尽可能做到因势利导,贴近学生需求,编写并出版了《大学语文》一书。

1、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撰写既要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还要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吸收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精华。

在指导思想上,首先是尽可能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历史性与现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较完美的结合。

其次是融合文体结构模式、文学史结构模式和人文精神结构模式编排原则。

再是重树“大语文”视角,视语文为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视语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视作品具有陶冶人们情操的功能,引导学生全方位、多侧面地去领会传统和现代文化的深刻蕴涵以及体悟人生哲理。

最后是建立便于学生自学的平台,强化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有利于实现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终极目标。

教材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地合理定位。

人为贬低和无限拔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大学语文课程就其性质来看,虽说是公共基础课,但它有读书明理的功能。

读书明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

所谓“读书明理”指的是读文学书,明做人之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文学既是中国人作为启蒙教育、人格教育的基础课,也是中国文人进入仕途的必修课的原因所在。

文学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到佐证。

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在编撰教材时相应增加一些历代优秀的文学篇目,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大学语文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从内容看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课。

教材建设的基础是搭建好科学的统筹兼顾的框架。

在体例建构上,教材以文学史发展脉络为经,以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为纬,按照古代和现代的分野,适当区分中国和外国文学,把散文、诗歌、小说等文体分类进行单元编排。

单元前后有概述和学习欣赏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欣赏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全书由九个部分构成,诸子百家语录、古代散文、古代诗歌、古代词曲戏剧、古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外国文学。

把诸子百家语录单列一个单元,就是从了解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角度,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按照现代文体分类模式区分古代和现代的文体,但不拘泥于一般概念。

如古代散文单元,中国古代所谓“文”包容范围极广,其面貌亦极为纷繁复杂。

《别赋》作为骈体文,古代是区别于散文的,我们把它收录到“文”的单元里,那么,这里的散文单元,应该是大的“文”的范畴。

为拓展学生的阅读,我们把外国文学单列了一个单元。

尽管受篇幅的限制,不能包纳更多的内容,我们还是注意选择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国度不同作家的作品,尽量体现广泛性和代表性。

教材建设在内容安排上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在作品选择上,既要突出其美文特色,更为重要的是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贴近时代需求。

作品选择在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力求古与今、中与外作品的精、多、全、新。

坚持题材风格的多样化,所选作品基本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既有名家传世的经典之作,又有新人初露锋芒的鼎力作品。

众多的名篇佳作汇聚成册,构成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让学生浸淫其中,使其得到熏陶和感化,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教材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几个原则,是我们的实践总结。

《大学语文》(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书出版后,受到省内外一些高校师生的欢迎。

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形象的说法,深刻道出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的确博大精深,教材改革的任务也的确任重道远。

我们在这方面所作的一些尝试,权当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行、专家、学者。

2、编写特色(1)确立了“精神教化+语文技能”的课程定位针对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将人文与语文相合,强调人文性、综合性、拓展性。

在语文教育观念方面,坚持“大语文”的教育思路,改传统的“大学语文”为新型的“人文语文”课程模式,特别强调语文与民族文化的同构关系。

语文是民族文化积淀的地质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既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知识、历练语文能力的责任,又必须以涵化民族情感、唤醒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为天职。

因而在《大学语文》一书中,坚决打破传统的单向度的纯文学教育观,既关注生动、优美的文学形式载体,也注意选读哲学、美学、历史、思想史、文化史、科技史方面的作品,充分发挥文学丰富多彩、可读性强的优势,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了更广泛和更具文化内涵的知识。

同时注意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

作者认为,语文的本质特性就是文化的底蕴,文化的精神。

语文教育既是母语教育,更是文化教育。

语言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既是人类透视世界文化的窗口,同时也是人们探求民族文化精神的通道。

(2)体现了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文本位的人本化特征新编《大学语文》顺应当今世界各国语文教材编写追求的潮流,从结构到内容,再到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现了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文本位,由死板的知识形态走向鲜活的生命形态的人本化趋势。

通过语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精神的全面提升。

从教材结构来看,系统性、立体化,设计新颖,自成体系。

主要以文学体裁为板块,板块内部体现文学史的脉略。

构建这样一个立体坐标,易于学生融会贯通、系统把握知识内容。

本教材分为九个基本单元:诸子百家语录、古代散文、古代诗歌、古代词曲戏剧、古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和外国文学。

我们把诸子语录作为一个专列单元,主要是从诸子散文思想性的影响更突出一些的角度考虑。

建构了以人格发展,精神成人为本位的教材体系。

网络式、大信息,注重教练,便于应用。

每个板块前面设有概述,大多板块之后设有相关文体的特点及鉴赏知识;每一篇章内部设有“题解”、“原文”、“注释”、“简析”、“思考与练习”,有的篇目还根据需要增加了“延伸链接”部分,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拓展信息。

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看,重经典、大视野。

遵循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两者对等均衡的原则,既注重传统经典文学篇目,也编选了新的名家力作。

作品入选标准是:思想内容健康,文化内涵丰厚,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审美价值高,同一作者不同体裁之间不兼选。

通过课堂教学,努力引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力求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大学语文》在结构和内容上的设计和编排,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识升华和深化,形成独见,并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精神成人的目的。

(3)体现了与时俱进、贴近现实语境的生活化特征语文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力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贴近学生的心灵。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是语文教育的活水源头。

传统的语文教育为了应试的需要,往往冷落或忘却了活生生的现实语境,造成语文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的隔离。

高校语文教育面临的语境有四大方面:其一是文本创作的历史语境;其二是作家创作的生活或心理语境;其三是文本内在的上下文语境;其四是文本的当代教学语境,这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语境。

语文教育与教材编写必须考虑和关注这四大语境。

任何脱离语境的教材和教学,必然会带来语文教育自身的边缘化。

《大学语文》一书的编写思路、理论架构和编写内容,正体现了四大语境,无论是专题安排,所选文本、研读资料、练习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都呈现出了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向学生现实生活全方位开放的生活化特征。

这种特征既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同时也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符合生态教育理念。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一书,视野开阔,构架全新,见解精辟,既凸显了人文,也关照了语文技能。

(二)教学内容改革及效果1、教学目的与要求:系统建构学生的文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文字表达形式;陶养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任务。

对于三本生和专科生来说,这种提高尤为必要。

本课程主要讲授分析古今中外的名篇(不限于文学作品),并布置适量的作文。

2、内容设置(分三部分):为便于统一命题,避免讲解内容差别过大,分精讲篇目、导读篇目、自学篇目。

精讲课文18篇(考试内容比例70%)导读课文21篇(考试内容比例25%),采取以历史为纵线,分时期编排单元内容,每一单元,按照不同的文体类别排列选文。

后两部分按文体类别分为不同的单元,每篇作品都有“题解”、“简析”、“思考练习”和“延伸链接”,这样安排,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方便学生自学。

3、教学组织:以文学史为经线,以各种文体和名家名篇为纬线组织教学。

力图完整地勾画文学知识轮廓,理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中学习知识,在篇章中陶冶感情、培养能力,提高文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4、教学要求:教师要运用现代美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既要展示作品的文学魅力,又能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用情景描绘及生动讲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理状态中学习,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5、教学效果:大学语文承担着四大使命:梳理功能、传布传统人文精神、拓宽学生视野和开拓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首先是帮助学生梳理以前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的简单架构,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将新老知识系统化;其次是传播中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古今中外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方便学生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其教材应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最后是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不选空洞说教的文章,应与时俱进,选择优秀的文学精品,教师的讲授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而是集美育、德育、智育于一体的身心陶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