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中的龟鳖神话传说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展开想象的双翅,在虚拟的世界中翱翔,不管真实与否,直述人们的期盼与向往。
在我国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中,不时出现充当预测吉凶,避祸除邪,吉祥赐福的龟憋的身影。
一、立地顶天--“女娲炼石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
传说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
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仿照自己印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一个个小人的形状。
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泼乱跳,女娲给他们取名叫“人”。
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人。
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速度太慢,于是女娲顺手捡起一根草绳,搅拌上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了一个个活的人。
于是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女娲还使男女相配叫他们自己生育后代,一代一代绵延繁衍。
在神话中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母,最早的婚姻女神。
女娲炼石补天的著名神话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卷无一《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这里讲的“鳌”就是龟鳖类动物。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远古时代,不知什么原因,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支撑着天的四跟柱子突然因糠朽而折断,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黑洞洞的大窟窿;九洲的土地也分裂成一块块,地上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喷涌出滔滔洪水,各种猛兽.恶禽.怪蟒纷纷钻出来危害人类......女娲见人类遭受这样惨烈的灾祸,就全力补救天地。
她先在江河中挑选许多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
为了防止天空再次塌下来,就找来一只巨大的鳖帮助驮运一块块的打石头,然后砍下它的四肢脚竖立在大地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撑起来。
接着杀了黑龙赶走各种恶禽猛兽,用芦苇灰阻塞了横流的洪水。
从此灾难得到平息,人类得到挽救,人世间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传说女娲工炼3650块石头,每块高径53.3米,方径79.9米。
用现代计算方法,每块石头2592立方米,重约3850吨。
巨鳖一块块驮,最后又断足撑天,实在是功不可没。
女娲是产生在中华大地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人物。
“女娲炼石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与欧洲“圣经”中“上帝”造出的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虽有某些类似之处,但是更为丰富与人性化。
在这个神话中,龟鳖成了牺牲自我,驮石补天,顶天立地的,造福人类的英雄。
与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神话传说中讲:“宇宙天地被四头大象驮起,而四头大象同时踩在一个巨龟上异曲同工。
”而对龟鳖的忍辱负重,甘于奉献,力大而长寿的认识却是一致的。
二、负重抗洪--“大禹治水时元龟负息壤抗洪”大禹是中华华夏第一代明君。
相传中国古时候洪水滔天,大地上一片汪洋,人民没有居住的地方,有的山上找洞窟藏身,有的在树上学雀做窝巢。
飞做走兽还要和可怜的人类争夺地盘和食物。
大禹便带了助手应龙,去挽救人类,治理洪水。
大禹首先赶走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
随后命一只大元龟把一种叫“息壤”的神土驮在背上,跟着自己。
这种“息壤”神土,只要放在地上就会不断生长,积成大土堆。
大禹一路上用它填平深渊、堵截洪水。
应龙也在前面开路,用尾巴划地。
禹叫人民在应龙尾巴划过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导到江海。
到了桐柏山,禹又设法擒服刮风打雷的水怪无支祁。
用大铁锁锁住无支祁的脖子,把他压在龟山下面。
禹因为治水非常繁忙,没有一点空闲,三过家门而不入。
关于龟帮助大禹治水还有另外一些传说。
如《洛阳记》记载:“禹时有神龟于洛水,负文列于背以授禹,文即治水文也。
”说的是鬼以龟背文字形式为大禹提供了治水的方法,帮大禹治水。
还有记载说:鲧因治水无功,被舜幽于羽山,鲧羞于自沉于羽渊,化为元龟。
禹治水,得龟相助。
有一次龟背一座大山帮助堵水,遇恶蛟,龟怕丢山于江中,就负大山与蛟恶斗,终于战胜恶蛟,但龟也因力竭被压山下。
后来历经沧桑,龟始得复出,背生绿毛,成为绿毛神龟。
大禹在龟的大力帮助下,经历许多艰难和困苦,终于治好了洪水,可是还是有别的灾害。
有一个蛇身九头的怪物叫“相柳,”贪暴无厌,一口气要吃九座山上的东西,什么地方只要给他一跌一喷,马上变成水泽,危害百姓。
禹就运用神力杀死相柳。
这时才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禹当了天子。
九州的地方官送来许多铜,禹就叫工匠铸成九只宝鼎。
鼎上刻绘着各种毒虫害兽和妖魔鬼怪的图象,使人预先对这些东西有所提防。
人民感念禹的恩德,就叫宝鼎为“禹鼎”,以后又把“禹鼎”作为辨认奸邪的代名词。
大禹一生兢兢业业为人类谋取幸福安宁,受到世世代代的人们崇敬。
在浙江绍兴稽山门外建有楼宇巍峨的“禹庙”和“禹陵”,以纪念他的功绩。
在大禹治水神话中,智勇双全的龟又一次成了默默无闻的壮士;或驮土负重,或载文授法,或压于山下,全力助禹抗洪。
为此,大禹尊崇“九江纳锡大龟”为华夏国宝。
其实形容龟鳖神力无比的故事,不仅在女娲补天中能驮石顶天,大禹治水中负“息壤”的神土,压在山下还能复出,在《列子.汤问》中还载有这样一个形容龟的神力巨大的传说。
说的是“归塘”中有五座大山,仅每个山顶的平展处就有45000公里,由15只大乌龟分三班轮流用头顶着,使大山不再移动。
汉字中的“山”字,从古至今有三个演变阶段,最初的山字是“五峰”(即五竖一横)。
后来,支撑岱舆山与员峤山的六只大龟被龙伯国的人钓走烧死了,这两座山便沉于海底,这样,“归塘”中只剩下瀛洲、方丈、蓬莱三座神山,所以山字才成为三个峰,一直演化成今天的“山”字。
如果说“大禹治水”是多少有些夸张的传说,那么公元前251年秦国李冰父子治理洪水修建伟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历史真实。
它造就了“天府之国”二千多年富庶,至今仍在为四川人民造福。
尽管龟没有助禹抗洪时的神奇,但它现在仍兢兢业业驮着“饮水思源”感恩石碑,立在都江堰市“二王庙”,永远昭示着炎黄子孙。
总之,龟鳖不仅力大无比,且可亲、可叹、可敬是无可置疑的。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部》载:“山龟之大者,人立背上,可负而行”。
这确实不夸张的。
三、微标指向--“鼋龟在黄帝大战蚩尤时指明方向时辰”上古神话传说中一直流传“三皇五帝”开创中华文明史。
“三皇”除上述“女娲”外还有发明阴阳八卦的“伏羲氏”和尝遍百草,中医与农业的始祖“神农氏”。
在《神农本草》中最早记载了龟鳖药用价值。
而“五帝”则先后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五帝”之首的“黄帝”即“轩辕帝”,与烈山的“神农氏”即“炎帝”,经过“阪泉”之战后,合并成“炎黄部落”。
黄帝与炎帝并称中华名族的祖先,中华名族亦自称“炎黄子孙”。
轩辕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就发生在炎黄部落形成之后。
蚩尤是一个称“九黎族”的部落首领。
传说他头上长角,能变幻多端,征风召雨,喷烟吐雾,非常凶狠。
他带领弟兄和南方部落以及山林水泽间的怪神,杀向黄帝所在地涿鹿;黄帝调动四方鬼神、各种野兽及中原一些部族迎战。
黄帝请来应龙,企图以大雨淹死敌人。
蚩尤也请来风伯、雨师、刮起一场更猛烈地大风雨,使黄帝军队四散溃逃。
黄帝又叫他的你女儿魃上阵参战,暴雨刹那间消失,应龙等伺机扑杀过来,使蚩尤受挫。
黄帝又用神兽的皮制成一面大鼓。
鼓声惊天动地,五百里外也能听到,蚩尤军队丧魂落魄。
黄帝又用变化莫测的阵图,把蚩尤军队重重包围起来,蚩尤兵败被俘。
蚩尤被杀死于涿鹿,他手脚上的枷锁被抛掷后化为一片颜色鲜红的枫林,那是蚩尤斑斑的血迹。
又说他被杀于翼州,身首异处,因而叫“解”,就是后来山西的解县。
在黄帝大战蚩尤中,双方都使用鼋龟作标微指明方向。
据说轩辕黄帝旗微上的“图腾”就是由二十八宿“轩辕星”组成的“天鼋龟”。
在战斗异常激烈时,蚩尤吧黄帝军团团围在大雾之中。
黄帝将士走失方向,黄帝的臣子风后献计:将天鼋头对天山,尾向东南,四足定方位,进行指南,黄帝军队才冲出大雾的包围。
而蚩尤头上为椎形五联冠,冠上为篦形日月轮。
上方有两个“龟形人”,下方有两个菱形符号,配合两臂动作,右指太阳,左为月亮,与天鼋图一致,是指明方向与时辰,指挥战斗。
《续搜神记》载:“鄱阳人黄赭入山采荆杨,逐迷路。
数日,忽见大龟,赭者咒之曰:汝是灵物,而吾迷不知道,今骑汝背,头向便是路,龟即回右转,赭者从行十余里,便得溪水。
”这几例中,龟均显示时辰与方向,与中华古文化之集大成的“周易八卦”“河图禹洛水”结下不解之缘。
四、天之神灵--龟鳖是能解危济困吉祥赐福的神灵化身在中华古氏族社会一直把龟鳖作为解危济困吉祥赐福的天之骄子神灵化身来崇拜。
春秋左丘明所撰《国语。
周语》曰:“我姬氏出自天鼋”即认为姬氏是龟的传人。
晋朝郭璞所撰《尔雅龟赞》曰:《天下神物,十朋之龟》。
也把龟作为天之神灵。
所谓“十朋之龟”有说是指龟的“身价”,也有说是对龟的“分类”。
当时的词书—《尔雅》释曰:“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
”《尔雅》又曰:“龟,俯者灵。
”古人认为那些行动时低头向下之龟具有灵性,多为灵龟。
灵龟稀贵,故多用作贡品。
古老华夏信奉“天人感应,万物有灵”。
春秋《礼季.礼运》与宋之《十三经流疏》均把龟列为“龙、凤、麟、龟”“四灵”天之神灵。
《孔子家语》曰:“麟虫三百六十,龙为之长;羽虫三百六十,凤为之长;毛虫三百六十,麟为之长;介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
人之灵,灵在智慧超群,人兼有龙凤麟龟“四灵”之完美。
显然,唯一真实存在的龟,是古人最为尊崇的高贵而神灵动物,常冠以“灵龟”、“龙龟”、“神龟”、“天鼋龟”等称颂。
春秋战国时,赵简子问王孙圉:楚国何以为宝?王孙答曰:楚国有六种国宝,其中就有龟。
按周代礼法,大夫以下,不得私藏龟。
据《公羊传。
定公八年》和《史记》载:鲁国自古人杰地灵,礼教祖师周公与礼教之圣孔子均出自于此。
但令周公在九泉之下悲哀不已的竟是其家臣阳虎盗走鲁国国宝—几只龟而已。
据齐人管仲《管子》载:“龟生于水,而发于火。
于是乎为万物先,为祸福正”。
故称龟为“先知君”。
战国庄周及弟子所著《庄子》曰:“龟长于蛇”又解云:“蛇形虽长而命不长;龟形虽短而命甚长。
”张世南《灸龟论》曰:“龟老则神,年至八百,反大如钱。
夏则游于香荷,冬则藏于藕节。
”在当时“图腾”崇拜氏族社会,许多氏族把龟作为本氏族“图腾”旗徽,部落祖先和保护神顶礼膜拜。
中华民族崇敬龟延续数千年,一直作为高尚的吉祥神物,可谓至荣至贵。
《史记?龟策列传》说:“龟者,天下之宝也。
”从行龟卜,设龟官,掌龟印,佩龟袋,照龟镜,甚至戴龟帽,取龟名等等。
大至一国国名、年号,小到一件图案饰物足以说明对龟的崇拜程度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