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探索教育创新的道路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于德顺、杨宏益摘要:本文根据民办高校(高职高专)的学生特点,探讨了民办教育具有的规律;通过反思传统的教育观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民办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之路。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们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特色教育改革创新这几年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在各地举办兴起,全国就有上千所、江苏省也有17所之多。
在公办高校的“森林”覆盖下民办高校艰辛创业、发展,就象森林中的春笋一样生长多么的艰难!但是,广大民办高校的教职员工,把办好民办高校看作是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为此付出了诸多的心血,今天终于成了一片新“天地”。
要问民办教育有什么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民办高校的生源情况大致相同,在人才培养上遇到的问题也差不多。
为了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了促进民办高校的共同发展,研究这一课题还是有实际价值和普遍意义的。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民办高校高职高专招生是最后一个批次。
一般是学生由于考分低,上公办高校无门,无奈多花点钱上民办高校。
有的学生进校后奋发图强,两年后如愿以偿“专转本”进入本科院校深造,或学得一技之长毕业后报效社会;有的则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混日子。
概括说来,民办高校的学生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怕学习,上课睡觉或迟到、早退,甚至通宵上网,经常旷课,考试多门功课不及格;更有一些人娇生惯养,吃不得苦,没有刻苦钻研精神,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2、智力并不差,且有一定思维活动能力,有的人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不是不可改变,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我们工作到位,他们能够转化,只要好好引导,他们也会成人成才。
3、他们有些人有自己的爱好和专长。
有的学生喜欢交际,活动能力较强,在省市比赛中相当出色;有的人电脑知识、技能特别棒;有的人文学水平比较高,……。
对这些人要发挥其所长,引导他充实自己的技能,成为祖国有用之才。
4、尽管是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但众多的毕业生仍然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民办高校是最近几年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化时期的产物。
众所周知,公办高校的条件好、生源素质好;而民办高校能把公办院校不要的、高考300分左右的学生培养成人成才并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这是公办院校未必做得到、做得好的事。
这件事的本身就是富于创造性的标新立异,也是民办高校对社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民办高校之所以能立足的社会价值。
二、传统的教育观存在的问题搞民办高校我们也经过反复的摸索,走了一些弯路。
办好民办高校不仅要认识学生的特点,还要搞清传统的教育观念为什么特别不适宜用来办民办高校。
1、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大学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
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思维训练和技能的培养。
对民办高校这些不爱学习、没有学习习惯的孩子来说,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说不上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当然也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传统的课程观是将课程设置严格按学科专业分设,各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封闭,学生必须按选定的专业及规定的课程学习,学科之间很难实现交叉与跨越,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思维狭隘,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学生就业,更不符合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3、传统的质量观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衡量标准。
但是实践证明:很多出色的人才并不是在大学里各门功课都优秀;有些在学校理论成绩平平,但是他们走向社会后却干出了一番事业。
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能是评价质量的一个方面,决不是全部。
正如有同志指出:“单纯以考试成绩来判断教学质量,严重忽视了教育的个性化和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不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我们这一批民办高校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具备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
4、传统的教育观用格式化、单一化、统一性人才模式来衡量毕业生,而忽略培养对象的个体差异,忽略学生成才的途径多样性。
这种人才观和培养模式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很容易使学生在混日子中迷失自我……。
三、我们改革与创新的探索我们这样层次的民办高校,如何改革与创新?谈几点看法:(一)教育思想观念要创新,思想观念是创新的动力1、树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
2、按照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及学生就业需要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改革。
3、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打破传统专业教育单一的学科类课程的封闭模式,走课程综合化发展之路。
4、确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不能单纯用分数一个标准来衡量质量,有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可能很强,未必将来就不行。
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要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来评判学生的能力和进步。
不能认为凡是听话的,会读书的学生将来是人才,反之就不是。
因为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书读得好只是一个方面,还要有技能,有良好的品德,即要有特色的人才。
(二)教育模式要创新上学期我院教务处出台了《近期教学改革若干意见》(试行),迈开了我院教育模式创新的第一步。
我们的做法是:1、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准则,打破原有的高等专科学校培养模式,结合学年学分制的实行,制定与高职人才规格相一致的教学计划;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根据就业岗位群的特点和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用反推法来研究应开设哪些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
对理论课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
2、教学计划不再追求统一性,各个专业可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和学生情况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3、为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加强践性环节,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比例是40-50%;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环节必须全部开出,为此学校加大校园内实验室、实践教学基本设施的投入力度和建设速度,并加强校企联合,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与社会经济建设密切联系。
4、更新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学习内容要反映现代科技发展,要贴近实用,理论以够用为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教学改革。
5、改革考试方法,注重能力考核。
不能以死记硬背知识为主,而应以理解、应用知识,分析、判断、解决现实问题为主,从而建立新的考试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
6、要重视教学环境,注意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学生怎样做人,以增强对外部不良影响的免疫力。
教育是系统工程,不能一谈教育就是系主任、班主任的事,实际上也是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事,人人都是育人者。
面广量大的教育也包括学生群体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所以要有一个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这些不是一时一刻形成的,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三)、教学管理制度要创新1、学籍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年学分制,学生在一学年内必需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该学年的学分,如不能完成规定学分的60%,必需转入下一年级,重新修读不及格课程。
这就是说不要一次不及格就否定一个人,要给出路。
2、课程管理实行选课制, 我院现有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读有关选修课,初拟从二年级起组织实施。
3、逐步完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逐步加大目标管理的份量,由教务处制订实施办法。
目前为院、系两级管理,,逐步放权。
教务处加强宏观检查督促,充分尊重发挥系一级组织的作用,全力做好服务工作。
4、实行发放多种证书制度。
学生毕业,经过考核和考证,发放毕业证书、思想品德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因材施教1、每个受教育者都有其自己的特长、优势或亮点,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和发掘,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老套的教育方法,用类似于“尝识教育”的方法,让受教育者树立信心,自觉自愿接受教育,化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2、不要用培养理论思维人才去要求他们,要用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去要求他们。
不要光用淘汰一种办法来处罚学生。
要培养一技之长,让他们都能在人才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出路。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类型、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让他们闪光。
3、采取的措施(1)分级教学。
我院自2000年以来,根据入学学生基础的不同对“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两门课程采用分级教学,为便于管理只在本系内组建教学平台。
既解决了分级教学的管理问题,也使分级教学收到一定效果。
(2)模块式教学。
由于不同专业对于“高等数学”这门公共基础课的要求不同。
因此,我院高等数学教研室,将高等数学的内容分为若干模块,不同专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教学。
(3)实践教学。
我院与苏州世纪晨光网络公司;应用美术与南京维色企划有限公司,土木系与扬州市建兴监理公司、无锡三建等企业联合办学,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这种开门办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是十分有效的。
(4)兴趣小组第二课堂。
为了丰富课余学习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各个系还举行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如土木系举行绘制内力图竞赛),学术讲座、科学报告会等等。
参考文献1、洪早清:《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的若干观念》中国大学教学,2003(1)2、解飞厚:《冷静看“特色”——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江苏高教2002(6)3、稽士京:《试论教育创新》江苏省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文集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