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舒尔茨:controller
controller的特点是:喜欢掌控,注重结果,安全感至上,基于数据事实决策。
本片中,舒尔茨,德国人,非常理性,非常有逻辑,办事干脆直接,冷酷无情,杀人如麻,但是并非为所欲为。
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建立在绅士熟虑和奉公守法的基础上。
先调查清楚背景,然后做好准备,然后彬彬有礼的讲道理,讲道理不成,则武力解决。
在美利坚这样一个新生的合众国里,他的理想是人人平等且自由,他的目标是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
在南北法律尚且不同的情况下,或者说南北都支持奴隶制的情况下,他显然是站在更先进的一边,即支持废奴,而深入的区域却是奴隶制盛行的庄园主的地盘。
这也就是他们准备谈判的开始。
解救姜戈的妻子,本来有实力直接买下来,或者把姜戈训练成骨灰级杀手,将人抢过来,但是他没有大开杀戒。
这是一个最明显符合controller的特质,即理性地基于事实作出决策。
因此舍尔茨并不是想正儿八经地买人,而是打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法律的漏洞,骗回来。
本来是计划打法律的擦边球,钻奴隶制度的漏洞,从庄园里营救出姜戈的妻子,无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更想不到,出卖黑人的,竟然也是黑人,这就是黑奴处境的原罪和最大悲哀。
在赔钱的问题上,舒尔茨很爽快,只要用钱换的来生命,即便是面对坎迪敲诈性的漫天要价,他二话不说就掏腰包。
此时此刻,虽然落魄,却并未跌破底线。
签合同的时候,坎迪叫了个侍女没完没了的跟边上弹《致爱丽丝》,此时的舒尔茨显得异常的焦躁。
《致爱丽丝》是什么?是舒尔茨老乡贝多芬的作品。
来自于德国、或者欧洲的语言和音乐对于舒尔茨来说象征着什么?不仅仅是故乡,还有自由、平等、文明。
接下来围绕大仲马的叫板立刻充分反映出此时舒尔茨舒尔茨的内心活动,他对庄园主说,你用大仲马小说里的人物名给你的奴隶命名,这无异于拿老祖宗的经典来洗刷欧洲的人文主义,第二次交锋,已经在压线。
此时舒尔茨仍然没有冲动,仍在表现为一个controller最基本的素质。
在舒尔茨眼中,坎迪是一个毫无人性可言,践踏人类文明的渣滓。
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强忍着愤怒,恭恭敬敬的请庄园主把赎身契签了。
此时的舒尔茨是认可庄园主成为了游戏的赢家,因为本来就是智力游戏,在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愿赌服输,但是服输并不等于就认可庄园主思想立场,以及他主张的奴隶制度。
作为一个controller,他还是要把自己和而不同的观点表达出来——你现实里是赢了,但是精神上我并不服输。
此时,游戏全面升级。
于是坎迪坚持要求舒尔茨与他握手,并且强调,这是我们这里的习惯,这不仅仅是在侮辱舒尔茨的智商,并且是在玷污他的信仰。
坎迪说舒尔茨是个输不起的输家,是指他不接受美国南方通行的这种暴发户式的践踏人类平等、自由、尊严的玩法。
舒尔茨说坎迪是个糟透了的赢家,是指他有了几个臭钱,就为所欲为。
只要舒尔茨与他握手,完成交易,即等于是承认合法买卖奴隶,承认奴隶制,这就不只是智力较量输了赔钱这么简单了,这是在侮辱姜戈和她的妻子,与舒尔茨奋斗争取和拼搏捍卫的目标相悖。
如果他握手,便从一个解放奴隶的斗士,变成了奴隶贩子。
如果他握手,则是相当于和一个自己唾弃的毫无道德可言的败类平起平坐,称兄道弟,并且,是在一个自己言传身教,精心培养的种子面前,告诉他,面对暴君,我们无能为力。
因此,舒尔茨开出了那一枪,看似愤怒地冲昏了头脑,实则是在内心的坚守。
舒尔茨并非故意作死,在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理性和克制后,面对自己的最后底线,在人的尊严受到践踏的时候,舒尔茨选择超越法律,当然超越法律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同归于尽。
综上分析:舒尔茨的行事、决策非常符合一个controller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