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解读

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解读

2014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解读
第一部分标准概述
一、标准出台和修订
(一)历次修订情况
1.1989年,作为《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通知》附件下发的《国家卫生城市检查考核标准》,分组织管理科学、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市容环境整洁优美、公共场所及饮食行业符合卫生要求和除害防病成绩显着等六部分,提出了16条标准要求,除城市绿化指标外,都没有量化要求。

标准以卫生治本建设为主,重点做好环境整治、城市基础建设、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和除“四害”工作;
2.1994年10月,修订并公布《国家卫生城市检查考核标准实施细则(修订稿)》,增加至十部分,将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和环境保护从原来的二级指标调整为一级指标,成为以后标准沿用的基本框架;
3.1999年,第二次修订并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考核命名办法》;
4.2005年,第三次修订并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考核鉴定、监督管理》;
5.2010年,第四次修订印发《国家卫生城市、区标准及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同年底,重新印发《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2011版)》。

6.2014年,第五次修订并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标准框架作了较大的调整,分八部分,设置40条标准。

(二)修订基本原则
1.与时俱进,丰富创建指标内涵;
2.适应行业标准的工作指标变更;
3.适应分类指导和部门分工调整;
4.更好为卫生防病中心工作服务;
5.注重城乡协调和幅射带动作用。

二、标准框架内容
(一)标准的基本框架
标准分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重点单位卫生、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病媒生物防制等八部分,设立40项指标。

(二)必备条件的设置
2010年12月发布的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2011版)设置了以下必备条件:(新标准配套管理办法待定)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5.全年空气污染指数;
6.除害达标情况;
7.爱国卫生工作管理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8.建成区烟草广告;
9.近两年食品安全事故及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
10.市民对卫生状况满意程度。

(三)新旧版标准比较
1.瘦身减负,突出重点:从十部分减为八部分,标准从66条减至40条,减少了%。

对不易考核及易造成基层负担的指标进行了兼并整合。

突出了爱卫机构建设和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并丰富了病媒生物防制的内容。

2.依法管理,明确标准:共涉及9部法律法规及多个国家标准;
3.关注民生,提高要求:增加了全民健身、控烟;数字城管、生活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管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慢性病防控、精神疾病救治等内容。

提高了城市空气、绿化、保洁时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指标要求。

4.数出有据,便于评估:探索建立检查考核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专家评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5.丰富内涵,齐抓共管:在原来主要由卫生、环保、住建、工商等职能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水利、体育、安监和食药监等部门的工作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解读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一)基本内容(1-4)
1.党政重视,社会参与;
2.组织健全,责任落实;
3.开展各类创建活动;
4.畅通市民沟通渠道。

(二)重点释义
爱国卫生管理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爱国卫生建议与投诉平台建设。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基本内容(5-8)
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工作网络健教阵地;
3.全民健身活动;
4.控制吸烟。

(二)重点释义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三、市容环境卫生
(一)基本内容(9-16)
1.环境容貌,绿化美化;
2.清扫保洁,垃圾收运;
3.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
4.公厕、中转站等设施建设和管理;
5.集贸市场卫生;
6.活禽销售市场;
7.社区和单位卫生;
8.城中村和结合部卫生;
(二)重点释义
城市“六乱”整治;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
城市公厕建设;
集贸市场卫生;
活禽销售宰杀;
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卫生。

四、环境保护
(一)基本内容(17-20)
1.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2.空气、声环境质量;
3.水环境质量;
4.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

(二)重点释义
API(空气污染指数)、AQI(空气质量指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五、重点场所卫生
(一)基本内容(21-24)
1.公共场所卫生;
2.“五小行业”卫生;
3.学校卫生;
4.职业病防治。

(二)重点释义
“五小行业”卫生。

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
(一)基本内容(25-29)
1.工作机制建设,无重大安全事故;
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
3.餐饮业、集体食堂卫生;
4.牲畜屠宰;
5.生活饮用水卫生;
(四)重点释义
餐饮业卫生、二次供水卫生。

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一)基本内容(30-37)
1.无传染病暴发疫情;
2.免疫规划;
3.慢性病防控;
4.精神卫生;
5.疾控机构建设;
6.无偿献血;
7.社区卫生服务;
8.婴幼儿、孕产妇死亡率。

(二)重点释义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八、病媒生物预防控制
(一)基本内容(38-40)
1.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2.孳生地治理;
3.密度监测,重点单位设施。

(二)重点释义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