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舆情管理课件

网络舆情管理课件

现象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 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 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 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 体极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 胁社会正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 纳)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方 式和格局。
随着全球卫星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以及个人电脑的 普及和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高,一个以网 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的全球大众传播格局 正在形成。
1.传播的爆炸性 2.主体的隐蔽性 3.信源的模糊性 4.网民的互动性 5.意见的指向性 6.影响的显著性
在社会矛盾的形成和积累之下,指向某种矛盾的舆 情在暗暗地滋生和积累,经历有无到有、由弱到强、 由隐匿到公开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以某一公共事务 为导火索而在网络上爆发出来。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2. 突发模式
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模式在体现“刺激——反应” 机制时更为明显,其刺激物就是突发事件,网路 上民众的舆情就是反应物。
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踊跃发声建言。 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上,“新意见阶层”进一步显示出巨
大的舆论能量。 政府一方面强化网络管理,以抑制过于偏激的言论;另
一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反应提速,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 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监测、反馈和吸纳机制。 案例:拆迁之痛。
“新意见阶层”关注什么?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网站新闻评论 论坛与社区BBS 聚合新闻RSS QQ MSN 博客BLOG 微博MicroBlog (后四项被认为是现在最重要的Me Media或We Media,
自媒体)
网络舆情的最新发展
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独立源头 互动成为网络舆情最主要的特色 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调整网络舆论表达形式,抑制“群体极化”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激起 公众的强烈反应,舆情表达集中且剧烈。
(四)网络舆情的形成动因
外部动因:外部动因包括社会环境作用力合网络 空间的舆情空间作用力。
内部动因:内部动因则包括利益需求和心理作用 力,其中,公众自身的利益需求是舆情形成的动 力源头。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民众关注指标用来刻画在一段统计时期内民众 对国家各方面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有助于从 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捕捉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 所在,通过密切关注该舆情信息的爆发和演化 规律,以确保舆论安全。
(1)论坛通道舆情信息活性(二级指标)
累计发布帖子数量(三级指标) 发帖量变化率 累计点击数量 点击量变化率 累计跟帖数量 跟帖量变化率 累计转载数量和转载量变化率
(2)网络舆情信息网络地理区域分布(二级指标)
这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 用以体现在一段统计时间内某一舆情信息的流通 量在各地理区域上的分布,以此判定信息流通量最 大区域及在该时间段内的扩散趋势及分布范围。
它往往通过IP地址、ID等因素来获取、查询和定 位的。
2.民众关注指标(一级指标)
(一)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
舆情评估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变量 的系统工程。
网络舆情评估四个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民众关注 、内容敏感 、态度倾向
1.传播扩散指标(一级指标)
传播扩散指标是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安全的重要 指标之一,它用来刻画某一具体的舆情事件或 细化主题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统计时期内通过互 联网呈现的传播扩散状况。
网络舆情管理
目录
一、网络舆情的形成 二、网络舆情的评估 三、网络舆情的引导 四、网络舆情危机应对
舆情:就是舆论的实际情况,又称为社情民意,是 公众的意愿和态度,包括公众对各种政治和社会现 象及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是群众心理、情绪、意见、 要求和思想的综合表现。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社 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 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简言之, 即网络上的社情民意。
“新意见阶层”
定义: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表达意见的网民。 近年来,他们凭借互联网“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优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畅所欲言,能 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 响社会。
“新意见阶层” 巨大的舆论能量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和社会 转型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凸显,在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呈 现激化态势。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从网络舆情形成的结构特征来看,网络舆情 的形成是一个“线性过程”,网络舆情形个人情绪 态度和意见
的形成
网络互动
网络舆情 的形成 与表达
图1.1 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1.渐进模式
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会呈现出一个渐进的 过程。
(1)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二级指标)
网络舆情信息流量变化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时期内某 一舆情信息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数据源通道形成的报 道数、帖子数、博文数等相关信息总量的变化值, 它总是通过WEB页面数的变化来呈现的。
通过WEB页面在不同的统计期内的数值从而形成 的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的WEB页面变化走势, 能帮助评估者挖掘出舆情波动点所在的时间等重要 时期,便于发现舆情信息态势的变化规律。
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公检法、城管
队伍、拆迁办等 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 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