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中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特色及启发仅仅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以色列人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从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与其一贯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技术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出于对以色列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秘与学习,我们随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科学教育考察团赴以色列考察,我们先后考察了耶路撒冷附近的哈耶维尔中学(HayovelJuniorHighschool)和特拉维夫的青年村(HakfarHayarokSchool.TheGreenVillage,isayouthvillageinIsrael),参观了以色列著名的威兹曼科学研究院开设的科普公园。
三天时间,虽然匆忙,但是实地考察加上资料考证,让我们窥见了以色列的科技教育所蕴含的独特密码,感受到了以色列中小学科技教育融合与创生的魅力(以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版《以色列中小学科学技术课程标准》为参照。
)以色列科学与技术课程的融合所见之一:参观哈耶维尔初中学校,我们了解到,13岁孩子(相当于七年级)每周参加4-5小时科技课学习,科技课程融合了科学与技术的内容,不同年级学习时间有区别,高年级15岁孩子(相当于九年级)每周至少开设六节课,课程分别设有必修与选修内容,供学生选修的科技课有生态、物理、能源、磁铁、传播、营养、显微镜、遗传学等等。
学校很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该校高年级的科技教材是与以色列著名的维兹曼研究中心提供的,学生的学业测试考试也是由研究中心命题,有助于部分高年级学生的科技学习倾向的培养,九年级学生一年三次去维兹曼研究中心跟博士研究生做实验,虽然所有科技老师一起教科技课,但是有几个老师在维兹曼研究中心,跟着教授做深入的研究学习,目前学校有13位这样的老师,这些老师会担任初中科技课程拓展深化内容的教学任务。
我们发现该学校每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每个课堂都有投影仪、白板,学校有两个电脑教室,以色列中小学没有将计算机列为学科课程,所有的计算机是作为辅助工具来组织学习,如将信息技术用于地理学科学习、运用电脑上网下载资料进行共享,师生在线交流互动等等。
其一,以科技课程统整中小学综合理科课程。
20世纪后期,以色列科学技术课程设置发生了质的变化,课程设计者认为,科学与技术各自学科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及相互作用,二者界限具有模糊性;同时认为,计算机技术应该作为教与学的辅助手段,学校不应开设专门的计算机课;因此确定以综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由此引入综合课,形成科学技术课程。
2000年起,以色列初中的科学技术取代了以往7-9年级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课,初中的课程标准以小学为基础,是一种螺旋式结构,其目的是向所有学生传授科学技术中的基本概念、思维模式和问题解决策略。
其二,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整体架构与意义。
以色列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的都是科技课程,课程内容设置上分为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初中课程必修内容540小时(每个年级每周6-18个小时),由385小时的核心内容学习与155小时的补充内容学习(巩固及拓展深化学习)组成。
整个学习分为8大主题,分别是:物质(结构、性质与过程)、能量及相互作用、技术系统与产品、信息与沟通、地球与宇宙、生物体(现象、结构与变化过程)、生态系统,以上是必修内容共540小时课时;科学与技术系统为选修内容,共60小时课时。
以色列的科技课程反映出其对于当今社会人类的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科技素养的重视,也表达了人类对于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问题的不断探索及自身生物性发展的理性述求。
此前,我们翻阅了翻译到国内唯一一本《以色列中小学科学技术课程标准》,得到例证:以色列初中科学技术课的学习目标体现了关于人类对于自然界及社会环境的参与及独一无二的地位;帮助学生认识到工作与生产对个体、经济、工业及社会的价值;注重熟悉国家自然环境,形成自愿保护自然界的价值观并保护环境。
无疑,借助科技课程将有助于以色列国民科技素养得到很大提升,而凭借单一理科的课程教育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以色列科技课程的创生魅力所见之二:我们考察的特拉维夫市青年村教育集团所呈现的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完全超越了单一的一贯制模式,青年村办学机制灵活,所设立的私立公立学校机制都有,学制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学校的课程非常多样化,学校针对学生领导力培养,创设天才少年教育中心,学校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领导力素养;学校课程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对学科界限的超越,如,青年村开设的认知学教育课程、蒙特梭利教育课程等等。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独有的农业科技特色,我们一行五人坐在学校的拖拉机上观摩整个农场,青年村共占地一千多亩,学校各类功能室错落有致分布在农田、草坪、果树林、赛马场、马戏团之间,一处牛场中牛群和鸽子在一起圈养,形成了独特的食物链。
据介绍,这样的特色建立是学校针对于以色列当下农业的淡化情形,学校召集农业生产自愿者来校做项目,帮助学生学习农业劳动技能,种植特殊种群植物,特别是种植一些频临缅绝的植物,并将产品提供给商店出售,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也在此做相关研究分析,选择将农业方向作为办学特色,充分彰显出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融合,凸显了教育特色的现实意义。
同时,学校非常重视科技课程的教育意义,在青年村教学楼走道两侧展示着以色列国家的一系列自主发明技术:“防火墙”技术、网络即时通讯工具ICQ、USB技术、胶囊内窥镜、滴灌技术等,以及现代农业、新材料、水处理、生物医药、安防等行业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均被展示出来,学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科技学习志趣。
以色列中小学的科学技术课程具有独特的结构与灵动性,正是这些特点带来科技课程的创生,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科技课程的选择性与校本化。
在考察交流中我们发现,学校有统一科技课程标准,教材则由学校自选,具体选修内容也由学校自定,学校拥有课程实施自主权。
如哈耶维尔初中学校的科技课程安排颇具特色,其基础部分采用跨学科综合教学,同时通过各种高级课程的开设来进行拓展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初中阶段的科技课程就体现出对于不同学生差异学习的学科关照,也为具有学科特长学生的培养埋下伏笔。
以色列初中科技课程国家标准规定,学生每周学习时间为6-18个小时,其跨度范围是为不同需求的异质群体设定的,课程既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关注有能力迎接更深理解挑战的学生。
我们在青年村参观过程中了解到,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有专门的科技教育,学校自己选择制定课程方案,提交教育部备案。
青年村的科技教育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学校基于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创新教育,学生除了学习基本学科,一般要选修两个专业,其中一个必须要选择与科技、工程、技术制作等相关的课程。
以色列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并呈现其独特性。
与国内的学校特色相比,更具有实践性、生活性、前瞻性、创新性,以色列的教育部则配合学校,做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并从中提炼经验进行推广。
二、是科技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
以色列科技课程强调学校的学习情境与生活生产实际的吻合,真正体现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无论初中高中,我们发现课程实施考虑教师与学生兴趣和需要,强调利用周围环境实现教学目标,明确学校课程的独特性,有助于学校形成具有特色的科技教育。
每个学生都被要求选修自己喜欢的学科,有体育、艺术、电影、通讯、酿酒、航空航天等等,学校在暑假就做好课程计划。
教与学过程强调运用调查与发行进行学习、演讲、讨论、实验、考察、活动、项目研究、模拟操作等方法。
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内科学技术课的所有学习都在科技室进行,科技室的设置有专门配置标准。
三、是科技教育的体验式学习。
我们在威兹曼科学研究院考察时了解到,这是一处大学里的科技活动体验中心,每天接待一百五名中小学生体验“玩中学”,每年约六十个老师轮流担任解说,一些高中学生自愿者参与担任解说员助手。
这里的展件以物理学科背景为主,比如自然力的运用,通过水的势能转化为水车的动能,带动其运转,还有转动惯量演示、太阳能转化为水的动能的演示。
一处透明玻璃屋则向学生展示生物的多样性及生态循环的概念。
由于将科学实验转变成了学生体验性的活动乐园,因此威兹曼科学研究院的科技活动园深受孩子们的热捧。
这样的现场式学习在其他公共场所也有体现,如在特拉维夫广场,专门建立了一个玻璃人模型的现场,每一个模型人均标有年月日,旁边是一地的玻璃碎片,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安全驾驶教育现场,每一个玻璃人代表一位在车祸中失去的生命个体,上面的年月日就是车祸发生时间,当时我们很是震动。
如此形象的教育样式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情感冲击,远远胜过教师课堂中单一的言语说教。
启发与建议正如以色列科学技术委员会所指出,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科学技术教育乃是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基础,表现在诸如安全、工业、健康、通讯、环境等等方面。
国家教育应该形成这样一个群体,该群体人员将积极参与制定社会发展决策,并为社会的运作和发展作出贡献。
就浙江省而言,科技教育要努力培养为我省未来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做贡献的优秀人才,这里指的人才不仅仅是尖端人才,还有适应未来社会生产生活特征的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那么《科学》课程的实施能够为此贡献什么?基于一些思考,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明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基本思想。
建议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继续保持综合理科的课程性质,并适当调整现有课程体系结构,从以科学知识内容体系为主线、能力发展为副线、思想教育穿插进行的基本框架,转变为以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突出科学课程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同时,继续重视对科学教师的培养。
本文由科技贝贝机器人整理上传/理由有三:(1)综合理科课程符合当今世界基础阶段科学教育的大方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培养需求,有利于学生个体认识到自身科学素养对个体本身、经济、工业及社会的价值;有利于形成自愿保护自然界的价值观并保护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深化和拓展科学技术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浙江省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改革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当时推出合科教材《自然科学》发展到现在的《科学》,教材内容一直在不断修订完善,且浙江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使用科学合科教材的省份,这也是浙江省前期课改的重要成果之一。
(3)二十年过去了,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的专业结构基本按照科学综合学科专业背景配置,如果再分科势必引起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专业的教师结构性比例不吻合,而且一些综合主题的内容,如环境主题、工程技术、STS主题等等会受到明显削弱,且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理科课程如果过于学科化,与当下的社会发展会不相适应。
为了提供更好的科学师资队伍保障与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要在政策法规意义上赋予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科学教育充分的重视,确保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