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智学校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培智学校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培智学校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一、课题的提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春期是指个体从儿童期迈向成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年龄一般从十一二岁——二十岁左右。

这一时期既是个体身体、生理和性发育、发展的高峰期,又是个体理想、价值观、能力等走向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还是迈向成年的预备期。

这一时期,由于第一性症出现以及具备生殖能力而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的身心突变期,与儿童时期与青年晚期的相对稳定相比,这一时期显得动荡不安和快速多变。

弱智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心理发展上的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明显表现出抑郁、冷漠、焦虑、自卑、敌对、不能自我控制等心理障碍。

这样就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与正常儿童的交流,更谈不上今后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因此,在弱智学校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成为特殊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实践和探索。

二、实验目标
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探索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提出了“立足现在,深入浅出,逐步提高”的实验目标,在九年级学生中开展此项实验和探索。

提出具体要求。

1、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健康的性心理,恰当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

3、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实验时间:2000年9月——2002年9月
四、实验实施
(一)提出实验要求和措施
1、开学初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目标计划,内容包括:本学期学习目标和行为目标、存在问题、改进方法、期末评价等。

教师根据每位学生制定的个人计划,确定本学期的实验内容。

2、制定评价方案
(1)确定评价内容,我们根据实验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五项竞赛”、“评比行规示范生”为载体,让学生对照个人计划,向老师提出的目标努力。

在活动中逐步达到预定的要求。

(2)明确测试方法,我们采取教师观察记录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对学生问卷调查与家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提高测试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

(二)明确实验原则
1、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和教师指导为辅相结合原则。

2、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原则。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原则。

4、日常观察和综合评价相结合原则。

5、逐步提高和螺旋上升相结合原则。

(三)逐步创建符合弱智学生特点的实践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基本形成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学生制定个人目标计划——教师确定辅导内容——实施辅导——自我小结——
互评——综合评价。

该模式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以学校教育为主线,以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为辅线,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实验效果。

(四)具体实施办法
1、个别学生心理缺陷比较严重,如脾气暴躁、自尊心过强、有严重的退缩行为等。

我班学生沈*遇事容易激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动辙就出手打人,甚至对老师也有攻击性行为,而且,当他处于暴躁状态时,听不进老师的劝告。

这位学生的心理障碍是由于他的自我评价过低,个体不能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自觉控制自我,主动协调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针对这样的学生应加强自我意识的辅导,因为自我意识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步骤。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根据心理辅导的原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和接纳自己,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一种辅导活动。

在具体的辅导活动中,以集体辅导为主要形式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活动。

如“老师,我想对你说”、“为了不再烦恼”、“快乐一起分享”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述、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形式,倾吐自己在成长中的烦恼,师生共同合作,寻求解除烦恼的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2、用具体事例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类辅导形式是教师提供一个案例,叙述案例的内容,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对照案例了解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以及自己对案例的看法。

例如,王*比较胖,其他同学取笑他是“胖大海”;同学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等等。

让学生对应该怎样认识和处理这类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类辅导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到自己的不足,预防类似心理障碍的产生。

3、对个体而言,人际交往和沟通是个体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人际交往的功能在于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来实现和完成的,即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非语言符号系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包括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姿势等体语。

人际交往辅导的直接目的是增进学生的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学生的人际交流,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第一,加强学生同伴的交往和沟通。

我班学生李*虽然是个男孩,但羞怯心理很严重,上课不敢举手发言,总是低着头,偶尔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就脸红心跳,手心出汗,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平时也不和其他同学交谈。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有意识地在各种活动中安排他和智力程度相当的学生一起活动、游戏,帮助他克服羞怯心理,使他获得学习和控制与其年龄相应的技能、技巧,分享情感和需要的机会。

因为沟通并不止于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和沟通,以达到相互影响,使双方的态度、言行协调一致,最终达到建立、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或改变一定的人际关系的目的。

第二,加强学生与以父母和老师为代表的成人的沟通与交往。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日趋密切,但由于父母、教师在年龄、经验、能力、教育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由于角色、地位相差悬殊,
使学生面对教师时常感困惑、矛盾和无能为力。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

其次,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恰当运用表扬、批评,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

例如,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关键。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4、家校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并向家长宣讲开展家庭心理辅导的方法、途径,帮助家长认识家庭心理辅导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其次,经常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有必要时,适当调整辅导计划。

四、实验成果和评价
(一)理论成果。

通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即经过一系列的辅导活动,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使我们看到在弱智学校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实践成果。

通过实验,大部分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根据实验目标,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附表1 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统计表
2、附表2 性心理发展状况和对异性同学的关注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学生在活动中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的参与意识、自信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由此我们认为学生在
经过自我意识的辅导后,对自己身心状况以及与周围其他人和环境的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自我意识辅导是成功的。

3、附表3 自我控制能力调查表
同样我们从上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到。

在心理辅导前学生对异性同学的态度走向两个极端,不能正确地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导致同学关系紧张,阻碍了正常同学关系的发展,不利于班集体建设和各项活动的开展。

心理辅导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恰当处理与异性同学关系的重要性,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大胆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建立正常的同学关系,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4、附表4 各项成果统计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前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产生较大的偏差,遇事容易激动,方法粗暴,产生不良的影响。

实验后的调查使我们看到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会用自我调节等方法调整心态、处理事情。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可能拓展自己的能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然弱智学生在智力有缺陷,但是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归功于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帮助。

五、理论思考
我们认为,实验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以下几个因素:
1、符合弱智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

由于生理的缺陷,弱智学生的分辨是非能力比较弱,自我意识淡薄,理解能力差。

因此在
制定计划和问卷调查时,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这些问题确实是自己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有兴趣参与老师指导的实验。

问卷准确率较高,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补充实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2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竞争意识的增强。

未来将是一个处处充满着竞争的世界,特别是年轻人所承受的压力更大。

要自如应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弱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本来就弱,如果不在学生时代教给他们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今后他们在社会上如何立足和生存。

所以在弱智学校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及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意义深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