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筋小麦品种简介

强筋小麦品种简介

龙麦30(龙97-7146)品种名称: 龙麦30(龙97-7146)审定编号: 蒙认麦2006001号,2004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麦2004001。

品种来源: 海拉尔农垦(集团)农牧业管理部,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小麦室,以龙90—05098为母本,龙90—0635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幼苗直立,生长慢。

植株:株高85—90cm,秆强,分蘖及成穗能力强。

穗:纺锤型穗,长芒,穗层整齐。

籽粒:红色,子粒饱满,角质粒,千粒重在35—38g左右。

品质:200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蛋白质含量15.9%,湿面筋含量34.4%,沉降值47.33ml,吸水率62.0%,面团稳定时间1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77.3EU,延伸性19.6cm,降落值310S,面包体积780ml,面包评分76.5。

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内蒙古东部旱作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3.69kg/亩,比对照龙麦26增产12.24%,平均生育期89天,比对照龙麦26早4天。

栽培要点: 种植密度42—45万株/亩;一般施纯N 4—5kg/亩,纯P2O5 4—5kg/亩,纯K2O 2—3kg/亩较为适宜。

N肥的追肥方式以2/3作底肥,1/3作种肥和后期叶面追施。

种植区域: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岭北地区种植。

师栾02-1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16品种名称:师栾02-1选育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栾城县原种场品种来源:9411/9430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天左右。

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

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色浅绿,叶小上举,穗层整齐。

穗纺锤型,护颖有短绒毛,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角质。

平均亩穗数45.0万穗,穗粒数33.0粒,千粒重35.2克。

春季抗寒性一般,旗叶干尖重,后期早衰。

茎秆有腊质,弹性好,抗倒伏。

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

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病,中感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秆锈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3克/升、78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6.30%、16.88%,湿面筋含量32.3%、33.3%,沉降值51.7毫升、61.3毫升,吸水率59.2%、59.4%,稳定时间14.8分钟、1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4E.U、700E.U,拉伸面积163平方厘米、180平方厘米,面包体积760平方厘米、828平方厘米,面包评分85分、92分。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7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0.14%;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91.5公斤,比对照石4185减产1.21%。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1.74%。

栽培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5万苗,后期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

9369洲元.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40号选育单位:山东洲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PH82-2-2为母本,866-34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匐。

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41天,比潍麦8号早熟1天;株高72.4厘米,株型紧凑,叶片上举,较抗倒伏,熟相好;亩最大分蘖95.1万,有效穗35.7万,分蘖成穗率37.5%;穗型长方,穗粒数48.3粒,千粒重35.4克,容重799.6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硬质。

200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高感秆锈病。

2006-2007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9%、湿面筋32.5%、沉淀值34.4ml、吸水率64.1ml/100g、稳定时间8.6min,面粉白度75.1,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品种标准。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4-2006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44.20公斤,比对照品种潍麦8号增产0.54%,2006-2007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75公斤,比对照品种潍麦8号增产4.8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5-15日,适宜基本苗每亩8-12万。

审定意见:在全省高肥水地块作为强筋专用小麦品种种植利用。

新麦26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7品种名称:新麦26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新麦9408/济南17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与周麦18相当。

幼苗半直立,叶长卷,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

冬季抗寒性较好。

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较弱。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平展、深绿色。

抗倒性中等。

熟相一般。

穗层整齐。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卵圆形、均匀、饱满度一般。

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7万穗、43.5万穗,穗粒数32.3粒、33.3粒,千粒重43.9克、39.3克,属多穗型品种。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抗纹枯病。

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高感叶锈病、叶枯病。

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88克/升,硬度指数64.0、67.5,蛋白质含量15.46%、16.04%;面粉湿面筋含量31.3%、32.3%,沉降值63.0毫升、70.9毫升,吸水率63.2%、65.6%,稳定时间16.1分钟、38.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28E.U、898E.U,延伸性189毫米、164毫米,拉伸面积158平方厘米、194平方厘米。

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6kg,比对照新麦18减产2%;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1.4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5.9%。

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7%。

栽培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8日至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2万苗。

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倒春寒频发地区种植应采取调整播期等措施,注意预防倒春寒。

鄂麦23品种来源:湖北省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用“(2078/川农8539//百农64)”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小麦品种。

审定编号:鄂审麦2004003。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品种。

株型较紧凑,幼苗生长半匍匐,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

穗纺锤形,小穗排列较稀疏,长芒,白壳,白粒。

抗寒性、抗倒性较强,后期熟相好。

区域试验中株高85.3厘米,亩有效穗25.4万,每穗实粒数34.3粒,千粒重37.6克。

全生育期209.9天,比鄂恩1号长3天。

抗病性鉴定为中感赤霉病、纹枯病,感条锈病、白粉病。

2004年品质测定容重833克/升,粗蛋白含量(干基)13.22%,湿面筋含量24.8%,沉降值35.6毫升,吸水率57.6%,稳定时间4.6分钟,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专用小麦中筋标准。

产量表现:2001~2003年度参加湖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9.50公斤,比对照鄂恩1号增产4.84%。

其中,2001~2002年度亩产294.33公斤,比鄂恩1号增产3.71%;2002~2003年度亩产304.67公斤,比鄂恩1号增产5.96%,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适宜范围:适于湖北省麦区种植。

郑麦366审定编号:豫审麦2005006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47/PH82—2—2特征特性:半冬性多穗型强筋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30天。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苗期长势旺,抗寒性较好,幼苗起身快,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遇“倒春寒”不育小穗增多;株型紧凑,株高70厘米左右,叶片宽短上举,抗倒性好;穗层整齐,落黄一般,后期有早衰现象;长方形穗,大穗中粒,籽粒角质;成产“三要素”为:亩成穗40万个左右,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36克左右。

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容重794g/L、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干基)为15.29%、湿面筋含量33.2%、形成时间9.2min、稳定时间13.9min、最大抗延阻力470E.U.,面包体积850cm3,面包评分93分,综合品质评价该品系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一级强筋麦标准。

抗性鉴定:2003~2005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两年成株期综合抗性鉴定和接种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叶枯病,中感纹枯、白粉病。

产量表现:在2002-2003年度国家黄淮麦区南片冬水组区试中,平均亩产544.9kg,比优质强筋对照种藁城8901增产7.22%,达极显著水平。

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9kg,比优质强筋对照品种增产6.5%,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播期以10月10~25日为宜;亩播种量6~8公斤,基本苗以每亩12~15万为宜,晚播可适当增加播量;基肥应本着重施氮肥、搭配钾肥、适当减少磷肥的原则。

一般亩施农家肥3~4方,尿素12~15公斤,磷酸二铵20~25公斤,氯化钾6~10公斤。

追肥应本着“前氮后移”的原则,不施返青肥,拔节到孕穗阶段每变动施尿素5~10公斤,在灌浆初期叶面喷施速效氮肥有利于品质的提高;抽穗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注意防治穗蚜。

江苏省北部及陕西关中安徽省北部、适宜黄淮南片麦区的河南省,山东省西部、适宜地区:地区中、高水肥地早、中茬种植,最适播期为10月10日-25日,每亩播量6-8kg,晚播可适当增加播量藁优2018审定编号:冀审麦2008007号2008年11月审定通过选育单位:藁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 9411/98172报审单位:藁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

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分蘖力较强。

株型紧凑,株高73厘米左右。

亩穗数48万左右,穗层较整齐。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

穗粒数31.9个,千粒重38.6克,容重789.9克/升。

生育期240天左右,与藁8901品种相当。

抗倒性强。

2005~2006年度抗寒性与藁8901品种相当,2006~2007年度抗寒性优于藁8901品种。

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结果:2006年籽粒粗蛋白14.98%,沉降值44.2毫升,湿面筋31.9%,吸水率58.1%,形成时间6.8分钟,稳定时间28.0分钟;2007年籽粒粗蛋白15.48%,沉降值45.8毫升,湿面筋31.8%,吸水率57.4%,形成时间6.0分钟,稳定时间24.0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