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试题综合分析结构化面试考试中,常见的有五种题型,分别是综合分析、计划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求职动机,其中综合分析题型是最难的一种题型,也是考核学生素质最全面的题型。
正是因为综合分析题难,所以很容易将优秀的学生和一般的学生分出来,所以综合分析一直是国考必考以及常考的考试题型。
在考官评分考核表中,对于综合分析题型是这样定义的: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部分予以考虑;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此类题目所考察的要素,包括三个,也就是广大考生非常熟悉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概括起来即认知能力,所谓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综合分析型的题目的一般解题方法:第一,认真审题,筛选关键信息;第二,亮明观点,分析理由;第三,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当然综合分析题型包罗万象,侧重的要点也各有不同,下面将具体分析五种常见题型:一、时事热点类:此种题型主要是涵盖了近一两年来国内发生的热门话题,而这些话题往往与当今的国家政策或者方针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许霆案、国学热、奥运冠军入名校等等,这些热点都是国考面试前一年的热点话题,考生只要平时关注时事热点,多阅读人民网、新华网或者收看新闻联播,都会对此类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对于答题的切题点和拓展面有一个系统的把握。
如:你们学校九名在职博士对导师有意见,联名向学校反映,最后炒掉了这名导师。
你怎样看?(08年2月22日北京国税)二、名言观点类此种题型相对于上一种题型而言更加的难以解答,也常常是考生无法入手的题型。
这种题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古代的名言警句,如“‘德不孤,必有邻’,你对此有何看法?”,此类题型往往较难,但是有关基本的规律就是,被考的名言警句往往是温家宝主席引用的,所以,抓住这一点,考生就有了准备的针对性;另一类是现代的哲理名言,这类题型由于通俗易懂,较为简单。
此类题型往往结合了时事热点,如嫦娥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但记者向工程师祝贺成功时候,工程师说:“别人感冒我吃药。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08年2月22日海关总署);还有可能是近代的领导人的发言,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如果由你来制定一项制度,你会怎么做?(08年2月28日财政部);还有一些是外国名人的名言警句,如“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此,你怎么看”。
三、哲理故事类哲理故事类考题,往往在题干中列举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引起考生的思考,这是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核,更侧重于考生对于问题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能力。
哲理故事类是常考题型,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挖掘本质,一方面需要考生能明确题目考核的重点,从而保障破题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还考核考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在答题过程中往往会由一个故事或者哲理内容引发到另外一个主题,需要考生长期的知识积累,并且需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如:一只螃蟹很容易从笼子里爬出来,但一群螃蟹就不容易爬出来,你怎么看?(09年2月23日天津海关)四、政策管理类对于大政方针的理解和把握是做好称职公务员的前提,如果不能理解往往会导致答题内容的浅薄,直接决定了此次面试的成败。
政策管理的题目,主要是涉及近一年来国家对于民生、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文化弘扬等各方面的内容如:对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政府办公透明度和公信度,你如何理解并给出你的建议?(08年2月28日财政部)此类题型有个基本规律,笔者称之为“两个凡是”——凡是中央政府的决策,往往是支持的;凡是地方政府的决策,往往是辨证的。
所以,在答题过程中,对于中央的政策,更多的侧重于意义和实施方面;对于地方的决策,更多的侧重于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这样就避免了破题的偏颇。
五、社会现象类社会现象是较为容易的题型,所考核内容在平时的新闻或者生活中都会涉及到,并且也很好理解并进行判断。
如: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占1%,而国外占20%,你怎么看?(09年2月11日大连海事局)对于此种题型,考生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其立场和对待问题的看法则不同于学生思维或者旁观者的角度,而需要建立从国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习惯,站在人民的利益一方看待问题,从国家的角度解决问题,从大局的一面否定不利的一面。
另外,切忌对于社会现象的一味支持或者反对,此种题型往往是要辩证的看待的,辩证就需要对于问题全面的进行分析,并且突出重点,即要有“两分法”还得需要“重点论”。
通过以上的分类,考生可以大体了解综合分析的题型和考核角度,做到针对性的复习。
虽然题型不同,解题的具体方法也各异,但是道理是相通的,那就是,无论解答何种类型的题目,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审清楚题目的要求,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关键信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层层剥皮,或者说理,或者举例,或者二者融会贯通,巧妙结合。
总之,题目是固定的,是静态的,但是大家的思维是动态的,所以我们建议广大考生要善于开动机器,积极思考,灵活应对,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如果做到这些,所有的困难都不会成为阻碍广大考生取得面试成功的理由。
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面试,是决定你是否成“公”的定乾坤环节,要想在取得最后的胜利,在面试环节游刃有余,那么就需要我们精心的准备,仔细的备考。
在历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面试中,被采用最多的面试形式是结构化面试,当中,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是常考题型当中最重要的一种,面试对这方面的侧重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复习面试过程中,要注重对此类题型的复习。
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的题目设置,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测查考考生报考公务员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仕途,是为了金钱,是为了地位还是为了真正的为国家做点贡献,为百姓某点福利。
也能够通过的题目的设置测查考生能否胜任所报考的岗位,能否适应适合将来工作的当中的困难。
总之,通过题目的设置来测查考生能够在可预见的未来,在岗位可能做出的贡献,以及取得成就的大小。
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这类题目,灵活多变,陷阱重重。
考点往往隐于题目的背后,考生稍有粗心,稍有思考不慎,那么就可能落入考官设置好的陷阱,掉入圈套,导致面试的失败,这个过程就需要我们的考生能够准确的判断题型,并且积极的思考,找到其中的陷阱,发现题目背后测查的真实的目的。
例如在结构话面试当中就曾经考查过考生类似的题目:“请你谈谈你看过的一部外国电影的名字,并说说其主要的内容。
”大部分的拿过这样的题目,都不知道考官要真正测查考生什么,考生的状态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时间比较紧,基本上没看过外国电影,一时什么也想不起来:第二种看过很多外国电影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第三种只能想起一部,那就是《泰坦尼克号》。
虽然考生在尽力想自己考过什么样的电影,回忆具体的内容,但是考试的机会基本上已经错过了,大部考生考完试直至成绩公布,也很难想到考官到底想要测查考生什么。
所谓“死得其所”,我们失误也要深挖掘考官到底考查了我们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命题人的命题点是什么,把握住考官的心理,简简单单的考查我们看过什么样的电影,那这样的面试是毫无意义的,这些题目的背后必定有一些隐含着要测查我们的东西,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考官是想通过你讲述的电影来测查考生是一个什么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把你看过的电影中那些经典的无私的形象描述一遍,那么考官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推断你记忆犹新,也说明你就是这样的人。
相反我们要是说的相对比较功利,那么考官也会推断你可能也就是所谓“和珅”之流,那么面试也必定是失败的。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以上几点,加之外国的电影有那么多,考官也不可能一一看过,所以我们就可以很自如的去应对这样的题目,答案也显得很简单“各位考官我看过的一部外国电影的名叫《勇敢的心》,我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我被电影中的男主人公的英雄无私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他为自己的民族自由而奋斗,最后牺牲了自己,换回了外族对这个民族的胜利!我一直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这样的答案一定是符合考官的要求的,也符合了命题的初衷,你喜欢的是无私奉献的英雄,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你就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英雄,这正是与公务员的工作的性质和基本要求相符合的,那你就是考官们想要选拔的人才。
结构化面试(综合素质)样题(一)如果在工作中,你的上级非常器重你,经常分配给你做一些属于别人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对此,同事对你颇有微词,你将如何处理这类问题?(人际关系)出题思路:将考生置于两难情境中,考察其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主要是处理上下级和同级权属关系的意识及沟通的能力。
评分参考标准:好:感到为难,并能从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团结的角度考虑问题,态度积极、婉转、稳妥地说服领导改变主意,同时对同事一些不合适甚至过分的做法有一定的包容力,并适当进行沟通。
中:感到为难,但又不好向领导提出来(怕辜负领导的责任),私下里与对你有意见的同事进行沟通,希望能消除误会。
差:不感到为难,坚决执行上级交代的任务,并认为这是自己能力强的必然结果。
(二)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由你代领导起草的大会报告中,有一项数据明显错误,与会代表都知道此数据有误,领导的报告刚刚开始,文中要多次提到该数据,你该怎么办?(应变能力)出题思路:考官给考生制造突发意外情境,考察其面对压力的应变能力。
评分参考标准:好:镇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快找出应变措施予以弥补。
比如,可利用给领导倒水的机会带一张纸条提醒报告人等方法。
中:基本镇定,但不能很快找到解决的途径或办法,不够巧妙。
差:情绪紧张,不能找到补救措施,被动承受,或只会检讨自己。
1请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谈你过去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以及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个职位?追问:这次有很多人报考了这一职位,你认为与其他人相比,你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出题思路:背景性问题。
导入正题,初步了解考生的基本情况,以便为以后的提问收集资料。
考官可根据考生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追问,同时要尽可能地让考生多表现自己,考查其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
评分参考标准:好:表达清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匹配。
中:表达比较清楚,动机与拟任岗位匹配,但知识结构及经历与岗位要求有差距。
差:表达不清,动机、条件与拟任岗位不匹配。
2假设你是某高校一名教师,近期将从韩国来30名学生参加一个汉语学习短期班,为期三周。
学校决定让你来安排此次培训班,你打算如何做?出题思路:情境性题目。
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