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锦州市太和二中
张丽
2010.11.24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锦州市太和二中张丽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美丽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
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
相对古体诗歌而言,现代诗歌以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和意境之高远而似乎更难教学,这成了很多教师颇为棘手的难题。
然而,我们也相信,百仞之山,取之有道,凡事都应有其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顺利进行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呢?
一、注重诵读,开启诗歌大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的重要性。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
读是学生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1、诗歌配乐读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
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
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当然音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比如古琴曲《高山流水》旋律典雅、韵味隽永,琴声铿锵有力可以伴一些描写边塞,表达赞美之意的诗歌,像《理想》、萨克斯《春风》旋律美妙动听,深邃而温馨,可以伴一些深情、轻柔的诗歌等。
2、采取不同方式诵读
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尤其注意进行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并采用听读、自由读、合作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诗歌的感受力。
朗诵比赛是增强诗歌朗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即兴的、有准备的、男女(单人)竞赛、小组擂台等比赛形式均可以由教师灵活安排。
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歌句式均匀整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指导诵读时,非但要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且要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作者用音乐般的语言表达的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唱”出来。
虽是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角度与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诗歌诵读就应允许个人对其节奏与韵律有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来诵读,而不可“框”在一个规定的架子里遭受折腾,造就矫揉造作的“异口同声”和“整齐”,有折人性。
二、放飞思维的翅膀,品味诗歌的意境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
”“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
象是形式,意是内容。
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
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
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并不喜欢诗歌,而是他们觉得诗歌很难懂,而难懂的原因是不知道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找准意象,体会主题
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金色花》这首诗歌的意象是金色花。
诗人借小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妈妈嬉戏,为妈妈做事,向妈妈撒娇,表现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金色花这种事物作为诗歌的意象。
因为金色花暗喻小孩子的可爱,金黄的色彩也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把握好“金色花”这个意象,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诗人要表达母爱的这个主题。
2、想象画面,品味意境
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就比如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雪》时,辅之展现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景,假定词人立于皑皑高原的一个至高点上,放眼四周、所见所想,由此品味出词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内、外的空间里,和“惜”所包含秦、汉、唐、宋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一代伟人的气魄、胸怀和人格魅力。
也就能理解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
如《天上的街市》整首诗歌把美丽的夜空景色和对仙人生活的充满浪漫色彩的想像有机结合。
诗中对于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是虚写,是作者想像的。
我们可以通过想像去遨游诗人所营造的仙境,去领略诗歌的美。
又如《纸船》,诗歌通过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
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儿在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
这样一副感人的画面最容易触动情感,从而留下深刻的感受。
三、品味语言,领悟诗歌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在特别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的同时,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
作者认为,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它突出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展现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语文教学,首要应当是语言文字的学习。
也只有重视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教学才算完成它最基本的任务。
现代诗歌语言新颖、凝练,是诗歌魅力的主要来源。
品味语言,能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魅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在山的那边》的“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山那边是海。
为什么说是“飘来的”?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至于如何点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有效的换字或删字法。
如在教学《秋天》这首诗的第一节时,我尝试把形容词和修饰语抽掉,诗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让学生把改后单薄的诗句与原诗句做比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词语的妙处,接着再结合语境,进行仔细的品析。
诗的语言精炼、浓
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
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
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
因一字而尽传精神。
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
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