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第22卷第5期南京体育学院学报Vol.22.No.5 2008年10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ct.2008●体育社会学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3支 川(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14)摘 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阐述,认为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

具体剖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简单阐述了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08)05-0047-03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T aijiand Chinese T raditional CultureZHI Chuan(The Education Registry of Nanjing Sports Institute,Nanjing210014,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onnot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cultural connota2tions of Taiji,the article thinks Tai Chi Book of Changes,Y 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Taoist thought,theArt of war,moral and ethical and so on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Tai Chi.Specific analysis for the performance ofthe following:Conf ucian ethics,Taoism and the human strategy for health technology,the Buddhist meditati2on methods,the operational military strategists’ideas.K ey w ords:Taiji;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ntegration 太极拳———这个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将古朴的哲理基础、精妙的技击原则、卓越的健身功效、深邃的审美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它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本文将从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角度出发来理解太极拳文化的发展与深化。

1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超越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将“传统文化”定义为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浩大恢弘,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1]。

为了研究需要,本文将主要阐述道释儒三教的文化特征。

3收稿日期:2008-07-06 修回日期:2008-09-13作者简介:支川(1973-),江苏沭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1.1 道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炎黄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脊梁。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是崇道的。

王重阳三教归一,融会贯通,创北宋全真派。

元代成吉思汗用丘处机治国方略———以敬天爱民为本,以清心寡欲为要,长生久视之道。

明代朱元璋用道教为其夺取政权、巩固政权。

道教认为:宇宙形成源于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其本意为:由道这个绝对的精神性实体产生了混沌自然的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

于是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沉为地。

天地之间阴阳相交,这种天上地下人居中的天地人“三才”理论在我国古代思想界的宇宙观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返朴归真;,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1.2 佛教文化佛学在汉时传入中国。

因为它与黄老之学有相通之处,所以很快被中国人接受,与儒、道融和发展。

魏晋隋唐时代,佛学风行。

赵朴初先生说“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在内”。

1.3 儒家文化儒学作为宗法社会小农经济农业国度中生成的意识形态,它产生于春秋时代,本来只是作为地域性文化的鲁文化之一脉,战国时就已向中原传播而成为中原文化,并在当时儒、墨、法、道、阴阳等的百家争鸣华夏文化格局中有了“显学”的声名。

到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的建立和思想文化的统一,尤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的实行,儒家思想成为一贯的官方意识形态,以儒家为主导的汉民族思想文化才正式开始形成[2]。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精神。

它反映了儒学对世界及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由此而得出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华人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中庸之“中”为适应之谓;中庸之“庸”为经久不渝之谓。

中庸又进而演变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1.4 兵家文化一直非常发达但却总是以隐形方式流传下来的兵家文化,虽然并不被官方作为显学大肆宣扬,但是,它对中国古人思想意识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儒、道、佛三家。

孙子兵法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2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形成的拳种,是在太极文化直接指导下的人体活动。

太极拳具有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的特点。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应身心兼修。

所谓“身心兼修”,就是精神意气和体魄毅力综合锻炼,既要练外形动作,更要练精神意气,要练内功。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顺遂。

太极拳的内外兼修,要求以心意行气,气能沉着,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身自顺遂,便利从心[3]。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将首先阐述太极拳的基本文化特征,以便展开下面的论述。

1)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就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起势这一混沌寂然的无极,在精神理念的作用下引发感应的通遂,即太极。

在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一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此为太极拳的“道”。

2)《太极拳论》又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同一性,哲理丰富的“圆、空”太极图便是结晶。

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做到活泼自如,循环无碍,变化无穷。

在拳技中则表现为“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随屈就伸,引进落空”等[4〗,此为太极拳的“理”。

3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儒、道、佛三教是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即使没有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制,人们也要在三教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作为传统体育形态之一的太极拳,也必然地把其作为所关注的主要对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大背景下,三教思想进入太极拳是必然的;三教思想对太极拳产生深远影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传统文化中,太极拳与兵家,从目的到手段,从核心到外围,都是非常接近的。

因此,太极拳与兵家在思想方法上的必然联系,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可以说,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

具体剖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1 太极拳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合(1)太极拳的最基本要求是“中庸之道”的直接反映。

儒学中庸,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84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第22卷反映了孔子对世界及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由此而得出的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华人的基本精神是“中庸”。

中庸之“中”为适应之谓;中庸之“庸”为经久不渝之谓。

中庸又进而演变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太极拳的最基本要求,即身型的“虚灵顶劲,尾闾中正”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直接反映,太极拳无论是走架还是推手,都要求身体既不前倾也不后仰,既不左歪也不右斜,正是不偏不倚的表现。

而推手时要求的“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不丢不顶”等又是允当适度的反映[5]。

(2)太极拳中蕴涵着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太极拳理论中包含着很多道德规范。

古人云“修炼之为教。

”就是说,修炼是一种教育。

练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修身养性。

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提高练拳者品德、教养的品位,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学拳要诀中要求:“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

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

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不可满,满则招损。

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6]。

这些都不乏做人的道理。

3.2 太极拳文化体现了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1)太极拳是以周易为依据,以太极来命名的拳术,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而且说明了它的拳法、拳理包罗天地变化,博大精深,是一阴一阳,刚柔相继的高深拳术。

太极拳鼻祖是根据《易学》八卦中的卦画、卦名、卦位、卦象、卦与卦的交错,爻位的变化,将其运用和贯穿在拳义、拳理之中,创造出太极拳“十三势”。

太极拳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本根,谓之: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7]。

可见前人已经把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纯熟地运用到太极拳的理论之中。

2)太极拳贯穿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是支配中国传统观念的思想文化,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两大源流之一。

道家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在太极拳的理论和行拳之中无不体现出道家思想的影响。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而太极拳拳法中也讲求“往返须有折叠”,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推手讲究“欲要先给”、“欲顺先逆”、“欲逆先顺”。

这些行拳的要领很明显是道家理论在做指导。

3)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太极拳则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做势,纯任自然”,“屈伸开合听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