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马小英
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平易近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比如,主动
与学生谈心、交朋友,与学生一起开展课外活动等,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恐惧心理,主动与
老师亲近,乐于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
教师关爱学生必须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学
业成绩不良、有严重缺陷、有过错、性格孤僻的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辱骂
学生,不大声训斥、羞辱、嘲笑学生,不冷落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只有尊重、关爱
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敬爱教师,互尊互爱,和谐的师生关系便能逐步形成。
二、赏识学生,信任学生
教师正面的赏识与激励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
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批评教育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不能一味地批评、
指责,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丧失自信,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作为老师,应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行为
动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以朋友的身份用热情换取信任、用坦诚
换取信任、用信任换取信任。
如我班有一位同学,性格内向,平时表现还不错,有一段时间
常完不成作业,但我没有严厉批评他,他也感到很意外。
放学后,我主动找他谈心,先赞赏
他在老师心目中是个优秀的孩子,然后让他说一说未完成作业的原因,请他相信老师能帮助
他解决问题。
在我的耐心引导下,他终于敞开了心扉。
原来他爸爸出了车祸,妈妈在医院照
看爸爸,家里只有他一人,晚上上网玩游戏,所以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在了解情况后,我对
这位同学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开导和做思想工作,后来,这个学生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还越
来越开朗了,也爱和我交流了。
因此说,赏识、信任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三、一视同仁,民主公平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
那些成绩好、活泼可爱、人见人爱的学生,往往会受到老师的偏爱。
其实,老师这种不自觉的行为不但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优越感
和骄傲情绪,而且会严重损害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它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特别是当
一些班干部、成绩好或一些平时表现不够好的同学与他人发生摩擦时,老师绝对不能偏袒或
故意指责任何一方。
另外,在班干部任用和班级管理上,老师不能搞专制,要充分发扬民主。
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老师要全面考量,做到公平、合理。
四、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宽松、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允许有不同
的意见,并对学生的“智慧火花”和“灵感”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
师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只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
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情和评
价的作用。
根据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奋、疑惑深思、惊讶等表情,教师做出赞许或给
出一个会心的微笑,能促使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活动的展开,同时也能让学生从老
师的目光中获得许多许多。
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
要求,只要学生有进步就要通过师生的评价来肯定,从而让所有的学生在鼓励中充满自信,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期待中克服不足。
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用无声的人格力量感染、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1.教师在形象上要成为楷模。
如衣着要整齐,在言行上要起到表率作用。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
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劳动时,不能站在那里指手画脚,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身先士卒。
2.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多才多艺和较强的教书育人能力。
学生总是欣赏和尊重那些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能够在学生心目中
树立美好形象,充满个人魅力,学会会由敬佩老师到喜欢老师,以老师为榜样,听老师的话,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关系。
3.老师做事要有始有终,要诚信,要勇于向学生说“对不起”。
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关键时刻要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且决定的事就一
定要狠抓落实,以身作则。
说话不算数是老师最大的忌讳,“人格魅力”就无从谈起。
六、做好问题生工作
在一个班级中,很可能有几个比较难缠的问题生,但往往就是这几个学生会影响整个班
集体,他们常惹麻烦,大多不能与老师和谐相处。
因此,要真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
做好问题生的工作。
首先,教师要对班上的问题生鉴定、汇总,然后通过个别谈话、家访等
方式全面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再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清属于哪种
类型的问题生,最后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